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的寫作手法表達技巧(詩詞鑑賞)

古 代 詩 歌 鑑 賞 表達技巧

古代詩歌的表達技巧多種多樣,難以窮盡。概括起來說,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一、運用表達方式的技巧

在現代作品中,基本的表達方式有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等。在古代詩歌中主要有描寫、抒情兩類。

⑴描寫是進行繪聲繪色繪形的描畫和摹寫的這樣一種語言表達方式。它能產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如睹其物的表達效果。

①根據描寫的角度和著眼點的不同我們可以把描寫分為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即正面的描寫和側面的描寫。在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中,“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這兩句主要是運用正面描寫,表現其高峻奇偉之勢;“天台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則是用側面描寫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偉。

②按描寫的文筆來分,描寫又可以分為細描和白描,細描指採用工整的細膩的筆法,把描摹對象纖毫必現的繪畫出來,筆法細膩,形象豐滿。白描在詩歌的創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詞和修飾語,也不用精雕細刻和層層渲染,更不用曲筆或陪襯,而是抓住描寫對象,用準確有力的筆觸,明快簡潔的語言,樸素平易的文字,乾淨利素地勾畫出事物的形狀、光暗(聲響)等,以表現作者對事物的感受。

如:秋 思 (張 籍)“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這首詩寫法上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藉助於生動的細節描寫傳遞人物的思想感情。詩中,“復恐匆匆說不盡”是人物的心理活動,“臨行又發封”是人物的行動細節,也是人物心理活動的反映。這種生動的細節使抽象的思念變得具體可見,體現了詩人提煉生活素材的工夫。

又如:商 山 早 行(溫庭筠)“晨起動徵鐸,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這句詩沒有(動詞)形容詞的修飾點綴,是純用名詞組合,。即所謂白描手法。

③描寫景物還應該注意描寫的順序如:遠近、高低、俯仰、上下、左右、電面等多角度描寫等。

如:杜牧的《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頭兩句描繪了秋山遠景。第一句描寫了秋山高遠的景象,表現了詩人勇於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寫了秋山中的一個特定場景,在白雲浮動的天空下有幾戶人家隱約可見。後兩句描繪了秋山近景。“霜葉紅於二月花”一句,生機勃勃,鮮豔奪目,清新剛勁,形象鮮明,給人一種秋光勝似春光的美感。描寫要有層次性———由遠到近或由下而上等。

再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前面兩句就是面的描寫,後面兩句就是點的描寫,點面結合。

④除此,還應該注意描寫景物的技巧

動靜結合

動靜的結合往往和襯托相關。它分為化動為靜和以動襯靜。

比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遙看瀑布掛前川”寫出了遙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條巨大的白練掛在山間,“掛”字化動為靜。

再如:王維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頷聯描寫皓月當空,青松如蓋,是靜景描寫,山泉清冽,流瀉山石之上,是動景描寫。山泉因雨後水量充足,流勢增大,從石上流過,淙淙有聲,以動襯靜,反襯出山中的寧靜。詩人描寫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動態與靜態的相互映襯,可以動靜結合,也可以以靜寫動,以動寫靜,以動襯靜。

虛實結合

在古代詩歌鑑賞中虛與實是相對的,古代詩歌中的“虛”一般有以下三類:神仙鬼怪世界和夢境,如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已逝去之景之境,如蘇軾的《赤壁懷古》“談笑間,強弩灰飛煙滅”再現了火燒赤壁的史實;設想未來之景之境,如劉永《雨霖淋》“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實”在詩歌中即為實景、實事、實境。

古代詩歌中的“虛”與“實”相結合的作用一般表現為:相反相成形成強烈的對比,相輔相成形成渲染烘托。

如:姜夔《揚州慢》“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中的虛景就為“春風十里”寫往日揚州十里長街的繁榮景象;實景為“盡薺麥青青”寫詞人所見的淒涼情形。一虛一實對比寄寓了詞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再如:歐陽修的《踏莎行》“候館梅殘,溪橋柳細, 草薰風暖搖徵轡。 離愁漸遠漸無窮, 迢迢不斷如春水。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 樓高莫近危闌倚。 平蕪盡處是春山, 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闕寫實,通過初春景象反襯“行人”的離愁別緒,下闕寫虛,通過“行人”想妻子憑欄遠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寫了愁思,妻子思念丈夫,丈夫思念妻子,虛實相生,從而將離別愁緒抒發得淋漓盡致。

明暗、響寂結合

比如:鹿 柴(王維)“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前兩句正面描寫空山的杳無人跡,黃昏時候,山林不見人影,寂寥、空闊。偶爾聽到幾點人說話的聲音,非但沒有打破山之空,反而更顯得山之靜。後兩句明暗對比:一縷夕陽射進蔚然深秀的樹林,落日餘暉打在一塊青青的苔蘚上,愈加觸發人幽暗的感覺。這裡為聲襯靜,用了襯托,也用了對比。

⑵抒情,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章或作品中的表白和抒發。

①情與景關係詩人寫詩來表達他的思想情感。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需要寫景——自然界的或周圍闕景,來引起情,把情感傳達給讀者。情與景的處理很重要,如果處理得恰當,他就會激起讀者的感情,使讀者與他發生共鳴。

一般情況下,景與情的關係通常有四種:以樂景寫樂情;以哀景寫哀情;以樂景寫哀情;以哀景寫樂情。

以樂景寫樂情

如:風人松(題酒肆) (宋)俞國寶 “一春長費買花錢, 日日醉湖邊。玉驄慣識西湖路,驕嘶過沽酒樓前。紅杏香中歌舞,綠楊影裡鞦韆。暖風十里麗人天,花壓鬢雲偏。畫船載得春歸去,餘情付湖水湖煙。明日重扶殘醉,來尋陌上花鈿。”這裡寫春光明媚時,在杏花和綠楊中,遊玩的人帶了坐船遊,飲酒,歌舞。使讀者充分感覺到春遊的愉喜。

以哀景寫哀情

漢樂府《十五從軍徵》“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 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 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從狗竇入,雉從樑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穀持作飯,採葵持作羹。 羹飯一時熟,不知飴阿誰?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 寫老兵,由“十無從軍徵,八十始得歸”寫起,著眼於他返鄉途中與到家後的情景,主要採用以哀景寫哀情的寫法,重在抒發其家破人亡、舉目無親的悲哀.

以樂景寫哀情

如:《臺城》 (唐)韋莊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 金陵就是南京。六朝是吳;東晉、宋,齊、梁、陳(公元 317—589年)。這六個朝代都建都南京,都時間短暫。六朝以奢侈豪華著名。到唐朝時,六朝已經過去,其豪華已衰敗,因此唐朝詩人到南京弔古,總是為六朝哀傷感慨。詩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叢生,眼前一片荒涼衰敗的景象,想到六代豪華已似夢幻一樣過去,十分傷感。但是當他來到臺城,看見春光明媚,柳絮飛舞,煙籠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舊這樣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榮華—去不復返,另有一番哀傷。因此這首簡短的詩,兼用情景陪襯與情景反襯這兩種手法來寫。這樣二者並用,加強了詩的感染力和效果,是很成功的作品。

以哀景寫樂情

如:《詩經?采薇》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依依楊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卻是黯然離別之際;雨雪霏霏,冰天坼地的寒冷,卻是征夫回鄉之時。《姜齋詩話》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

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前三聯寫塞下艱苦的環境條件和緊張的戰鬥生活,尾聯卻轉到寫將士奮勇殺敵的豪情,這種豪情也正是全詩的中心。這樣,我們感受到的,是不畏艱苦、有著鋼鐵般意志的將士形象。這裡,所謂的“哀”景,既然是用來反襯豪情,就全然不是悲哀的了。

②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直抒胸臆就是詩人在其詩作中袒露襟懷,不假掩飾地抒發激情、快意或愁緒。這種方式比較直觀。

如:贈 汪 倫(李白)“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有如:李白《夢遊天姥呤留別》的中心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作者在敘事描寫的基礎上,以火山噴發般的激情,大聲疾呼,抒發了自己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汙的思想感情。再如陸游《示兒》一詩:“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洲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開頭兩句,以議論開篇,表達詩人至死不忘恢復中原的愛國情懷。

詩人們往往藉助多種修辭藝術,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分為借景抒情、寓情於景、託物言志。

A、借景抒情顧名思義就是藉助景物來抒發情感。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風景,而不是某種物品。

如:錢起的《暮春歸故山草堂》“錢起谷口春殘黃鳥稀,辛夷花盡杏花飛。 始憐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陰待我歸。”詩歌中一二句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悽清傷感的暮春落花圖。描繪出了幽竹在山窗下不改清陰,抒發了作者回歸故鄉的喜悅。

B、寓情於景

如:從 軍 北 徵(李益)“天山雪後海風寒,橫笛遍吹《行路難》。磧裡徵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注]磧(qì):沙漠。)首句勾畫了一支遠征軍隊活動的廣闊背景:雪後的天山,刺骨的寒風,浩瀚的沙漠。景物雄闊蒼涼,有力烘托出了行軍的環境氣氛。第二句以一曲《行路難》及一個“遍”字,豐富了首句的內涵。而笛聲的哀怨與環境的荒涼,更能撩起徵人的惆悵和愁思。三、四句承接第二句,由笛聲引出了“回首月中”的典型動作。士兵們在月光中望什麼?也許是遙望永遠也回不去的故鄉,也許是望著笛聲傳來的方向,也許他們相對而視,熱淚奪眶而出……全詩是一個壯闊而又悲涼的行軍場景,詩中將景色、動作、聲音、感情四者融合在一起,寓情於景,情在景中,含蓄蘊藉,耐人尋味。

C、託物言志 常常藉助於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可以是景物,也可以是動物或其它事物,常含有的象徵意義;託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愛好、願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專指熱愛、憎惡、讚美、快樂、悲傷等感情。如於謙《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是一首比較淺易直白的託物言志詩,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對所詠之物外形特點的吟詠,也是對其神韻、品格的高度概括。這首詩的價值就在於處處以石灰自喻,表達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心願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石灰就象徵歌詠詩人光明磊落的襟懷和崇高清白的人格。)再如:《小松》(杜荀鶴)“自小刺頭深草裡,而今漸覺出蓬篙。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開頭兩句描寫小松由小而大,具有強大生命力的特徵。以“小松”喻人,寫“小松”初始不為人注意而最終長成凌雲大樹,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淺陋目光。《北陂杏花》(王安石)“一陂春水繞花身,身影妖嬈各佔春。縱被春風吹著雪,絕勝南陌碾成塵。”用“杏花”象徵著不隨俗,出類拔萃、性格堅強的人,是詩人自己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寫照。

二、運用修辭手法的技巧

在詩歌鑑賞中常見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設問、反問、借代、對偶、誇張、襯托、用典、化用、互文、反覆等;

1、 比喻

用另一本質不同而又有相似之處的事物作比方的一種修辭方式。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等。比喻的作用為可以化未知為已知;可以化抽象為具體,化深奧為淺顯易懂;可以化平淡為生動、形象。

如:李賀的《馬詩》:“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平沙萬里,在月光下像鋪上一層白皚皚的霜雪這幅戰場景色,一般人也許只覺悲涼肅殺,但對於志在報國之士卻有異乎尋常的吸引力。鉤,是一種彎刀,從明亮的月牙聯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含有渴望參加戰鬥之意,此詩運用比喻使畫面更形象生動,更易於彰顯詩歌的主題。

再如:劉禹錫《望洞庭》的“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裡一青螺”詩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將皓月銀輝下的山比做銀盤裡的青螺,色調淡雅,山水渾然一體。全詩純然寫景,既有描寫的細緻,又有比喻的生動,讀來饒有趣味。

2、比擬

把物當作人來描寫叫擬人,或把人當作物來描寫叫擬物。運用比擬,能寓情於物,表達作者強烈的愛憎感情;可以使敘述生動形象,加強文章的藝術感染力;可以把無形的抽象的事物描寫得有聲有色,可見可聞。

如:唐朝賀知章《詠柳》中的“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這首詩一反前人寫法,不以楊柳的細柔形象來形容美人身材苗條,而是用擬人的手法,讓楊柳化身為美人“碧玉”出現,栩栩如生地刻畫出楊柳的婀娜多姿。

韓愈的《晚春》:“草木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詩人用擬人手法描繪了一幅生機無限的晚春圖。“草樹”本屬無情物,竟然能“知”能“鬥”,彼此還有“才思”高下之分;百花吐豔爭芳,似乎要將春留住;連本來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莢也不甘寂寞,來湊熱鬧,因風起舞,化作雪飛。

3、隱語(諧音)、雙關

在有些詩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為了表達出一種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採用隱語、雙關的修辭手法。

如:唐朝李白的《春思》:“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 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這是一首較為著名的描寫男女情長的詩,寫出了在秦地的思婦內心的獨白。詩人語義雙關,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間的愛慕之情;又以“絲”(思)、“枝”(知)諧音,連接異地男女之間的思念情懷。

唐朝的劉禹錫《竹枝詞》:“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這一首詩歌中“晴”與“情”同音,是雙關隱語。這是作者用民歌體寫的戀歌,從前兩句詩意看,大概女方在楊柳飄拂、波平浪靜的江邊行船,聽到岸上愛戀她的青年在對她唱歌言情,但情傳的含蓄,“倒是無晴勝有情”。

4、借代

借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體,具體代替抽象,用特徵代替人。借代的運用使表達收到形象突出、特點鮮明、具體生動的效果,也可以使語言簡練、含蓄。

如:杜牧的《赤壁》:“折戟沉砂鐵未消,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文中的“東風”指的是赤壁“火攻”的事;“二喬”指的是大喬、小喬。大喬是東吳之主孫權之兄孫策的妻子,小喬是東吳主帥周瑜的妻子,此二人的命運代表了東吳國家的命運。文中的“鎖二喬”指的是大喬、小喬被曹操虜去,意味著東吳的敗亡。以“鎖二喬”借代東吳的敗亡,既顯得委婉,又顯得深沉,同時又能給人聯想與思考。

5、誇張

對事物的形象、特徵、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有更突出事物的某個特徵,或揭示事物的本質,給聽讀者留下鮮明、深刻的印象;表達說寫者強烈的感情,用以諷刺或歌頌,感染聽讀者的作用。

如:李白《秋浦歌》:“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在這首詩歌中作者愁生白髮,用誇張的手法寫白髮竟有“三千丈”那麼長,可見愁思的深重。

6、對偶

用結構相同、字數相同的一對句子或短語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從形式看,語言簡練,整齊對稱;從內容看,意義集中含蓄。

如:杜甫的《登高》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從篇法結構來講,這首詩四聯八句,句句皆對仗,對得圓渾自然,不見斧鑿之痕。“無邊落木”對“不盡長江”使詩的意境顯得廣闊深遠,“蕭蕭”的落葉聲對“滾滾”的水勢更使人覺得氣象萬千。更重要的是,從這裡感受到詩人韶華易逝,壯志難酬的苦痛。

7、排比

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內容相關、語氣一致的短語或句子構成。其作用使內容集中,增強氣勢;條理清晰,闡發透徹;結構整齊,節奏鮮明。在詩歌中就表現為把內容緊密關聯、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的幾個句子或短語接連說出來。

如: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中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就用純名詞性的組合,構成典型環境。

8、設問

先提出問題,接著自己把看法說出。問題引入,帶動全篇,中間設問,承上啟下,結尾設問,深化主題,令人回味。

如:元朝阿魯威作的小令“問人間誰是英雄?有釃酒臨江,橫槊曹公。紫蓋黃旗,多應借得,赤壁東風。更驚起南陽臥龍,便成名八陣圖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東。”就以設問開篇,點明題旨,領起下面分層次地敘述三國人物的英雄業績。

再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開頭一句,以問引起。祠堂何處?錦官誠外,數里之遙,遠遠望去,早見翠柏成林,好一片蓊蓊鬱鬱,氣象不凡——那就是諸葛武侯祠所在了。這第一聯,開門見山,灑灑落落,而兩句又一問一答,自開自合,帶動全篇。

9、反問

是無疑而問,但答案就在問句中,即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有強化語氣、強化情感、引人思考以求共鳴的作用。

如:王安石《疊題烏江亭》:“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弟子今雖在,肯為君王捲土來?” 就在末兩句使用反問句式,語氣冷峻,強調了歷史之必然。

10、對比

把兩種對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運用對比,或使對立事物的矛盾鮮明突出,揭示本質,給人深刻啟示;或使事物對立的兩個方面互相映襯,相得益彰,給人深刻印象。

如:李白的《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詩人給我們展示了兩幅畫面:一幅是越王大敗吳國,凱旋而歸,戰士們個個脫下戰袍,換上了“錦衣”,向國人炫耀他們的戰功,宮女們個個打扮得花兒一般,在宮殿裡恣情歡樂;另一幅則是“只今惟有鷓鴣飛”——現在只有幾隻鷓鴣在王城故址上飛來飛去,昔日的勝利、熱鬧早已煙消雲散。詩篇將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淒涼,通過具體的景物作了鮮明的對比,抒發了盛衰無常之感。對比手法的運用突出了主題,發人深思。

再如:高適的《燕歌行》:“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以戰士死在沙場與將帥縱情聲色進行對比,形象鮮明,揭露深刻。

11、互文

互文也叫“互言”、“互見”、“互文見義”等,它的特點是上下文互相呼應、互相補充,它的修辭作用是言簡意賅,語意含蓄,節省文字而又擴大了詩文的容量。

它在古代分為以下幾種:

單句互文,就是指在同一句子中前後兩個詞語在意義上交錯滲透、相互補充。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主人下馬客在船”,實際是說:“主人下馬在船,客人下馬在船”。王昌齡的《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從字面理解,這句詩是“秦時明月照耀漢時關塞”之意。實際上,應該理解為 “秦漢時的明月和秦漢時的關口”。

對句互文,就是指下句含有上句已經出現的詞,上句含有下句將要出現的詞,對句與出句的意義相互補充。依據上下兩句的關係,對句互文又可分為近義式和反義式。近義式對句互文如:“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木蘭詩》)。這兩句詩應譯為“向著窗戶,對著鏡子、梳理雲一樣的秀髮,把黃花帖在臉上。”反義式對句互文如:“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杜甫《客至》)。從字面上看,前後兩句對舉,但在意義上兩句都話外有音,而且是正反結合。即“花徑不曾緣客掃,今始為君掃;蓬門今始為君開,不曾緣客開。”此種互文句用詞更為簡約而含義更為豐富。

隔句互文,就是是指兩句互文之間,有其它句子相隔的互文句式。例如:“十日休假,勝友如雲:千里逢迎,高朋滿座。”(王勃《滕王閣序》)。這裡的“十日休假”和“千里逢迎”是隔句,“勝友如雲”和“高朋滿座”是互文。“勝友”“高朋”“如雲”“滿座”相互交錯,補充說明。應解釋為:勝友如雲,勝友滿座;高朋滿座,高朋如雲。

12、通感

把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溝通起來的一種修辭手法。這種修辭手法不僅表現為具體事物之間相互比擬時的感覺挪用,還表現為將抽象事物具象化時的心靈溝通。

如:郎士元的《聽鄰家吹笙 》:“鳳吹聲如隔彩霞, 不知牆外是誰家。重門深鎖無尋處, 疑有碧桃千樹花。”這一首詩歌中的“鳳吹聲如隔彩霞”就說笙曲似從天降,極言其超凡入神。作者將聽覺感受轉化為視覺印象,給讀者的感覺更生動具體,間接烘托出笙樂的明麗新鮮。

林逋的《山園小梅》:“眾芳搖落獨暄妍,佔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尊。”詩歌就傳神地描繪了黃昏月光下山園小池邊的梅花的神態意象:山園清澈的池水映照出梅枝的疏秀清瘦,黃昏的朦朧月色烘托出梅香的清幽淡遠。在“暗香浮動月黃昏”中作者用視覺“暗”寫嗅覺“香”、突出梅香的特點,鮮明又微妙地表現出梅花的神清骨秀、高潔端莊、幽獨閒靜的氣質風韻。

13、襯托

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寫與之有關的事物,作為陪襯烘托的修辭方法叫做襯托。這種修辭方法按主要事物和襯托事物之間所呈現出來的關係不同,分為正襯和反襯兩種。利用事物的近似條件來襯托另一事物,稱正襯;利用事物的對立條件來襯托另一事物,稱反襯。

如:王籍的《入若耶溪》中的“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是以動襯靜的反襯,寫出了山林無比的幽靜。蘇舜欽的《夏意》:“別院深深夏席清,石榴開遍透簾明。樹陰滿地日當午,夢覺流鶯時一聲。”以黃鶯婉轉的啼鳴反襯深院正午時的寂靜、清幽。

14、反覆

為了突出某個意思,強調某種感情,特意重複某個詞語或句子的修辭手法。運用反覆可以使詩歌一唱三嘆,迴環婉轉,增強了詩歌的抒情效果。

如:李清照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通過“爭渡,爭渡”的反覆,表現了主人公快速划槳的急切神態,寫出了少女們的熱情活潑,無拘無束,頑皮好勝的天然情態。

15、頂真

“頂真”也叫“頂針”、“聯珠”,就是用前文的結尾(一個詞或一個句子)做下文的起頭,使語句互相銜接,緊湊流暢,生動活潑。

如:《漢宮秋》第三折[梅花酒]“呀!俺向著這迥野悲涼,草已添黃,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蒼,人搠起纓槍,馬負著行裝,車運著餱糧,打獵起圍場。他他他,傷心辭漢主;我我我,攜手上河梁。他部從入窮荒,我鑾輿返咸陽。返咸陽,過宮牆;過宮牆,繞回廊;繞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黃;月昏黃,夜生涼;夜生涼,泣寒螿;泣寒螿,綠紗窗;綠紗窗,不思量!”中的“返咸陽,過宮牆;過宮牆,繞回廊……”。不僅讓此曲具有迴環跌宕的韻律美,表現了漢元帝離恨未已、相思又繼、千結百轉的愁緒。

三、運用表現手法的技巧-

用典:古典詩歌中常常引用古書中的故事或詞句,這就叫作用典。使用典故使詩歌的內容更加豐富。如1996年高考詩歌鑑賞所選的一首元曲,阿魯威的《[雙調]折桂令?詠史》:問人間誰是英雄?有釃酒臨江,橫槊曹公。紫蓋黃旗,多應借得,赤壁東風。 更驚起南陽臥龍,便成名八陣圖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東。這首詩主要使用的手法就是“用典”。對用典的詩,需要理解典故的含義才能讀懂詩。最典型的是課文中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成功地運用了五個典故。-

抑揚:把要貶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時說出來,只突出強調其中的一個方面,以達到抑此揚彼的目的。抑揚按形式可分欲揚先抑,欲抑先揚兩種。-

舉個欲抑先揚的例子。如李商隱的《賈生》: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詩的前兩句從正面著筆,絲毫不露貶意,彷彿熱烈頌揚文帝求賢若渴,虛懷若谷,和對賈生的讚歎。可是讀了後面兩句,才恍然大悟,原來鄭重求賢,虛心垂詢,推重歎服,乃至“夜半虛席”,不是為了尋求治國安民之道,卻是為了“問鬼神”的本原問題!這究竟是怎樣的求賢,對賢者又究竟意味著什麼啊!諷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揚而不能達到此效果。-

舉個欲揚先抑的例子。趙希璐《次蕭冰崖梅花韻》:“冰姿瓊骨淨無瑕,竹外溪邊處士家。若使牡丹開得早,有誰風雪看梅花。”詩中三四兩句突發奇想:如果牡丹花開早於梅花,誰又會迎風踏雪顧及梅花呢?然而牡丹畢竟不會開在梅花之前。詩人慾揚先抑,只有冰晶玉潔的梅花才能在凜冽的風雪中吐芳爭豔,才能受到人們的青睞。考生在遇到此類表達技巧的時候,就要仔細分析詩人揚抑的對象,不要歪曲了本意。-

聯想 由一事物聯繫到與之相關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類似的特點聯繫起來造成一個典型。聯想和想象一樣,多為浪漫主義詩人所採用。-

如:賀知章《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詩人由柳枝的紛披下垂、婀娜多資聯想到翠綠的絲帶,運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個別具浪漫色彩的新穎形象,一改楊柳抒離情的象徵意義。-

想象 人們在已有的材料和觀念的基礎上,經過聯想、推斷、分析、綜合創造出新的觀念的思維過程。-

如:李白常把現實與夢境、仙境,自然界與人類社會打成一片,他的《夢遊天姥吟留別》以飛越的神思結構全詩,詩人的想象猶如天馬行空,所描繪的夢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又如: 李商隱 《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詩的本意在於表達作者對妻子的懷念,但是沒有直接寫出,而寫了“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詩人馳騁想象他日與妻子團聚,“共剪西窗燭”時,再追話今日的“巴山夜雨”構思之奇妙出人意料,設身處地去想又在情理之中。-

象徵 文學創作的一種表現手法,藉助某一具體形象,以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情感。它的特點是利用象徵物與被象徵物之間的某種類似,使被象徵物的某一內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現。它比一般比喻所概括的內容更為深廣,有的作品藝術形象甚至全用象徵手法表現出來。如:《登崖州城作》(李德裕)“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繞郡城。”這兩句描寫了青山環繞,層巒疊嶂,自己所處的郡城正在嚴密的封鎖,重重阻隔之中,象徵了自己被政敵迫害的景況,書寫了思歸不得的憂傷。-

疊字 《卜算子》(葛立芳)“嫋嫋水芝紅,脈脈蒹葭浦。漸漸西風淡淡煙,急電疏疏雨。草草展杯觴,對此盈盈女。葉葉紅衣當酒船,細細流霞舉。”(注:水芝:荷花的別名。)問:這首詞在用語方面善用疊字,它有什麼藝術效果?請結合全詞簡要賞析?分析:這首詞使用疊字多而好,句句有疊字,連綿而下,相互映襯,自然妥帖,這些疊字不僅生動傳神地塑造了荷花的形象,表現了詞人怡然自樂的生活情趣,而且形成了一種輕靈、和諧的情調,還形成了行雲流水般的聲韻美。-

借古諷今 在詠史詩中常見,借歷史上的事件來諷喻當朝。 -

如:劉禹錫《臺城》:“臺城六代竟豪華,結綺臨春事最奢。萬戶前門成野草,只緣一曲後庭花。”全詩以臺城這一元朝帝王起居臨政的地方為題,描寫了六朝縱情作樂的荒淫生活,和野草叢生的淒涼景象形成了明對比,把嚴肅的歷史教訓化做了觸目驚心的具體形象,寄託了弔古傷今的無限感慨。-

再如:李清照《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讚頌楚霸王項羽的英雄氣概,譴責了宋王朝倉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為;簡潔而有意味,頗顯豪氣。-

無理之語 -

王勃《蜀中九日登高》九月九日望鄉臺,他席他鄉送客還。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注]那:奈何,為什麼。-

這首詩歌在語言上多用日常口語,顯得淺顯親切,明白如話,最後一句採用反問的修辭手法,看似為“無理之語”實則使作者思鄉念親之情更為突出和強烈。-

附:渲染和烘托 -

渲染本來是國畫的一種手法,在需要強調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塗抹畫面,顯出物象陰陽向背,以加強藝術效果。詩歌則往往用來對環境、景物等進行描寫,這些描寫是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寫形容,以突出形象。如孟浩然《早寒有懷》:“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我家湘水曲,遙隔楚雲端。鄉淚客中盡,歸帆天際看。迷津預有問,平海夕漫漫。”這首詩寫寒秋時節詩人漫遊長江下游時所產生的思鄉的悲哀和對前途的迷惘。首聯“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寫出深秋時節的景象。木葉漸脫,北雁南飛,北風呼嘯,渲染出秋天寒冷,悽颯的氣氛。詩人抓住最有代表性的事物從正面極力描寫秋寒,這是渲染的手法。 -

烘托本是中國山水畫的傳統手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外面塗抹,使物象明顯突出。用在詩文中則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要表現的事物鮮明突出。如杜甫《秋興八首(其一)》:“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首聯從大處落筆,寫深秋的蕭殺淒涼景象,頷聯寫天上地下,江間關塞,到處驚風駭浪,動盪不安,蕭條陰晦,這種景象使詩人翻騰起伏的憂思和胸中的鬱鬱不平形象地表現出來。這些景物描寫是從側面著意,用筆墨於景物,實則形象地襯出詩人的思想情感的,是烘托手法。 -

很多時候渲染烘托合說,並不意味著兩者可以等同,而只是說明這兩種表現手法往往緊密結合在一起使用。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詩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過景物(意境)來烘托人物情感。一般我們說,渲染氣氛,烘托情感。像上面孟浩然《早寒有懷》先渲染出一幅秋天寒冷悽颯的氛圍,再通過這種氛圍烘托出詩人思歸的哀情和前途渺茫的愁緒。杜甫《秋興八首(其一)》先渲染一種沉鬱悲壯、蕭條湧動的濃重悲涼的氛圍,再以這種氛圍烘托內心的情感。 -

對比和襯托 -

襯托則是利用事物間的近似或對立的條件,用一些事物為陪襯來突出所要表現的事物。它可以使被陪襯的事物顯得更加突出、形象。襯托有正襯、反襯兩類。 利用事物的相似條件來襯托就是正襯;利用事物的對立條件來襯托就是反襯。它強調的是通過比照“襯”出其中的一個。如崔護《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這是一首抒情詩,在看似敘事中作者通過去年今日和今年今日的對照,凸顯出今年今日此時此刻桃花“依舊”而人面不再的那種感傷之情。這裡重點是通過比照,以去年的歡快襯托(反襯)出今年的落寞感傷悵然無奈! -

對比則是把對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後相敘,加以比照,來使人從中有所感有所悟,更加強烈而清晰地傳達出詩人所要表達的意旨,以增強藝術效果的表現手法。它強調的是通過比照更鮮明強烈地表達某種意旨。如李白《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歸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唯有鷓鴣飛。”詩人運用了對比的手法,今昔對比形成強烈的反差,讓讀者清晰的感受到歷史盛衰的無常。這裡重點是通過今昔兩種境況的對照,使人從中清晰強烈地感受到某種哲思,而不是為了突出其中的某一種境況。 -

對比和襯托都有對照的意味,都是通過對某些事物(或形象或情感)進行對照來完成。但是,襯托有主次之分,陪襯事物是說明被陪襯事物的;是用來突出被陪襯事物的。對比表明是對立現象的,兩種對立的事物並無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不可把這兩種修辭混為一談。 -

襯托(也叫映襯)和烘托 -

襯托前面已經介紹。不論哪種襯托,強調的都是兩個事物通過比較而使其中一個更加凸顯。落腳在一個“襯”,特別強調由相近或相對的事物進行對照。如前面舉過的崔護《題都城南莊》,詩人把“人面桃花相映紅”與“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兩種相對的情景進行對照,表達內心的悵然落寞。通過這兩種同“質”的事物的對照,用去年今日的歡愉來襯托凸顯出今年今日的感傷。 -

烘托前面也已經作了介紹,它強調的是對一種事物從側面著意進行描述或鋪排,來使該事物形象更突出。落腳不一定是由相近或相對的事物進行對照,而強調側面地對該事物進行“烘”。如前面所舉的孟浩然《早寒有懷》,前兩聯描寫景物,渲染出一種意境氛圍;後兩聯抒發自己那種思鄉的愁緒和前途渺茫的愁苦。雖然意境格調和心情有一種內在的相似性,但兩者不是同“質”的相近或相對的事物,不存在通過對照凸顯一方的關係,所以不是襯托。寒冷悽颯的意境氛圍,對於作者的心緒情感而言就好像一種外在的側面修飾裝點,這種意境氛圍就散發著作者心中的憂思和迷茫,雖然看似寫景,但實是在從側面從外沿描寫作者情感。所以景物描寫意境渲染對於作者的情感表達是一種烘托。 -

詩歌在篇章結構方面的技巧-

在詩歌的結構安排上,詩人也是獨具匠心的。常用的結構模式首尾照應,開門見山、層層深入,先總後分,卒章顯志,過渡、鋪墊、伏筆等。-

層層渲染、鋪墊-

如:蘇轍《江上看山》:“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暮行百里一回頭,落日孤去靄新畫。前山更新色更深,誰知可愛信如今。唯有巫山最濃秀,依然不負遠來人。”此詩通過色彩的層層渲染,描繪出一幅幅美景:“赤如赭”的“荒村”、“落日”時分的“靄新畫”、“更新色更深”的“前山”,已讓詩人觀止,抒發感嘆——誰知可愛信如今!卻哪知巫山最濃秀?層層的渲染,達到很好的藝術效果。-

首尾照應-

在一些詩歌中,詩人往往採用今昔、他我、物我對照的方式,來抒發自己或他人情感-

如:陸游《訴衷情》:“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此詩共分兩闋,下闋照應上闋。“心在天山”與“當年”句相應;“身老蒼州”與“關河夢”句相應,目的在於構成對照,抒發了詞人心酸遺恨的蒼涼心情。-

當然照應也會表現在詩歌內容與標題的照應等。-

結構對比 -

對比手法在詩歌中運用較多,因其具有層次性的特點,結構性較強-

如:歐陽修 《畫眉鳥》:“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 始知鎖向金籠裡,不及人間自在啼。”這首詩就運用了對比手法:前兩句(寫自由自在,任意翔鳴的畫眉)與後兩句(寫陷入囚籠,失去了自由的畫眉)構成對比,結構明晰。表達作者對禁錮思想、束縛人才現象的抨擊和對言論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嚮往。-

以小見大-

詩是富於聯想的,詩歌往往能通過典型和象徵手法,並藉助於人們的生活經驗,達到言近旨遠,以小見大。-

2004年高考湖北卷考查王灣的《次北固山下》,其頸聯“日生殘夜”、“春入舊年”都表示時序的交替,但會讓人想到“海日”驅盡黑暗,春意闖入舊年,趕走嚴冬都是那樣匆匆不可待。這裡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真理。以上手法正是抓住典型特徵的小景物,喚起讀者心中的大景與大境界。同學們在賞析此類表達技巧時,應發揮自己的想象,從生活的積澱和感受出發通觀全詩。-

如: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這首詩雖寫“二喬”不曾捉去是小事,但這件小事卻同東吳霸業很有關係。霸業的存亡同“二喬”的命運一樣,也是系此一戰,如果連“二喬”都被曹操擄去,那麼整個東吳生靈塗炭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詩歌以“二喬”立意,並不是杜牧不懂立意的高低優劣,而是運用了以小見大的手法。-

卒章顯志 -

詩人往往在詩歌的結尾來表達自己的心志和情懷。-

如:《夢遊天姥吟留別》(李白)“安能催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就表達了詩人自由自在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如:《行路難》(李白)“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寄滄海。”表現了詩人實現理想的豁達。-

再如:王之渙《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這首詩歷來膾炙人口,前兩句畫出一幅山銜落日、黃河奔騰的壯麗圖畫,最後兩句更是畫龍點睛之筆,把人帶上更高的境界,要再向上攀登,去窮盡天下美景。全詩在描繪祖國壯麗山河中寄寓著深刻的哲理,洋溢著昂然向上的激情,豪放雄壯,意境深遠-

詩詞的寫作手法表達技巧(詩詞鑑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