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被袁世凱欺負讓退位時,禁衛軍哪去了?爲什麼不來保護?

---劉通曉---


從理論上說,清朝時期的北京內城就是一個大兵營,所有京城八旗都是保護皇帝的武裝力量。

當然,具體而言,具體負責清朝皇帝安全、出行等職責的是親軍營、護軍營、前鋒營,這些部隊是皇帝親領的,說他們是禁衛軍,也沒有什麼毛病。

至於其他如驍騎營、善撲營及後來設置的火器營、神機營等,因為屬於八旗都統管轄,相對而言,和皇帝的親近程度要比親軍營、護軍營、前鋒營差一點。

以上各營,屬於近代之前的舊部隊,而清廷真正意義上的禁衛軍,是在1909年時攝政王載灃接班以後建立的。



1901年,載灃曾作為庚子年事的致歉專使前往德國,此行雖有些無奈,但德國皇室的接待規格甚高,載灃也學了不少東西。

譬如這個禁衛軍,就是仿照德國模式建立的。當時,這支新軍隊主要由兩部分人組成:

一部分是直接從北洋第一鎮(旗兵為主)中抽調,另一部分是從閒散旗人與宗室中的青壯年中選拔。

按照之前的規劃,載灃原打算將禁衛軍打造成一支純旗人的精銳部隊,但後來出於平息滿漢之爭的考慮,其中第四標後招募的是漢人士兵,此外還設立了一個蒙古騎兵營。



據當時的外國軍事專家描述,禁衛軍在1911年初編練完成時,其步、炮兵的裝備堪稱精良。

其中,炮兵裝備有18門150毫米野戰重炮,此外還編有一個機槍營,配備約24~30挺馬克沁式重機槍。

不過,禁衛軍的騎兵比較薄弱,作為一個保衛宮廷的武裝力量雖然足夠,但用於作戰顯然在兵力、經驗、訓練等各方面都是不足的。

由此,回到上面的提問:如果禁衛軍用於鎮壓革命,會起到什麼作用嗎?

答案很明顯,不會改變歷史的走勢。道理很簡單,這樣一支新部隊用於閱兵或操練,看起來確實很像樣子,但用於實戰,卻是未知數了。



更何況,禁衛軍的兵力充其量也就是一個師,放在辛亥年完全於事無補,不可能對大局有任何影響,

不過,如果放在小環境,也就是當時的京城,禁衛軍還是很重要的,如果禁衛軍有意阻擾清帝退位,確實會對辛亥年的歷史走向帶來很大影響。

事實上,當時的下層旗兵確實有反對讓位的,其甚至聲言:“大清國是祖宗的江山,不是太后的嫁妝!太后無權送人!這是亂命,決不服從!”

為此,袁世凱不得不將武昌前線打了勝仗的主帥馮國璋召回出任禁衛軍統領,由此才擺平了這支部隊。

此外,當時也有日本人勾結部分王公和旗人軍官,企圖用禁衛軍保護清帝出關,由此建立一個關外的清廷,如果其陰謀實現的話,那就是滿洲國提前上演了。



好在當時馮國璋的威望大,而且他曾做過貴胄學堂的督辦,當時禁衛軍的大多數軍官都曾是他的學生或下屬。

由此,馮國璋在辛亥年有驚無險的控制了這支部隊,最終沒有對歷史產生消極影響。

就此而言,這不僅對清帝是有利的,對國家是有利的,對禁衛軍官兵也是有利的。

不然的話,這支部隊送上戰場無非是被消耗殆盡,或者被他人利用,成為裂國的工具,僅此而已。


坑爹史冊


清朝大多數時間內,沒有一支強大的禁衛軍,只有大內侍衛組成的親軍,表現那是相當搶眼。

嘉慶年間的天理教作亂,一支72人組成的農民大軍殺奔紫禁城,又兵分兩路進宮,與大內侍衛們惡戰到第二天凌晨,且在隆慶宮匾額上留下了箭頭。
同樣是嘉慶年間,一箇中年廚子居然在神武門附近埋伏,揮舞一把小刀衝向嘉慶帝的轎子,關鍵時刻,幾百名大內高手非常鎮定,決定考驗一下嘉慶的身手,就看嘉慶一人躲來躲去,幸虧同行的嘉慶侄子和姐夫上前死命抱住刺客。
庚子國難那年,慈禧帶光緒西狩,八國聯軍來到紫禁城下,一位日本翻譯衝著城頭高聲喊話,親軍們微笑著打開城門,歡迎聯軍和平進城,保全了紫禁城的完整,功不可沒。

別看優秀的親軍們立下這麼多“汗馬功勞”,晚清時節,清廷仍然覺得應該跟隨世界潮流,組建一支正規的禁衛軍部隊。

於是從北洋新軍陸軍第一鎮中調來了軍官等骨幹(北洋第一鎮兵源本身都是從旗人中選拔出來的),又從京師旗人中挑選精壯男子,打造了一支12000餘人規模的皇家禁衛軍。

其中步兵分為兩協四標,三標為滿人,一標為漢人,馬隊標有一營蒙古人,另設一炮隊標,裝備有18門150毫米野戰重炮,設有一機槍營,配備30挺馬克沁式重機槍。就火力配備而言,全亞洲它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
禁衛軍創建後臺是來自於攝政王載灃,訓練禁衛軍大臣是載濤,歷時近三年準備,1911年7月終於成軍,沒兩個月,辛亥革命爆發,載灃失勢,袁世凱上臺,啟用馮國璋擔任禁衛軍總統官。馮國璋本身就早在1906年出任過正黃旗蒙古副都統兼陸軍貴胄學堂總辦,是北洋系裡唯一讓滿蒙軍人心服口服的統帥,再加上滿人覺得他“統兵平叛”革命黨有功,值得信任。

馮國璋儘管主張保清,但畢竟也尊重袁世凱,在袁世凱逼宮操作下,隆裕太后答應遜位,馮國璋也不能阻擋這個潮流。

清帝遜位尚未宣佈,馮國璋就召集禁衛軍開會,宣佈了溥儀即將遜位的消息,向他們保證繼續由他們來守衛皇城,保證滿清皇室安全,保證他們繼續享有原有待遇,由於馮國璋表態得力,再加上很多軍官頭目都是北洋出身,基層官兵也就沒鬧出什麼亂子,安靜的度過交接時期。

民國後,禁衛軍被改編為陸軍十六師,馮國璋死後,移駐察哈爾,直皖戰爭後進入奉系序列,後來的直奉大戰中倒戈,沒過多久就被裁撤。其實即便是不裁撤,這支軍隊中的滿族基因隨著歲月流轉,也幾乎消失殆盡了。


歷來現實


在溥儀被袁世凱逼迫退位的時候,真有一支完全滿人組成的禁衛軍,按理說他們應該誓死捍衛自己的皇帝才對,沒想到他們連屁都沒有放一個,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古代的皇帝為了皇室的安全,都會建立一支完全忠於自己的軍隊,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御林軍或者叫禁軍。當然,在清朝的時候,也不例外,起初這支禁軍都是有滿人組成,但到了清末八旗兵不堪一擊,無奈只能由北洋一鎮和六鎮輪流擔任。到了慈禧死後,攝政王載灃一直都對袁世凱的北洋新軍不放心,就著手建立了一支滿人組成的禁軍,人數兩個旅,由自己的弟弟載濤擔任都統。

清皇帝最後的這支禁軍,準備精良,但都是一群一天天玩鳥鬥蛐蛐的的八旗子弟,戰鬥力不敢恭維,更完蛋的是這支禁軍的老大是載濤,一個乳臭未乾的生瓜蛋子,不僅缺少實戰經驗,而且無法收拾這群八旗子弟,自己又貪生怕死,遇事就完蛋了。

袁世凱老謀深算,成為袁世凱的嫁衣。辛亥革命爆發,清政府無法指揮北洋新軍,只能被迫啟用袁世凱,袁世凱趁機坐地起價,取得了清政府的軍政大權,這支禁軍也不例外。袁世凱要派禁軍去前線,而禁軍老大載濤,不敢帶兵出征,袁世凱趁機換下載濤,由自己的手下馮國璋擔任禁軍都統,經過袁世凱的安排,這支禁軍基本被袁世凱控制。

溥儀被迫退位,禁軍無動於衷。後來,南北議和,袁世凱以末代皇帝溥儀溥儀作為條件,取得大總統的職位。袁世凱聲淚俱下,在威逼利誘下,溥儀和隆裕這對孤兒寡母被逼得哭著宣佈退位,而自己的禁軍遠在千里之外,與革命黨對峙,當禁軍得知溥儀退位以及清王室優待條例後,並沒有去勤王,而是直接關心自己的命運,最後在馮國璋保證待遇不變的情況下,這支禁軍也就安生了,被馮國政編為第十六師,從此成了馮國璋的護衛軍。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清皇室最後的禁衛軍也給袁世凱做了嫁衣,溥儀和隆裕這對孤兒寡母也是有心無力,只能哭著,在無奈中宣佈退位,從而結束了滿清王朝200多年的統治,從而開啟了新的篇章。


密探零零發


時局如此,溥儀退位只是順應局勢的發展

1907年慈禧的去世對清廷的政治生態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溥儀繼位實則是讓載灃攝政,軍政大權都掌握在載灃手裡,載灃又是一個胸懷大志的人物,在滿清風雨飄搖之際,他想同命運再做一次抗爭。

因此,先是罷免了袁世凱,掌握了朝廷的大權,與此同時再次進行新政改革,並且進行立憲活動,然而,放寬的政治環境並沒有換來革命活動的熄火,相反,革命黨更是利用清廷的這種轉變,掀起一次又一次大規模的反抗活動,由於四川保路運動,進而發展到1911年武昌起義成功,當時的有識之士已經意識到,清廷大勢已去,天要變了。

武昌起義後短短兩個月,南方十五省宣佈脫離清政府宣佈獨立,這個時候載灃也看到了局勢的不可逆,當然,他並沒有坐以待斃,而是準備調北洋新軍前去鎮壓革命,但是北洋新軍並不聽從清廷的調遣,只有賦閒在家的袁世凱出山才能統領北洋軍。

當皇權已經控制不了軍隊的時候,他離退位已經不遠了,這支部隊可是清廷最後拿棺材本打造出來的,關鍵時刻卻掉了鏈子。

袁世凱成為掌握滿清軍政大權的人物

載灃發動罪己詔讓請袁世凱出山,袁世凱蟄伏三年,這一出山,氣勢如虹,率領北洋新軍開赴武昌,剿滅叛亂,這個時候袁世凱提出了包括載灃退位在內的很多條件,也就是徹底掌握清朝的軍政大權,載灃也都一一答應。話說袁世凱也不是吃乾飯的,到武漢後就將起義軍打退,革命軍陷入覆滅危機。

這個時候很多國民黨人開始拉攏袁世凱,只要袁世凱贊成清帝退位,結束帝制,革命黨人就答應擁護袁世凱當大總統。

其實到了這個份上,清帝不退位已經是不可能,即使北洋軍負隅頑抗到底,這次鎮壓了革命,轉眼還有更多次的起義,推翻帝制在當時已經成為很多人的共識。到了真被推翻的時候,那下場可能就不知道什麼樣了。

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隆裕太后思來想後,以優待條件宣佈退位。避免了國家的分裂,要維護了主權的平穩過度,這一點還是值得肯定的。溥儀的退位,對國家對皇族都是一次很好的交代。

禁衛軍也是北洋軍的底子,說到底也是袁世凱的部下

那麼,袁世凱“逼宮”(協商)溥儀退位這段時間,禁衛軍在哪裡?為什麼不出來阻止袁世凱?

實際上禁衛軍就在溥儀的身邊,一直保護皇家的安危,只不過袁世凱的這種行為屬於“和平演變”,隆裕太后都沒摔杯子,禁衛軍逞哪門子英勇。

而且禁衛軍的本身就是北洋新軍的底子,禁衛軍的骨幹一般都來自於北洋新軍第一鎮,雖然都是旗人組成,但是說到底也是袁世凱帶出來的兵,其中禁衛軍當時的首領就是袁世凱比較信任的馮國璋,可以說,為了控制清廷,袁世凱也早就將勢力延伸到了禁衛軍。

而旗人到清朝晚期的時候大多都是貪生怕死之輩,絲毫沒有鬥志可言,他們關係的就是自己以後的前途問題,在此期間,馮國璋害怕禁衛軍有變,承諾禁衛軍享有原有待遇,這一點在清帝退位詔書的第八條中,也明確規定“原有之禁衛軍,歸中華民國陸軍部編制,額數俸餉,仍如其舊。”就是將禁衛軍的待遇寫到文件裡。

事實上,禁衛軍對袁世凱和馮國璋還是信得過的,所以,在整個清帝退位過程中,禁衛軍基本毫無作為,當然,這也是最好的現象。


史論縱橫


看到有人說溥儀退位的時候沒有禁衛軍,實際上當時是有禁衛軍的,溥儀退位的時候京城禁衛軍的數量大約是一萬多人,並且禁衛軍無論是素質還是裝備都是當時頂尖的,並不像其他人所說的禁衛軍裡的人全部是老弱病殘,在當時禁軍的勢力是非常強的。

試想一下逼溥儀退位的時候,這一萬多人要是誓死不從,這在當時絕對是個大麻煩。袁世凱自然是看到了這一點。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禁衛軍是一直是誓死捍衛溥儀的,因為禁衛軍全部是旗人組成,他們對皇帝是非常忠誠的,假如說溥儀真的要拼一下,這些人隨時可以為溥儀去付出自己的生命。

袁世凱清楚的知道禁衛軍的麻煩,於是乎他派了一個人去解決這件事,這個人便是馮國璋。袁世凱先是運作馮國璋當上了禁衛軍的統帥,不得不說袁世凱的能力,因為運作馮國璋去統領禁軍可不是逼溥儀退位之前才做的,而是兩年前。

最後在逼迫溥儀退位的前夕,馮國璋告訴了禁衛軍這件事,並且對他們做出了許多的承諾,比如兩宮的安全依然是禁衛軍負責,宮禁依然是禁衛軍來負責,並且自己走到哪裡,都一定會帶著禁衛軍,兩天後溥儀退位。這件事看似簡單,其實馮國璋在這期間可是費了不少精力的,最起碼他得到了禁衛軍們的認可。

這件事之後,禁衛軍可以說是成了馮國璋的私軍,馮國璋走到哪裡,這批禁衛軍就跟去哪裡,後來禁衛軍改編為北洋陸軍第十六師,有趣的是,這支軍隊從頭到尾只聽馮國璋的。所以說溥儀退位的時候禁衛軍一直在,只不過已經被成功勸說,所以沒有反抗。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所謂的禁衛軍早就不存在了,有的只是一些大內侍衛。

禁衛軍本來是皇帝的親兵,以八旗子弟的上流階層子弟為主。所以禁衛軍不太可能叛變,因為叛變等於推翻自己的優厚地位。

慈禧死後,攝政王載灃一直都對袁世凱的北洋新軍不放心,就著手建立了一支滿人組成的禁軍,人數兩個旅,由自己的弟弟載濤擔任都統。

遺憾的是,這支禁衛軍早就被袁世凱調走了,名義上去鎮壓革命軍。結果南北議和時,這些所謂的親貴根本不管溥儀死活,而是強調自己有什麼好處,在南方看著溥儀完蛋。

而這些禁衛軍也很快被袁世凱解散,換成大內侍衛。

大內侍衛也是袁世凱派來的,只負責保護紫禁城。

這些侍衛和太監一樣,形同擺設,只是維持紫禁城的治安而已,無法對外。

到了被馮玉祥逼宮的時候,這些侍衛其實變為監視溥儀的人,哪裡去管他。


薩沙


形勢如此

先來看看當時的局勢,慈禧、光緒去世之後,清政府玩起來了君主立憲制,但是卻阻擋不了各地的起義,這時候革命派的聲勢也越來越浩大,武昌起義就是清朝滅亡的前奏。所以袁世凱雖然出任清政府的內閣總理,但是也認清了形勢,最終逼溥儀退位。


一番腥風血雨

這種形勢之下,即使有禁衛軍來保護溥儀又如何?最終換來的只不過就是一場廝殺,結果還是不變清朝還是和滅亡,只是清朝皇室這些人已就跟著死於非命。

而這時候溥儀才幾歲,掌權的也不是他。故而他背後的掌權者也知道形勢已經發生不了逆轉了,不想死於非命當然就只能妥協。


若是盛世之時,袁世凱敢逼宮,禁衛軍說不定還會有所作用。但是清末時期,哪怕有禁衛軍也是無法和天下來抗衡的,畢竟禁衛軍是人不是神。如果禁衛軍這麼管用,前朝就不會滅亡了。


淡看天上月


自從僧格林沁在山東被捻軍所殺,清政府再也沒有能夠倚重的大將了。無論是曾國藩的湘軍,還是李鴻章的淮軍,甚至後來袁世凱的北洋新軍都不是被清政府所信任的。清政府自然也知道這一點,也想擁有自己信得過軍隊,所以攝政王載灃便召集了滿人貴族子弟,組建了警衛軍。這支部隊由載灃的弟弟統帥,裝備了當時最好的武器。

不過,說到底,溥儀做上皇帝的時候,以載灃為首的滿清貴族已經沒有能力了,太平的時候可以憑藉手中的權力來讓袁世凱下臺。但是武昌首義爆發以後,那些貴族沒人能夠率軍平定叛亂,只得依靠袁世凱。至於他們禁衛軍,其實也不可能有什麼多大用處,如果滿清貴族能練兵,清政府哪裡會用袁世凱?太平天國的時候,慈禧老太后哪裡會依靠曾國藩等人去組織團練平定叛亂?

清政府自始至終是不信任那些實力型的漢族地主的,不過由於晚清戰亂的關係,漢族地主還是因為軍功崛起於清朝政壇,成為了重要的政治勢力。不過後來滿清的貴族趁機成立了練兵處,通過各種手段奪取了張之洞、袁世凱等人的軍權。但是,自從曾國藩創立湘軍開始,那個時候軍隊已經開始私有化了。袁世凱即使被罷官三年之久,北洋軍隊還是聽他的號令。


歷史是什麼


滿清的禁衛軍/禁衛軍被稱作護軍,其分為守衛紫禁城大內的護軍和圓明園護軍。護軍兵源來自上三旗中精良之士。按這支部隊卻不像大家所想的那樣是紀律森嚴、戰鬥力爆表的虎狼之師。嘉慶年間,一個失業的廚子陳德拎著一根棍子,由於對社會不滿準備刺殺皇帝,居然摸到皇帝御前也沒被護軍攔下,最後還是皇親國戚救下皇帝。天理教之亂,百餘個造反的農民,勾結幾個太監,居然打進了隆宗門,至今隆宗門上還留有反賊射出的箭頭,警示後人。

自打咸豐年間太平天國之亂。滿清朝廷就就想恢復八旗雄風,雖然一度出了僧格林沁但是曇花一現。後來滿清開始編練新軍,宮裡的護衛也被整編為北洋第一鎮。宣統元年真正當家主事的攝政王載灃派出弟弟載濤掌管北洋第一鎮,實際負責這支部隊的是另一個滿族宗室鐵良。

武昌起義爆發,滿清啟用袁世凱出山,袁世凱和革命黨打打談談,禁衛軍也不敢主動出師剿匪,宣統皇帝的親叔叔這位禁衛軍編練大臣載濤,在滿清最後的御前會議上,哪怕被隆裕太后點名出戰,都百般推辭。

禁衛軍最後被改編為北洋軍第十六師之,收歸馮國璋統帥,一直跟著馮國璋,最後在直皖大戰中被打殘解散。


佈雷桑秀策醬


清朝的禁軍制度是比較複雜的,大概來說可以分為這三部分:

1、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衙門;

2、驍騎營、護軍營、前鋒營;

3、皇宮侍衛。

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衙門,其實分為兩部分:步軍營和巡捕營。步軍營內的成員自然是八旗兵組成,巡捕營則是綠營,也就是漢人組成。很明顯,步軍營的地位要高得多,負責掌管京城九門的守衛與治安;巡捕營則是掌管北京城區外圍的治安。

驍騎營、護軍營、前鋒營職責又更進一步,負責保衛皇宮的安全,要負責皇城巡夜的職責,裡面的人員多由八旗子弟構成。

皇宮侍衛,屬於禁軍的最後一道屏障,直屬於清朝的皇帝,只有上三旗的旗人才有資格擔任。平常我們所說的御前侍衛說的就是這個類型,乾隆朝的寵臣和珅就擔任過這樣的職位。


通過上面的一些簡介,我們大概也瞭解了清朝的禁軍大多數是由旗人擔任的。還是要承認,滿清剛剛入關時,八旗兵的戰鬥力還是可以的,不過作為清朝的上等人,他們養尊處優的太久了,什麼都不要幹還有工資領,一個個都已經退化成只知道遛鳥、鬥蛐蛐、抽大煙的閒人。

下面可以通過一個例子來說明這些所謂的八旗子弟廢到了什麼程度:

嘉慶年間,白蓮教有一個分支天理教,人數不過200餘人,在首領林清的帶領下,竟然攻打紫禁城,而且還成功的打了進去。要知道這200多人,可不是什麼武林高手,也沒有經過什麼系統的訓練,就這樣隨隨便便的攻入了紫禁城。

雖然當時嘉慶去了木蘭圍獵,帶走了大部分侍衛,但是作為皇城,被200多業餘人士隨便就破門而入,怎麼著也說不過了。由此可見,晚清的禁軍戰鬥力差的何種程度。

等到溥儀即位的時候,攝政王載灃決心組建一支全新的皇家禁衛軍,以拱衛皇宮的安全,不再受制於袁世凱的北洋新軍。於是在載灃的指示下,載灃的弟弟載濤開始具體操辦起來。

這支禁衛軍看起來好像很厲害的樣子,但也僅僅是看起來而已。不過,這是一群平時只會遛鳥鬥蛐蛐的人,看起來很不錯就已經非常難得了。

更為要命的是,載灃、載濤這兩兄弟根本就沒來得及掌控這支軍隊,辛亥革命爆發了。在袁世凱的手段之下,這支皇家禁衛軍的統帥瞬間就不姓愛新覺羅了,變成了馮國璋。馮國璋什麼是何許人也,北洋三傑之一,袁世凱的心腹。

所以當袁世凱逼溥儀退位的時候,這支皇家禁衛軍正處在馮國璋的掌控下。並且,他們才不關心溥儀的生死,都想著怎麼保住自己的小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