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說》的觀衆已經老了,可節目卻越來越年輕?

昏暗的走道里,護士對病人說:“你已經病入膏肓了,我勸你簽字放棄治療吧

。”眼看病人就要放棄,朋友把他拉回到手術檯前。

追過《奇葩說》的人,一定對這個場景不陌生。早在今年5月,《奇葩說》放出了這支“求生欲”短片。片中的“病人”就叫“奇葩說”,他得了“IP老化、口碑下滑、用戶流失”的病。醫生護士(市場)勸他放棄,親朋好友(用戶)卻將其挽留。

《奇葩說》的觀眾已經老了,可節目卻越來越年輕?

《奇葩說5》宣傳片


9月21日,《奇葩說》第五季上線。手術燈熄滅,到了市場檢驗的時候了。作為“主刀醫生”,米未傳媒CCO牟頔和製片人李楠楠,對“病人”做了什麼?

《奇葩說》的觀眾已經老了,可節目卻越來越年輕?

賽制改革:《中國有奇葩》+《奇葩101》

25年前的《國際大專辯論賽》,可能是很多人接觸辯論的第一站。2013年這一賽事被無限期停辦,第二年市場上就橫空殺出網絡綜藝《奇葩說》。既沒有專業辯論的條條框框,又不似娛樂節目般膚淺,《奇葩說》一推出就受到年輕人熱捧,甚至開啟了中國網綜元年。

過去四年,《奇葩說》一直延續3v3的團戰賽制。到了第五年,《奇葩說》開始賽制改革:四大站隊、1v1辯論、開槓賽、30s求生欲

《奇葩說》的觀眾已經老了,可節目卻越來越年輕?

今年6月,《奇葩說5》新增“城市海選”環節,從1萬多人中選出16人。同時導演點選,從1000多人中選出剩下44人。以往,24個辯手中三分之二都是老奇葩,留給新人的位置不超過8個。而第五季“新奇葩”增加到52位,經統計新人的時長增加了三分之一。

新奇葩“圍攻”老奇葩,“有人瘋了”、“有人心態崩了”、“沒有誰必須留下”……節目開篇就閃回類似片段,馬東直言“我希望不要鬧出人命”。

目前看來,《奇葩說5》賽制依舊以“辯論”為核心。所謂“1v1辯論、開槓賽、30s求生欲”,分別對應傳統辯論的“立論、自由辯論、結辯”三個部分。只是由從前老人+新人的3v3“團戰”變成了短時間單戰。

“以前的奇葩說更像peace的討論,老奇葩也一直待在舒適圈裡,不像第一季來的時候那麼野生。”《奇葩說》製片人李楠楠表示,這一季就是想辦成一個真正的比賽,“大家其實已經困在了辯論比賽的輸贏裡,那不如就放大這一點。短時間的對抗和淘汰,會把大家真實的狀態放大

,這是我們期待的。”

《奇葩說》的觀眾已經老了,可節目卻越來越年輕?

在李楠楠看來,海選的1v1辯論壓力很大,但比起3v3的辯論,內容要求其實難度相對低一些。“我們通過時長的壓縮,降低了辯論表達的難度,這樣更有利於新人適應把握舞臺。”

李楠楠介紹,在之後的賽制中,還是迴歸3v3辯論,難度升級,30位晉級選手會形成四個站隊,進行兩輪車輪戰,“選手有成長的空間,比賽也更好看,更真實

”。

成長、遞進的過程,也是《奇葩說5》新關注的方向。前四季《奇葩說》只展現辯論環節,第五季則加大了真實記錄的部分,選手24小時臺前幕後,都間或被剪進了正片。而黃執中、馬薇薇、肖驍和邱晨四位歷屆的冠軍,變成了教練,背對舞臺觀戰+選人。

“四大站隊”和“二分之一生存戰”,不禁讓觀眾想起《中國有嘻哈》和《創造101》。因此有人將《奇葩說5》戲稱為《中國有奇葩》+《奇葩101》。

但是,作為一個原創語言類節目,《奇葩說》對內容的整體把控,又比選秀節目略勝一籌。

《奇葩說》的觀眾已經老了,可節目卻越來越年輕?

推倒重來:面向95、00後,從 Say no 開始

更改賽制只是表面功夫,背後是龐大的數據支撐。

用戶調研環節,節目組採訪了《奇葩說》早、中和晚期的用戶,先逐個面訪生成問卷,再進行定量分析。所有調研對象都是95、00後,首先在全國各地的高校裡尋找,其次是既有的粉絲群

數據顯示,《奇葩說》核心用戶的年齡層,已經從20-25歲上漲到25-30歲。“我們希望吸引更多年輕用戶進來。”早在《奇葩說5》籌備之際,馬東就曾公開表示,這一季《奇葩說》是拍給95、00後看的。

用戶喜歡你的時候說得很模糊,不喜歡你時卻說得很明確。”李楠楠稱,《奇葩說5》的策劃是從什麼東西要 Say no 開始的。

通過調研,節目組發現有幾個點大家都在說,比如老奇葩太多,辯論感太強,花字特效太多等等。《奇葩說》在和過去的自己做切割,共識問題全部劃掉,再尋找解決之道。“數據只能證偽不能證明”,節目每一步改版都要經過測試。

《奇葩說5》的39道辯題,就是從1000多道辯題中挑出的。李楠楠表示,節目組有專門的調研機構,一道辯題的誕生,要經過至少四個環節:

首先提前3個月蒐集用戶意向,其次編導組對辯題進行改造和打分,接著重新做問卷收集用戶意見,最後留下 Top50 做“可行性測試”——分給導師、外腦策劃和辯論專業人士聊,聊不出來的就篩掉。

用戶調研顯示,永遠是愛情題排在前面。李楠楠透露,這次涉及戀愛交友的辯論題佔50%以上,其次是跟父母、同事的關係。之前節目組認為很有意思的腦洞題,數據反饋並不好。從目前曝光的15道海選題來看,愛情題有7道,確實佔了一半。

《奇葩說》的觀眾已經老了,可節目卻越來越年輕?

一些老粉絲質疑辯題沒有深度,殊不知這是節目組“刻意為之”。李楠楠表示,辯論其實就是在討論“人和世界的關係”,但很多題是形而上的。把“自我接納”問題改造成“混得normal,要不要參加同學會”,就能和用戶生活產生聯繫,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

排名前15的辯題,都是用戶純投票選出來的。”李楠楠回憶起《奇葩說》歷屆辯題,前兩季都是編導組決定,第三季會在粉絲群裡問一下,第四季開始有線下調研了。第五季則是一開始就加入數據維度,先破除再建立,調研範圍和規模都擴大了。

《奇葩說》的觀眾已經老了,可節目卻越來越年輕?

節目之辯:只剩“奇葩”,沒有“說”?

《奇葩說》是一檔辯論節目,圍繞節目本身的辯論,也從未停止過。

往大了說,去年馬東和許知遠的“粗鄙”和“精緻”之爭,就是一例。當許知遠戲謔地問馬東,“英國人看莎士比亞劇的那種娛樂,跟現在年輕人看《奇葩說》,是否沒有區別”時,馬東愣了一下,旋即笑著回應“當然沒有”。

《奇葩說》的觀眾已經老了,可節目卻越來越年輕?

往小了說,《奇葩說》老粉絲追求的嚴肅、深度,和現在00後追求的搞笑、娛樂,又似乎天然對立。面對越來越接地氣的辯題,越來越娛樂化的表達,一些從《奇葩說1》追來的觀眾不禁感慨:《奇葩說5》只剩“奇葩”,沒有“說”。

他們舉出很多例子。比如前幾季喜歡的辯手不在了,一些綜藝咖開始了“咆哮式”表演。很多人不解,辯論不就應該講道理嗎?訴諸娛樂、情感,都不如訴諸邏輯。娛樂性or價值觀?馬東早在去年《中國企業家》的採訪中就表過態,他毫不猶豫選了前者。

事實上,從《奇葩說》的賽制就能看出來,這就是一個標準的大眾娛樂節目。無論哪一季《奇葩說》,選手晉不晉級全由觀眾說了算。現場觀眾很容易受到選手魅力、場內氛圍的影響,投票不可能做到完全的“理中客”。

李楠楠也表示:“我們沒有單單只是想做一個講道理,非常專業向的辯論節目。”她提到,有粉絲一邊看一邊做筆記,這讓節目組“很感動但也有點擔憂”,因為《奇葩說》希望觀眾更放鬆地看節目,“開心是最重要的,可能佔80%,還能留下10%的意義更好,會讓大家記得更久一些。”

“辯論的價值不在於賽制、玩法,而在於它本來的精神內核。就是《奇葩說》的精神內核,看見不同、理解和包容不同、鼓勵換位思考,鼓勵跳出自我,站在更多角度看問題,這個是奇葩說的初心。”

《奇葩說》的觀眾已經老了,可節目卻越來越年輕?

同樣,這屆導師的選舉上,核心邏輯是“破圈”而不是其它。薛兆豐和李誕是兩種類型的人,前者被馬東評價為“真正的知識分子”,後者是節目的年輕代表和搞笑擔當。

不過在李楠楠看來,他們的共性是都“不遵守這個舞臺的既定規則”:李誕被稱為《奇葩說》的“頭號黑粉”,他對所有人都不太“尊敬”;薛兆豐壓根不在綜藝圈裡,說話很直接,也不甚“尊敬”。

導師在“破圈”,《奇葩說》也在破00後的圈。選手在比賽中求生,《奇葩說》也有強烈的“求生欲”。牟頔多次闡述初心:對《奇葩說》品牌延續性的求生欲帶來了《奇葩說》第五季的改變

作為國內最長壽的網綜,奇葩系列總招商達15億人民幣。可它難免顯出“綜N代”的症候,同樣面臨“2018綜藝無爆款”的市場環境。馬東曾公開表示“想過放棄”,最終《奇葩說》第五季播出,距離上一季過去了整整15個月。

“爆款是個時間概念,一系列可持續的內容,才可以被定義為爆款。”牟頔認為,爆款到最後其實是個商業概念,核心是投入產出比,“不是說用戶在瞬時喜歡你,你就爆了,那個爆和爆款是兩件事。”

截至目前,《奇葩說5》已經播出了兩期。你看到它的“破圈”和“求生”了嗎?

《奇葩說》的觀眾已經老了,可節目卻越來越年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