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度失传的“玉器金银错”工艺

现代是一个变化太快的时代,你想要什么,打开手机,一个屏幕里面,你能找到几乎所有的信息。

很喜欢这点:简单、直接、快捷!

烦恼的是海量的信息会白白消耗注意力。有用的信息像三明治就好了:只夹两边!鬼知道,网络把你需要的给包裹在第几层了。我只能快速地让鼠标“滴滴”声不停,遍寻各个角落。

这些也许是我矫情,或说还没熟练掌握“搜索技能”。

但是让我不开心的是:越来越找不到好看的东西,曾让人激动不已,几年过后都还能回忆起每一处细节的东西太少了。

单调的审美,经济便捷却突兀地与某句诗文拉扯到一起,像是整容失败的作品:生硬且不自然,但这就可以堂而皇之的摆在大厅里叫卖了。

很多销售课更是叫嚣:没有卖不出去的东西,只有不会销售的人员。

只想回怼一句:太没有腔调了!

总之一句话:现在的东西越来越不性感了!

什么是“性感的作品”?

性感的作品:无需冗长地做背景知识讲解,甚至可以忽略个体文化层次上的差异,能够直接感受到最原始的吸引。


先放个大招:

两度失传的“玉器金银错”工艺

玉器压金银丝嵌宝作品

我实在忍不住了,就扼要地说下技法,不会妨碍大家欣赏。

这件作品是玉雕行业的大宗匠潘秉衡老人的得意之作,只说一点:玉器压金银丝镶嵌工艺。中国人常说“有钱难买金镶玉”,但应该加前提,特指这种工艺。

现在市场上充斥的金镶玉雕件,一般来讲,步骤如下:1.机器将玉料压膜;2.将金料打成成极薄的金箔后直接用胶水贴上;3.擦掉胶水,搞定了。4.效果明显,还不拿去卖钱!

传统玉器压金银丝镶嵌:首先在玉器上开槽,第一遍是浅槽,用来勾勒图形;第二遍是深槽,以便下一步的金丝压入。注意为了牢固,槽都是梯形的。开口上窄下宽,这样从物理上卡住金丝。然后,将金线慢慢敲入槽中,要求嵌入金丝的平面与器皿浑然一体,不能有任何凹凸之感。

两度失传的“玉器金银错”工艺

玉器压金银丝嵌宝作品局部细节

大家注意到没有,潘老的这件玉器压金银丝,是加了难度的SS级,采用了薄胎酒壶形敲金线。胎薄如何去开槽,又如何保证后续敲击金线,不毁玉器本身!

独孤求败曾有两句话来形容功夫境界“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很难想到这么精巧细致的玉器靠的全是水磨硬泡的笨功夫,丝毫取巧不得。


此时你能明白,为何那些白发苍苍的考古专家会对一枚铜绿斑斑字迹模糊的钱币激动不已了,仿佛是饿乞丐讨到了酱肘子,色胚摸到裸女一样不能自已。

因为人家看到其中的妙处,更懂得其中的难得。平平一句“巧夺天工”,这句话不是行家说出来,总感觉轻飘。巧夺天工,背后是无数个夜不能寐,是呆呆盯着玉料的绞尽脑汁。

这种工艺可以追溯到商朝的青铜器,汉朝时期已经比较成熟,因为技法烦难,在清早期便失传。再次重见天日,得益潘秉衡大师。

潘老机缘巧合,在旧货里淘到一件残缺的玉雕饰品,玉器上镶嵌金线,金的光泽与玉的温润形成强烈对比,玉雕虽然残破,但自有一番气度。潘老喜不自禁,参考多方文献,确定这是失传已久的“玉器金银错”工艺,并成功复原了这一工艺。

可惜潘老去世之后,随之而去的也有这门手艺。

故事到这,难免有一丝遗憾,但艺人的执着让人心痛

上世界70年代,新疆玉雕厂(已倒闭,原厂区现为玉雕交易市场,也算仍然和玉沾边)的马进贵(姓马的都不一般)师傅,去潘老所在的北京玉雕厂学习。见到老人的作品,只惊鸿一瞥,便坠入魔障,用了30年时间将其再度复原。

有人问过,时代一直进步,想过没有“这门手艺是注定失传的”。

最后失不失传,我管不了那么远,我就知道不能在我手上失传”,好个倔老头!

这……挺好的!

有时候去博物馆,看到激动时候,会有错觉,感觉有声音怯怯地问“东西还不赖?”。

“不赖,可是不赖”


马爷代表作是一组夺得中国玉石雕刻“百花奖”特别奖的金银错“和田玉错金嵌宝石四大法器”:

两度失传的“玉器金银错”工艺

白玉金刚铃

两度失传的“玉器金银错”工艺

碧玉金刚杵

两度失传的“玉器金银错”工艺

黄玉金刚橛

两度失传的“玉器金银错”工艺

墨玉金刚钺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