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何以成“瓶颈”

近日,笔者在社区走访时听到基层工作者们如是反映,“各个条线都有一套甚至几套电子政务平台,这些平台加起来有近20个,而且平台之间数据不共享,好多材料都需要反复输入,有时好不容易录完了,系统突然崩溃,又是一场白忙活。”平台成“瓶颈”,让基层工作者们疲态百出、苦不堪言。

电子政务平台,有些是对内,便于上级高效管理;有些是对外,便于企业和群众办事。其初衷都是借助“互联网+政务”的新模式,治愈原本政务管理及服务中“材料多”“查询难”“周期长”“跑路多”的“沉疴”。事实上,这种新模式确实带来了新变化,信息在网路中传播代替了材料在马路上奔波,不仅减少了资源的浪费,为使用者带来更加优质、便捷、高效的干事办事新体验,更进一步促进了权力行使在阳光之下,是当下各级政府推进“放管服”改革的重要举措。但是,我们也需要看到,新变化同样带来了新问题,例如平台各自为政、重复建设、使用不便、运行不畅等,导致用户体验大打折扣。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电子政务平台的使用如果不能助力“放管服”改革,便成了“空中楼阁”。平台突破“瓶颈”,让“互联网+政务”落地见效,需要“精简、整合、优化”的三轮驱动。数量需精简。上级管理者要意识到“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基层困境,拒绝心血来潮的“拍脑袋决策”,减少无意义平台的投资建设。资源需整合。要根据“坚持问题导向、加强顶层设计、推动资源整合、注重开放协同”的原则,打通数据共享交换的“任督二脉”,使一个个“点”,一条条“线”有机形成一张张“网”。技术需优化。电子政务平台的建设也需要有产品意识,当平台从“无”到“有”后,需要进一步解决从“坏”到“好”的问题,在技术的优化升级中提升用户体验,使平台突破“瓶颈”,使“互联网+政务”在用户口碑声中“遍地开花”。(常州市天宁经济开发区 魏思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