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渭门:渭南老城的北大门

渭南,因为位于渭河以南而得名,今天的渭南老城已经拥有1600多年的历史。这里是长安的前哨,也是潼关的后方,乃兵家必争之地。因此,从隋代开始,渭南城就修建有高大的城墙——

带渭门:渭南老城的北大门

申威隆:90后“陕西文博一哥”

隋大业九年(613),修筑渭南的新城池,位于现在老城区内。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元帅阔廊将渭南城向东开拓二百三十五步。明洪武初年,县丞吴云将城池四周开扩到七里,并且修建起四座城门,每座城门的名称不同:东门“拱华”,西门“望秦”,南门“通塬”,北门“临渭”。

嘉靖三十四年(1556),关中发生大地震,渭南的城墙和城门倒塌。隆庆三年(1569)八月,在知县梁许的组织下,渭南开始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池改造工程。重修之后的渭南城墙,高约三丈,底宽四丈,顶宽两丈,用砖包砌城垛。同时,更改了四座城门的名称:东门“望华”、西门“襟湭”、南门“抱丰”、北门“带渭”。

可惜,三座城门均已被毁,只剩下北面的带渭门,依然矗立在渭南老城的巷子深处。9月10日,在临渭区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和同事来到渭南老城内的北门巷,第一次看到隐藏在这里的带渭门,让人感叹这座城门顽强的生命力!

带渭门:渭南老城的北大门

历经400多年的风雨,带渭门已经满目疮痍,东西两侧的城墙被毁,顶部的城楼也荡然全无,只在底部南北两侧保存有包砖。在杂草和树木的遮挡下,这座城门好像一座巨大的孤岛,被紧紧地包围在“城中村”里面,当地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存在。

带渭门:渭南老城的北大门

如今,带渭门成为了渭南军分区的西北角楼,位于大院西墙和北墙的交汇处,北面和西面均为现代居民的院落,四周随处可见人们搭建的临时建筑物、管道和线路,严重遮挡视线,并且影响风貌。除此之外,城门的墙体上,还出现大量的裂缝,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带渭门:渭南老城的北大门

在城门下方的中间,有一座券形门洞,南北贯通,高约四米,宽约四米。不知何时,门洞被封堵起来,并且开有门和窗,被当地村民改造为存放物品的库房。走进其中,一片昏暗,周围存放着大量杂物,但是依然可以看到保存完好的门槽和柱基等设施。

带渭门:渭南老城的北大门

抬头仰望,门洞上方,有一块长方形的青石匾,上面赫然阴刻着“带渭门”三个大字。登上对面的二层小楼,可以近距离观看此匾,周围装饰着“暗八仙”和大量回纹图案,右侧竖书:“同治十一年岁次壬申”。翻阅大量文献,未见“同治十一年”重修城门的记载,或许当时只是更换了这块匾额?

带渭门:渭南老城的北大门

渭南的北城门,紧邻渭河南岸,靠近古代渡口,乃曾经的交通要道。这里原本被称为“临渭门”,或许正是如今渭南市临渭区名字的由来?后来,这里更名为“带渭门”,或许取“一衣带水”的美好寓意?总之,渭南老城经过无数次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还能够留下这样一座门楼,实在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未来,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