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的颜色——读李连志的人物画创作

军旅的颜色



军旅的颜色——读李连志的人物画创作


兵器 300cm×760cm 纸本设色 2004年

李连志的画总有一种逼迫人的东西,看一眼,会有一股霸悍的力道一浪一浪地顶过来。中国画除了讲求对艺术的追求外,历来强调借水墨抒发心性,舒展抱负,标举“士气”。李连志绘画作品中所表现的物象,透散出的意象,自是缘情而发,自然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义理,传承的是中国传统的文人精神。他的军旅题材作品,以及他灌注于这些作品之中的精神内质,无疑带有“文以载道”标志性命题,而他的“命题方式”,自是一种喷涌挥发的英雄气节,一种由着军旅生活的波动而凝结放大的铁血呈现,这无疑也标示出了他绘画作品的一个精神维度。更多的时候,李连志就像个敢死队员,以某种超越自身生命吨位的姿态,一无反顾,全方位、多角度、大纵深地掘进,把一个血气丰沛的“迷彩方阵”,表现得坚实而又浪漫,意趣风发而又个性十足。


军旅的颜色——读李连志的人物画创作


锋时代·预备 230cm×300cm 纸本设色 2012年

《锋时代·预备》以拙厚写魂魄,以雄强写品格,以伟岸写生命,以深淳写意向,视角既平实又独特,手法利落而近乎凌厉,捕捉住了军旅生活中极具特色的瞬间和细节。色彩之浓烈,笔墨之酣畅,兵味之浓郁,劈面打脸般火力全开,已然未及喘息,他就把一个当代军人的精准雕象扎扎实实地搁在那儿了,把你的人和魂儿都堵得死死的。对《海训》这张画,李连志自己先有话,“要么得奖,要么啥也不是”。在此,我想“翻译”一下他这个“啥也不是”—一件绘画作品的命运遭际,通常仰赖于展事的运作,就是说,展事的格局,一定意义上营构了一幅画的规制,作品本身的光焰或被修剪,或被导引。而这种“规制”的发力,会诱使更多的观者失去自我的力量。




军旅的颜色——读李连志的人物画创作

海训 245cm×220cm 纸本设色 2002年


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这件作品如何被深切而准确地判断和感知?它的个体生命力又何以存在?《海训》作为李连志一个时期艺术追求上的“突出点”,后来落实成为创作风格的一个“突出点”,当说是落花有意,流水有情。同时,这幅画也当然成为了军事题材绘画一个时期的标志性图示,同时具有引领风骚的标识性意义。《海训》在今天看来并不完美,其重要意义在于那是李连志本人的一种“顽进”,傻小子睡凉炕一般愚憨鲁直的写照。我要说的是,《海训》的现代意味于传统是一种方式,于心灵是一种感知,于追求则是一种探索和冒险。你可以说他的创作劲道十足,着力体现的是工笔与写意技法的融合,玩的是工笔欲写、写意欲工的走钢丝,且画面构成关系新奇,蓄势满荡而又韵致流连,其实,这一切的发力,“腰涡”之处更在于“画外”。


军旅的颜色——读李连志的人物画创作

义勇军 300cm×280cm 纸本设色 2001年

如果没有饿汉般一以贯之对于古今中外名家、名典、名画的研磨体悟,没有歹徒般对于当代师尊同侪艺术高妙的关顾和劫掠,没有信徒般虔诚忘我地打理和修炼自己的精神疆域,又怎么能够有如此的化庸常为神奇?怎么能在熟悉的军事训练中发掘出某种陌生?一定意义上讲,李连志颠覆了我们对于军事绘画以至军事生活的审美经验,提供了某种精神的内视渠道,也提出了生活的新感知,这一点,的确牛。


军旅的颜色——读李连志的人物画创作

酥油茶180cm×200cm 纸本设色 1997年

我们尽可以把李连志这一类的画作视为“职务绘制”,说拉扯点儿叫“命题作文”,行为指向有某种“被动性”,但是,“故事还是老故事,我们可以有新鲜的嘴唇”,所以,依然还是“那个”老得直掉渣的军旅题材,一旦遭逢了一番新异的“讲述”,境况和局面就大为不同了,《锋时代·预备》《绿林》《军营之歌》《冰冻三尺》《海训》《兵器》《美人蕉》等一系列表现军人生活和形象的作品,可谓是倾尽墨色打江山,江山如此多娇,为此类铺天盖地的作品打了个样儿,同时也占有了属于他自己的艺术高地。(本文作者为军旅作家)


军旅的颜色——读李连志的人物画创作


巡逻 150cm×150cm 纸本设色 1993年

军旅的颜色——读李连志的人物画创作

李连志,笔名墨溪,山东沂水人。曾先后就读于解放军艺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武警总部文艺创作室创作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全军高评委。

ps:头条号书扬文化开通两年来,受到了许多朋友们的支持和帮助,如果您喜欢书扬文化的内容,欢迎关注头条号书扬文化、公共平台书扬文化(微信号:shuyangwenhua),我们会努力做得更好,也欢迎提出您宝贵的意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