立體化扶貧生態成型 騰訊將做「精準扶貧數位化助手」

今天(9月5日),在99公益日的預熱會上,騰訊基金會和騰訊研究院聯合發佈了《互聯網+助力扶貧》報告(點擊可下載,以下簡稱“報告”)。報告回顧了騰訊基金會成立11年和騰訊公司成立20年來在扶貧脫困、精準扶貧方面所做出的各項努力和成效,並展望了未來規劃:騰訊將運用“互聯網+”的力量助力扶貧的“造血”和“輸血”模式,做好“精準扶貧的數字化助手”。

一直以來,騰訊和騰訊基金會在扶貧工作方面從不缺席,集生態之力打造“扶貧工作立方體”:通過騰訊公益的平臺能量為扶貧助困項目帶來精準的高轉化效能,藉助騰訊的技術能力連接一切,奠定互聯網+扶貧的實現基礎,通過實現扶貧與產業、健康、金融、文化等多領域的跨界融合,讓貧困地區實現由內而外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最終“造血自救”。

平臺能量--

網民扶貧項目籌款額達35億

目前,騰訊公益捐助平臺已成為了全球最大的互聯網公眾慈善籌款平臺,通過提供創新性的用戶參與方式,讓龐大的平臺能量為扶貧事業帶來了極高的轉化效能。

數據顯示,騰訊公益平臺上佔比達90%的扶貧助困類項目,均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最為精準的救助。截至 2018 年 6 月,騰訊公益上已有逾 1.6 億人次網友捐出善款,為數千家公益機構的 4 萬多個公益項目貢獻力量。其中,扶貧類公益項目籌款約 35 億元。

此外,於2007年成立的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在成立之初就牢固樹立了扶貧助困的理念,在扶貧助困方面的捐助均為最多。數據顯示,截止2018年6月,騰訊基金會的累計捐贈金額為 15.81 億元,其中扶貧領域的公益慈善活動,佔總體捐贈項目的 94%,捐贈金額達15 億元。

技術護航--

為村樣本展現“互聯網+”扶貧生態

報告顯示,除了騰訊基金會在扶貧方面所做的工作,騰訊公司也一直在依託自己的技術和生態探索“互聯網+”助力扶貧的特色之路。

無論是微信公眾號等數字化工具實現貧困人群和愛心人士/公益組織的連接,還是用AI、雲、大數據等科技的力量彌合城鄉資源不均衡,還是依託企鵝媒體平臺、騰訊新聞等進行內容的生產和傳播創造扶貧價值,都在脫貧攻堅領域創新性的開展工作。

2015年,致力於鄉村移動互聯網能力建設的騰訊“為村”平臺正式向全國發布,“四兩撥千斤”地切入鄉村民生服務,也成為騰訊“輕接入、深切口”的互聯網+扶貧生態樣本。多層級架構互聯互通、培訓互聯網人才、連接多方資源的為村三式同時發力,連接村莊“最後一公里”,讓移動智慧生活下沉到最毛細血管的鄉村中。截止2018年7月,“為村”平臺上共有 22 個省(市、區)超 6300個上線村莊,其中涉及 18 個國家級貧困縣,全平臺用戶互動使用累計超過 2.5 億次。

事實上,早在整合技術能力之前,騰訊公司已“扶貧先行”,積極投身各類社會救助、救災扶貧活動。早在2002 年底,騰訊向廣東省的貧困山區捐贈了一批電腦,這是騰訊公司捐出的首筆公益物資,也是騰訊扶貧邁出的第一步。

全面開放--

只要精準扶貧需要的騰訊都會開放

近幾年來,騰訊在利用自己的產品和技術助力各個行業打造“數字化助手”方面做了很多。很多產品和技術都主動運用到扶貧工作之中,在產業扶貧、文化扶貧、健康扶貧、金融扶貧、文化扶貧方面也做了不少嘗試。

在信息傳播領域,依託微信等流量紅利平臺,貧困地區的群眾將隨時隨地進行交流溝通、獲取資訊、學習娛樂等,讓“看天吃飯”和經驗種田逐漸成為過去。促進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將成為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拉動創業就業,實現經濟後發趕超的有效途徑。

在前沿技術運用領域,利用騰訊AI、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廣大不發達地區的人們也有機會享受平等的醫療資源、數字化的便捷服務,從源頭降低貧困人口的重要成因--患大病和患長期慢性病的比例。在廣東,很多貧困地區已開始將這些技術運用於癌症診斷和篩查,讓這些疾病早發現,早治療,降低因病返貧的幾率。

此外,通過在線課堂等能力,優質師資和教育資源也將同樣輻射貧困地區,讓貧困地區孩子接受到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提升綜合素質,實現“扶貧先扶智”。

騰訊方面表示,未來將持續為貧困地區和貧困人群“授之以魚更以漁”,以動態發展的扶貧創新路徑,用生態的力量促進全方位扶貧工作。與此同時,騰訊還會持續將產品和技術提供給扶貧的各項工作,並努力打造“精準扶貧數字助手”。只要精準扶貧工作需要的能力,騰訊都會開放出來,繼續紮紮實實地為國家精準扶貧提供更多助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