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通青衣与花旦的桥梁纽带,《梅玉配》引领旦角艺术高峰时代到来

王瑶卿享有京剧界“通天教主”之美誉,他为了丰富旦角艺术的表演风格,打破行当划分的壁垒,同时也为了丰富自己在做工戏方面的实践,托请旗籍名票松茂如,将原“四喜班”梅巧玲、余紫云等擅演的拿手好戏,昆曲旧本《梅玉配》改编为纯粹的皮黄格式,从而使得《梅玉配》这出戏成为既具有传统风韵又极富创新色彩的经典京剧剧目。《梅玉配》(一名《柜中缘》),故事主要讲述的是:明朝四川举子徐廷梅赴京应试,中途落难,为京都客店黄婆收留。偶遇礼部尚书苏旭之妹苏玉莲,一见钟情,玉莲失落绣帕被廷梅拾取,遂生相思之疾,黄婆得知实情后出力相帮,引廷梅混入苏府见玉莲并还帕,不意廷梅被困玉莲闺房内,无奈之下只得锁进柜中藏匿,又被玉莲家嫂韩翠珠窥破,几番思忖决意成全,终使玉莲和廷梅成婚,阖家团圆。

连通青衣与花旦的桥梁纽带,《梅玉配》引领旦角艺术高峰时代到来

经过王瑶卿再创造并呈现光彩的京剧《梅玉配》共有八本,分为《降香》《遗帕》《索帕》《识破》《放逃》《灭迹》《荣归》《团圆》,王瑶卿出演剧中苏少夫人韩翠珠一角,这出经王瑶卿先生改革后的皮黄风格的《梅玉配》之所以能够有新的开拓意义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连通青衣与花旦的桥梁纽带,《梅玉配》引领旦角艺术高峰时代到来

一、全局的重心由徐廷梅与苏玉莲的爱情经历转移到了苏家的伦理关系上。在设计上进一步加大了作为苏少夫人韩翠珠的戏份,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将明代题材的故事转换到了清代,韩翠珠人物身份设定为旗籍,着旗装、梳旗头、穿旗鞋,俨然是旗人命妇。通过呈现晚清时期旗人贵族家庭的日常生活情景,凸显了由青年自由恋爱所引发的旗人贵族士绅家庭危机的产生和解决,是一部颇具现实批判主义意味的“家庭伦理(喜)剧”。

二、整体上注重动作性表演的呈现。五更天,韩翠珠“挖门”“放火”“下钥”“闭门”等情状,装扮上是只戴旗头座,显示出衣着不整的匆忙慌乱情势,尤其是穿花盆底旗鞋所特有的“旗步”,都是剧中亮点闪耀之处,强化了剧中人物在行为动作上的设计。说唱对话的减少,视觉感受的加强,既精炼又富于形象化,大大提高了演出的效果。

连通青衣与花旦的桥梁纽带,《梅玉配》引领旦角艺术高峰时代到来

三、解放程式大胆发挥,进一步发展了《雁门关》《四郎探母》等旗装戏的旦角表演路数。透过口语化京白、生活化肢体语言、细腻传情的表情神韵的使用,再配上富丽精巧的服装,将一个贵族士绅命妇的多角度形象:一家之主的精干气派、对小姑的真切爱护、在丈夫面前的泼辣风趣,刻画得鲜活动人,十分讨喜。

四、对于表情手段的使用拿捏也是本剧的精致所在。韩翠珠发现躲在玉莲房内柜中几天的徐廷梅后,大惊失色而又故作镇定;审问徐廷梅底细时忽怒忽嗔;为成全玉莲名节、搭救徐生性命之磊落胸襟,表现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令人感动。

连通青衣与花旦的桥梁纽带,《梅玉配》引领旦角艺术高峰时代到来

梅巧玲先生创制的“旗装戏”是京剧旦角艺术上的一股“新风”,由此打破了由老生垄断剧坛的局面;同时,众多旗装戏剧目的产生,以及众多旗装戏旦角角色的塑造丰富,也使得旦角戏在艺术和市场两个层面上具备了与老生相抗衡的资本。“旗装传统”经由陈德霖、王瑶卿的不断精练发展,具体到《梅玉配》一剧的发展革新,是京剧旦角“旗装戏”的繁盛时代。《梅玉配》一剧是连通京剧旦角青衣行当与花旦行当的桥梁和纽带,也是旦角戏优胜于老生戏的伊始,标志着京剧旦角艺术一个高峰时代的到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