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橋里社區有個「有故事」的李顯凱叔叔

今年是我來金橋里社區工作隊的第二年了,走訪入戶中結識了“有故事”的李顯凱叔叔,他積極帶動其他叔叔阿姨參與社區事務,給年輕人講過去老一輩的軍墾精神,在大樹下給小孩子們講民族團結故事……

親情緣於相助

1964年,14歲的李顯凱分配到三角莊公社工作,成為了一名衛生員,也成為了當地唯一的漢族居民。在氈房裡、地窩子裡,他搶救過大出血的產婦,挽救過生命垂危的嬰兒,每當病者的親人已經絕望要放棄時,他卻一直堅持挽救病者的生命。幾十年來,從他手裡接生過的哈薩克族嬰兒就有兩千多個。周圍幾十千米外的哈薩克族牧民沒有人不知道李顯凱醫生……

一個寒冬,三角莊來了一位哈薩克族孕婦,說臨產時要在李顯凱這裡生孩子,原來孕婦的前面幾個孩子都夭折了,聽聞李顯凱醫術好就想到來找他。李顯凱勸說孕婦去大醫院,因為三角莊的醫療條件非常差,而她的情況又很特殊,不能有一點差錯。

但是幾天後的一個深夜,李顯凱被一陣急促的敲門聲吵醒,開門一看,是之前的那位孕婦的家人,原來她已經到了生產之時,她的家人又來找李顯凱。李顯凱猶豫了,但情況緊急,他一咬牙和老伴連夜趕到孕婦家,忙碌很久後,孩子出生了。但沒過一天孩子就發起了高燒,李顯凱又趕了去,發現孩子被羊皮和塑料薄膜包裹著,皮膚無法散熱導致高燒。李顯凱立即給孩子洗了澡,放入乾淨的棉被中,並給孩子掛消炎退燒的吊瓶,他一直守著孩子,直到第十二天的時候孩子終於退燒了,他才離去。孩子的父母非常感激,讓李顯凱做孩子的乾爹。

金橋里社區有個“有故事”的李顯凱叔叔


此後,兩家人成為了親戚,李顯凱有了一個哈薩克族兒子,也給他起了個漢族名字,李定。自己的姓,李,外加定,定代表留下的意思。李顯凱從小看著他長大,也成了他三個弟弟的乾爹。雖然現在他們不在一個地方居住,但這段感情卻沒有斷,他們每年都會來拜訪李顯凱幾次,李顯凱也會趁著農閒時回去探望他們一家人。

暖心來於互愛

三角莊公社以前是哈薩克族牧民的冬窩子,牧民非常好客,不管認不認識,只要到家裡來,就會用最熱情的懷抱歡迎客人,拿出各種吃食。有困難,大家會互相幫忙,有幸福就一起分享,初來到這裡人們很快就安了家,來了就不想走。

50年代的時候,一位維吾爾族小夥孤身一人從哈密流浪到了三角莊,什麼也沒有,李顯凱給了他一口鍋,不久,這家給床被子,那家給個毛毯,很快他就安頓了下來,有了自己的家,也成了這裡唯一的維吾爾族居民。

後來,他的孩子要結婚了,他聯繫上了五十年沒見面的姐姐來參加他孩子的婚禮,他姐姐想讓他搬回到故鄉,兄弟姐妹之間也好相互照應,而他卻堅持留在這裡,倆人為此大吵一架。他說:“我在這生活了幾十年,我能有今天的好日子,全都是你們的幫助,還有黨的好政策,我會用一輩子去感恩。鄉親們送給我的東西,我都還留著呢,我捨不得離開這裡。”

後來,姐姐瞭解到弟弟對這裡的感情,感慨道:“弟弟當初來這裡也沒有告訴家裡人,吃了不少的苦。沒有你們的幫助,我弟弟的日子過不了這麼好,我們兄妹幾個也會多來看望弟弟的。”就這樣,他繼續留在了這裡。

和睦歸於團結

2007年,李顯凱和老伴退休後搬到奎屯市金橋里社區居住。自從在這裡居住,他總是積極參與社區各項活動,協助我們開展各項工作。

金橋里社區有個“有故事”的李顯凱叔叔


在工作隊的推薦下,李顯凱老人成為社區裡的“草根宣講員”,他在拉家常、聊家話、上黨課中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用樸實的語言向小區居民宣傳十九大精神,講民族團結的故事,講老一輩的墾荒精神,把民族團結植根於人們的心中,把軍墾精神傳承到人們心間,把十九大精神解讀到人們心裡。


金橋里社區有個“有故事”的李顯凱叔叔


親情緣於相助,暖心來於互愛,和睦始於團結,聽著老黨員講過去的故事,激勵著我們用更加誠摯的心與群眾交往交流,為民排憂解難,讓各族群眾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用真情維護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和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