獎勵生育真來了!這個省率先提出對生育二孩的家庭予以獎勵

最近,遼寧省政府印發《遼寧省人口發展規劃(2016—2030年)》,率先提出探索對生育二孩的家庭給予更多獎勵政策,引發各界廣泛關注。國家統計局發佈最新數據顯示,2017年出生人口1723萬人,比2016年小幅減少,其中“二孩”效應明顯。專家表示,二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緩解中國人口結構失衡的問題,但偏低的新生兒出生率,也在敦促中國加快實現從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的轉換。

生不生“二胎”顧慮多

二胎政策放開,家庭迎來新選擇。

“我們一家都盼著這個老二的到來,全家都高興壞了。”今年32歲的王宏在濟南的一家外企工作,作為5歲孩子的爸爸,他剛剛迎來了第二個孩子。王宏表示,老大馬上就要上學了,自己和愛人一直想要有一雙兒女,所以政策放開後夫妻二人就開始積極備孕,最終喜得愛女。“我和愛人都是獨生子女,一直希望孩子能有個伴兒,家庭經濟基礎也比較好,就沒有猶豫。”

“二胎?想都不敢想。”同樣32歲的曹琪在北京的一家事務所工作,在國貿工作的她月薪不菲,卻直言二胎是“生得起,養不起,也沒時間養。家裡的寶寶才2歲,但是從備孕到生產,上萬塊的早教課和進口的奶粉尿布,都是不小的費用。”她說。

曹琪更大的憂慮來自孩子的培養。“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需要高質量的親子時光,我和老公都是全國到處飛,一個孩子都要靠老人,更不要說兩個了。”

此外,作為女性,產假和職業升遷也讓曹琪不敢輕易考慮要二胎。

全國婦聯對10省份的一項調查顯示,受訪的一孩家庭中,有生育第二個孩子意願的僅佔20.5%,不想生或者不確定生不生的則高達79.5%。不少適齡夫妻表示,現在生二胎不僅僅是“添雙筷子的事兒”,需要考慮的因素特別多。80%左右的受訪父母在考慮是否生第二個孩子時,首先考慮的是公共服務資源狀況——孩子入園、入學、升學的情況,生活地區環境狀況,孩子看病就醫的便利程度等。調查還顯示,對於一些發達省份和城市地區而言,家庭經濟狀況好壞、家中是否有人照顧孩子等因素對生育第二個孩子的影響作用更大。

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顯示,根據全國人口變動抽樣調查數據推算,2017年我國出生人口1723萬人,高於“十二五”時期年均出生1644萬人的水平,其中二孩佔比超過50%。然而仔細研究數據會發現,與2016年相比,2017年我國新生嬰兒數減少了88萬,特別是一胎數量有明顯下降。對此,南開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教授原新表示,二胎政策效應正在釋放,帶來新生兒數量增長,但人們的總體生育意願並不強,需要引起關注。

對準“痛點”,獎勵才有效

專家認為,如果出現新生人口、勞動力不足,有必要進行相應的調節,由國家出臺措施重視和鼓勵生育也是國際通行做法。事實上,與放開二胎政策幾乎同步,國務院頒佈了《女職工勞動保護特別規定》,其中規定女職工生育享受98天產假,生育二胎時產假將延長。此次遼寧省的政策則進一步明確,直接轉向“獎勵”。

遼寧省政府印發的《遼寧省人口發展規劃(2016-2030年)》中提出,有效落實全面兩孩政策,完善全面兩孩配套政策。建立完善包括生育支持、幼兒養育等全面兩孩配套政策。完善生育家庭稅收、教育、社會保障、住房等政策,探索對生育二孩的家庭給予更多獎勵政策,減輕生養子女負擔。完善配偶陪產假制度,給有生育計劃的家庭更多便利和服務。

剛剛成為“二孩”媽媽的北京居民孫女士認為,獎勵生育的政策必須具有相當力度,才有可能促使原本糾結生不生二胎的家庭下決心。在她的身邊,不少同齡人連一胎都不願意生,泛泛的鼓勵很難改變年輕人原有的生育取向。“最近不是在修改個稅法嗎?為什麼不直接對生二胎的家庭每月減免一定額度的個人所得稅?比如每個月減免一兩千元。政策就要這麼直接才會有效。”

北京大學社會所教授陸傑華表示:“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婚戀觀念更開放,選擇更為多元。晚婚、不婚不育等生活方式的社會接受度逐步提高。”人們有了更多自主選擇的空間,政策支持只是選擇考量的多方因素之一。現代社會快節奏的生活、職場競爭壓力和居高不下的育兒成本都是人們不願生育二胎的原因。這也意味著,獎勵生育要收到實效,必須對準“痛點”,從多方面入手,比如增加產假、完善家庭稅收、提高公共服務等。多位專家表示,遼寧省的獎勵生育政策,不僅要看近期更要看其遠期收效,這種探索值得肯定。

從人口紅利到人才紅利

“應該看到,二胎政策效果還會持續顯現,有利於改善人口年齡結構。”原新說。他同時表示,現在,雖然放開二胎,一些地方還開始獎勵生育,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高收入人群和很多年輕人延遲生育,乃至不生育,也是正常的社會現象。面對這種情形,一方面應出臺更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鼓勵生育,另一方面也敦促著我國實現從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的轉換。

據介紹,改革開放初期,依靠充足的勞動力數量和低廉的人力成本,我國製造業發展迅速,主要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在其高速發展下,帶動了高就業率,但是勞動生產率並不高。“前40年我國主要是靠人力資源來發展,但未來我國的發展需要依靠人力資本,也就是高質量的勞動力。”原新說。

專家指出,隨著我國的經濟發展,人力、物力成本上升導致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東南亞等國家,未來對勞動力的數量要求會逐步下降。產業結構升級優化意味著對勞動力質量要求提升。對此,個人應適應時代發展潮流,更新個人知識儲備和提升技能,尤其是對高新技術的把握,主動適應就業市場的轉變。國家在調整人口結構的同時更應重視發展教育,尤其是教育質量的提升和對高精尖人才的培養,從而提升人力資源競爭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