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地趴糧」!收了玉米必須注意儲存細節,否則就白辛苦一場了


小心“地趴糧”!收了玉米必須注意儲存細節,否則就白辛苦一場了


目前,許多地區的玉米已經開始收穫了,但令種植戶煩惱的問題也隨之而來。

糧食產後損失最大的環節,就是農戶存儲期間的損失。根據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之前的抽樣調查,農戶儲糧損失最嚴重的是東北地區,平均約為10.2%。造成損失的原因是農戶儲糧設施簡陋,儲糧條件差,缺乏科學儲糧技術。不少農戶都會在院裡就地堆放玉米,這種“地趴糧”的儲存方式,存在黴變乃至壞糧的風險。

玉米怎麼儲存不會生黴呢?如果剛收穫完就遇到降水,來不及晾曬,又該怎麼辦?今天為大家介紹玉米儲存的一些知識和技巧,希望幫助大家減少收穫後損失、提高品質。


小心“地趴糧”!收了玉米必須注意儲存細節,否則就白辛苦一場了

山東省聊城市茌平縣賈寨鎮後寨村的農民在田間收穫玉米(新華社發 趙玉國攝)


收穫後遭遇降水該怎麼儲存?


玉米收穫後水分含量較大,成熟度也不均勻,如果不及時晾曬,會發黴、發芽,賣不掉也不能吃,只能眼睜睜看著浪費掉。如何防止玉米發黴?下面對散戶和種植大戶分別給出解決方案。

(一)如果玉米未脫粒時遭遇降水

散戶:可以選擇把玉米棒攤在房間內,不管是哪個房間,能攤的地方都攤上,注意不要堆積,均勻平攤,同時注意房間內的通風。可以壘成一排排放好,這樣做可以節省面積,不過,不能壘在角落裡或者風吹不到的地方,類似

過道(四面通風)的位置比較好。編玉米有個老辦法,以前大家都會把收回家的玉米編起來,掛在屋樑下或是專門做的木樁上,如果家裡有這些條件的,還可以繼續用。

大戶:大戶一般都會有倉庫,可以在倉庫內存放,做法和散戶差不多,均勻攤開,保證倉庫內通風良好。電風扇不停地吹,可以使用工業用的大風扇,然後勤翻動玉米,吹吹另一面。

(二)如果玉米脫粒後遇到降水

散戶:主要就是在屋內攤開晾乾,不要直接攤在地上,可以墊上塑料布,同時也可以用電風扇進行吹風,並且勤翻動。如果屋裡面積小,收穫的玉米粒放不下全部的話,可以分開攤開吹風,比如隔2小時更換一部分。

大戶:大戶也和上面的操作方法一樣,均勻攤開,勤翻動,注意通風。不一樣的是,一些大戶可能會購買烘乾機,這種情況下就不怕下雨天了,不影響烘乾,烘乾後的玉米粒就可以裝袋儲存了。


小心“地趴糧”!收了玉米必須注意儲存細節,否則就白辛苦一場了

(黑龍江省墾區玉米進入收穫期)



(三)操作中的注意事項

上面說了玉米收穫後遇到下雨天,已脫粒和未脫粒的防黴辦法,下面說說在實際過程中應該注意哪些。

除雜:除雜工作要做好,特別是已脫粒的情況。含有雜質比較多的玉米,發生蟲害和黴變的幾率要大增。

蟲害:蟲害也很常出現,特別是一些粘蟲、玉米螟等,在脫粒時進入到玉米堆裡面,如果不及時防治,繁殖很快,影響品質。

發黴:如果有些玉米已經出現發黴症狀,建議單獨取出來存放,不要和好的玉米繼續放到一起,及時通風吹乾。

另外,千萬不要用塑料布密閉封蓋!很多朋友遇到下雨天,喜歡把玉米堆在一塊,然後用塑料布密閉,這種做法是很危險的,因為裡面不通風,很快就出現發黴情況。如果非要用到塑料布的話,必須要勤掀開通風,可以趁著雨停的間隙掀開,同時注意翻動玉米,不要堆在一塊不管它;另外要保證塑料袋上不要有積水,一旦雨停後,及時掀開通風。

從以上內容可以看出,我們主要遵循的有兩點——

乾燥和通風,如果把這兩點做好了,玉米基本就不會出現發黴的情況。雖然下雨的這幾天會累一些,但是,辛辛苦苦一季,為了玉米能賣上好價錢,也不在乎這幾天了。

玉米收割後的日常儲存

(一)離地棒儲

1碼長形趟

選擇比較堅硬的場地,墊底20cm以上,玉米穗的尾部朝外,尖端部分朝裡,碼3至4穗趟,碼趟不能過寬,應該掌握1.2米-1.5米為宜(超過30%水分的,最好碼1.2米以內)。


小心“地趴糧”!收了玉米必須注意儲存細節,否則就白辛苦一場了


2碼圓柱形堆

墊底離地,玉米穗的尾部朝外,尖端部分朝裡,按圓形碼放,然後裡面填充;堆不能過大,一般直徑1-1.2米為最好。

小心“地趴糧”!收了玉米必須注意儲存細節,否則就白辛苦一場了

3上棧子

用向日葵稈、高粱稈或玉米稈打成簾子,然後豎起,做成圓形或長方形,裡面填裝玉米穗。棧子不能過大,直徑最好不超過1.5米。

小心“地趴糧”!收了玉米必須注意儲存細節,否則就白辛苦一場了

4吊棒子

將玉米扒皮,兩棒以上相連,離地懸掛即可。

小心“地趴糧”!收了玉米必須注意儲存細節,否則就白辛苦一場了

5使用儲糧倉

對收穫玉米數量較大的,建議使用“農戶科學儲糧倉”或採用鋼材、木材搭建較為堅固的玉米樓子進行離地保管,防鼠、防雨雪效果較好。


小心“地趴糧”!收了玉米必須注意儲存細節,否則就白辛苦一場了


(二)選棒脫粒

根據玉米水分合理確定脫粒時間,脫粒前應挑出生黴棒、未熟棒,掰掉瞎尖子,單獨脫粒,單獨儲存,避免互混影響質量。

脫粒後要及時晾曬降水、過篩清雜,做好售前通風保管。

小心“地趴糧”!收了玉米必須注意儲存細節,否則就白辛苦一場了

玉米保管的注意事項

1. 玉米穗在上趟、上堆、上棧之前,必須去淨玉米苞葉,玉米苞葉是主要熱源。

2. 在上趟、上棧前,必須要打好底墊,避免玉米穗和地面直接接觸。打底墊的材料主要有高粱稈、玉米稈、向日葵稈等硬稈,不要用不透氣的塑料薄膜作為底墊。

3. 要相應準備一些防雨材料,遇陰天降水以便進行苫蓋。

小心“地趴糧”!收了玉米必須注意儲存細節,否則就白辛苦一場了

以上就是玉米的一些儲存方法和注意事項,希望可以給大家帶來幫助。

本文來源:農財網種業寶典(ID:ncbdzy1618)


小心“地趴糧”!收了玉米必須注意儲存細節,否則就白辛苦一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