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名人离世后的刷屏热

最近一周内,几位名人相继离世:纪梵希、霍金、李敖……

紧随其后,会掀起一股"悼念潮":各门户网站自不必说,这是一群没有热点也要创造热点的家伙!

紧接各社交平台也不甘示弱,纷纷怒刷存在感。

像是是一场程式化的集体仪式,不求走心只求走量。

暂且称其为"云悼念"。

另一边,又不时有人会跳出来泼冷水:

"你读过李敖的文章吗?有什么资格悼念他?"

"你连《北京法源寺》都没读过,有什么资格悼念李敖?"

"连《时间简史》都看不懂吧,凭什么缅怀霍金?"

"一群物理没及过格的,装什么怀念霍金?"……

激烈者,还给发文悼念者起绰号:哭丧婊、悼念婊。

就是各种瞧不上。

厌恶这种,连过世的人也不肯放过的阴险。

如何看待名人离世后的刷屏热

微博批判“悼念热”


两种论调都很极端,但确实是一种真实的存在。

不着急,所有表现出来的矛盾,必定有其生长的土壤。

先来看"云悼念"这一边。

让时间倒退,我们观察一下。

起初的悼念活动,是小范围的个人行为,悼念对象无非是亲朋好友。

有关名人悼念,更像是一则通告,"某某于何时何地何因去世",简洁的无法再去分析。

讲究的是通告背后的逻辑,那是一套成熟、严谨的金字塔结构,什么级别就要有什么规格来配搭。

比如说悼辞,是用"人民的重大损失"来措辞、还是要用上"永垂不朽"?

登报位置:是刊登在二版,还是要上头版?

后期的跟进:报道要持续一周,还是更久。

这都马虎不得。

有什么感觉,这种手术刀般的精准拿捏,层次分明的体系构架。都充分说明报道的来源是官方发声

说句题外话,官方声明,从来都是功夫在诗外。

那时是不太可能出现"云悼念"现象。

统一的宣传口径,传播方式也比较正(dan)统(yi)

以上,是一个传统媒体的时代特征:中心化,普通团体是没有发声权的

谈到这里,基本上已经解释了"云悼念"这一现象出现,所具备重要条件:

信息传播升级带来的"去中心化" 时代。

即:宣传特权的下放,或说普通人声音传播范围在变广,权重在加大

(社交平台的大号,动辄是几百万的粉丝量,庞大到再也无法忽视)

条件具备了,这一现象是如何产生的?

先梳理下发文悼念的原因:

1. 对这个人非常了解,去世以后,内心郁结,亲自总结此人成就,发文,感慨一下;

2. 知道这个人的贡献,但并不了解人物生平,去世以后,感到惋惜;

3. 仅听说过这个人,知道很牛,去世以后,有点小遗憾;

4. 完全不知道这个人,看到大家都在发,就跟着发一下,然后该干嘛干嘛。

这本身无可厚非,你愿意一个人静静地追思,或是加入阵营的表达出来,都只是选择的不同。

然而,或许正是第四种原因,让人觉得多少有些违心,有蹭热点之嫌,所以才招来诟病。


先小结一下:

1.目前为止,我们知道了"云悼念"产生的背景条件:传统媒体的没落,

信息进入"去中心化"时代

2.不同个人发文的四种原因,以及可能招骂的一种心态

现在,摆明观点:

对于这种现象,个人认为不应该受到鄙视。

先别急,因为从结果上判断,即使第四种随大流的初始心态,也没有给社会带来任何实际伤害。

了不起是大家手机会收到一些重叠严重的信息。

既然没有害处,那是否有好处。

有的。

古今中外,太多的牛人生前籍籍无名,死后才慢慢为人所知。

让明珠不再蒙尘的原因,就是后人的持续悼念。

要是没有后人悼念,文学上你知道莎士比亚、杜甫吗?

画家里梵高恐怕不会有任何记载了。

维米尔就更不用说了,死后200年才被后人发现是旷世奇才。

如何看待名人离世后的刷屏热

维米尔——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世界史上假使没有这些人的作品和风格指导,感觉艺术殿堂根本成立不了!

正是这些作品对后辈长期的滋养,才诞生了以后的无数经典。

到这,就可以提炼一下。

悼念活动的低配版:缅怀与追思

可以让更多不了解的人,来感受一样牛人的风采。

说不定就在哪位当中埋下一颗未知的种子。

高阶版,是传承与发展

不论是文风、画派还是科学上的某种体系。

一代代后人的前行和补充,让原本粗糙的假说升华为扎实、完美的经典理论

开普勒三定律,以浩渺宇宙为棋盘,以日月星辰为子,为毫无章法的星体运动做了规定。

如何看待名人离世后的刷屏热

为天体制定规则的开普勒三定律

这难道不是对其师已故天文学家第谷的最佳悼念。

第谷一生的观测数据此刻才显得意义非凡。


现在来看另一边,鄙视"云悼念"的这波人。

一如既往,先分析下原因:

1. 无心之语,本身并没有明确厌恶。只是手机被类似消息频繁轰炸,忍不住了。言语要是刻薄,只能是当做情绪发泄。

2. 确实看不惯这种扎推现象,不单是"云悼念",但凡集体狂欢类,都本能讨厌。这是天性使然,也不好说什么。

3. 为了标新立异而标新立异,这种人,其实就是想彰显自己。要是存在"云悼念"现象,他就鄙视你们蹭热度,浅薄幼稚。

反之,要是没人悼念,他就一脸悲愤,估计该唱"将军坟前无人问,戏子家事天下知"。

平时一个娱乐八卦,你们都屁颠颠地评论转发。

现在人类缺失了一位大师,整个人类的集体智商、品味都被动降低了,你们还无动于衷!

一般地鄙视你们浅薄幼稚。

第一种人,多少有些抱歉。

第二种人,理解你想做个淡淡地美男子的心态,请继续保持这种云淡风轻的品味。

第三种人,只能"呵呵",不反驳、不关注、不评判。就让他自己折腾。

我时间太宝贵了,哪有空浪费到你身上。

到了这里,基本上就把两种现象的原因和应对态度都做了说明。


其实,我们还可以站得在远一点来整体看下。

第一个总结的词是"活久见"

一个人的成长就是不断刷三观的过程,老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见识下种种奇葩,不要太当回事,生活也不会太枯燥。

还有:不知发现没,现代社会争论的问题,越来越有点"不值一提"的感觉

这其实是社会进步,越来越细腻了。真正到了某天,我们社会别的问题都很ok了,我们争论的估计琐碎到想象不到的细节上。


那么反之,我们现在社会别的地方就真的很好了吗?

既然,进入"去中心化"的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焦点,是不是要更好把握机会。趁机让一些实质性的问题,暴露在当局。引起广大注意。

不然,老是这种满地鸡毛的论战是显不出高明,反而会浪费人们的注意力

这很槽糕,等于我们把下放的发声权给白白浪费了,得不到注意的声音是孤独的

当然,自媒体的手法不应该只是大声疾呼,这样会招人反感。

搞得跟全世界就你有良心一样。手法可以轻灵,以柔克刚。

这点本来该东方人玩得溜才对。

可是最印象深刻的例子既然还得从美帝国主义那里舶来。


例子如下:

美国有篇报道:国会会议上,一位女议员对公众场合男子裸露上身表示抗议!

因为首先这本身就是不雅的。

并且还暗示:女性公共场合裸露上身的自由被剥夺了。

论点抛出去,好像中场表演一样,让众议员哈哈一笑。

你以为这只是一场闹剧,女代表是哗众取宠,博眼球,求关注。

其实,这实在是一种高明的手段,因为真正核心的问题,在现下社会是无法完美解决的

女性问题在明面的立法层面,非但没有纰漏,还有很多政策倾斜保护。

但暗地里歧视仍然我行我素,大规模的存在。

女性维权仍任重道远,可是关于这种呼声,已经过了保鲜期,这场拉锯战耗费了太多政治资源,有点尴尬。

女代表,漂亮地以一个看似荒唐的理由介入,再次赢得主动权。

言下之意:

看呀,在如此之小的一个地方,我们女性还有许多限制,大佬们不要对这个问题视而不见了。

如何看待名人离世后的刷屏热

谢谢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