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缺口只有爱才能填补——漫评《只有我不在的街道》

最初被这部动画吸引,是因为制作公司是a1,导演是导演过 SAO 的伊藤,名字充满悬疑气息。看了头几集 ,几乎每集都有悬念,吊足观众胃口。看了不到一半,犯人身份傻子都猜到了,有点觉得没劲了。继续看下去,带着这部动画真正高人气的原因是什么的思考看下去,渐渐被故事中的情感感染,不论是哀伤还是暖心,都直达人心。沉重的整体基调,使得感情渲染更为突出。 喜欢动画也就喜欢上了漫画,在看了两遍漫画之后,我写下了这篇漫评。导演在访谈中说得好,漫画和动画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所以我也带着这样的观点,既不是完全针对动画,也不是完全针对漫画,而是谈谈我对作品本身的认识。

心灵的缺口只有爱才能填补——漫评《只有我不在的街道》


几乎所有人都 不太认同这是悬疑片,或者说悬疑不是最大的卖点要客观些。从“悬”的角度,一开始就知道大概会发生什么,犯人到了中期也很容易猜。从“疑”的角度,本片也不像推理片那样有一大堆的疑点给你推理给你分析,当然疑点还是有的,不多而已。 要说这一部没什么推理的片子给人的悬疑感怎么那么强,应该是 “再上映”的设定 让观众痴迷了吧。那么这片的真正主题是什么呢?我认为它是表现孤独,并一步步地填补形形色色的孤独。

心灵的缺口只有爱才能填补——漫评《只有我不在的街道》


标题似乎看着和内容没有太大关系,很容易想到的也就是故事发生的地点是一条带有凄凉色彩的街道。“要是长大后,能一个人到其他地方去的话,我想去远方的国度看看,想去远方的小岛看看,想去没有任何人的小岛看看,想去那既没有痛苦也没有悲伤的小岛看看。在那座小岛上,我可以在想爬树的时候就爬树,想游泳的时候就下海游泳,想休息的时候就休息。每当我想到只有我不存在的街市的时候,就会觉得非常轻松,我好想去那遥远的地方。”加代的随笔前后出现了两次,一次是主角翻到的,一次是告别妈妈的时候,这就是标题的出处。看到第二次我明白,这是她对自由的向往,想逃离妈妈的掌控。在一条街,或者是一个关系网下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 是故事中 那些孤独孩子们的一种哭诉吧。另一方面 , 标题 也是指悟每次都是站在别人不一样的地位经历事情的,所以那条街上的他实际上并不存在。但恰恰是在那条街道不断收获伙伴,才有了悟的改变。

心灵的缺口只有爱才能填补——漫评《只有我不在的街道》


OP是导演用心良苦的地方。营造着一种悟渐渐消失,痛苦挣扎的孤独感,因为那条街道对普通人来说就是现实,而对悟就是过去,时间上的差距导致孤独感的形成。一遍遍地经历过去,等待着重要之人的幸福,却尝遍了各种辛酸。一味地在过去中挣扎只会越陷越深。到了第十一话,则是悟完全从OP里消失了。OP是悟对过去的怀念,痛苦,后悔,懊恼。悟从OP中消失,一方面表示悟昏迷在床的孤寂,一方面又表达了过去永远成为了过去,没必要让自己停留在过去,未来才是希望。所以说,这是个表面上痛苦,实际上柳暗花明,传达积极向往的OP。

声优选取是本作的 又一 亮点,主角的声优是由真人剧演员担任的。起初我以为作者这样的目的是写实,但从访谈来看应该是代入。童年时的主角需要给人正义,坦率的孩子气。成人的主角需要的是朴讷,言语不加修饰,不善言辞。男主的不善交往,沉着等特征确实传达到了,但是在大的情绪波动上就体现出和专业演员的差别。

由于故事内容比较沉重,着重凸显社会问题和表达关怀,所以不要说现在新番里面各种卖萌卖肉,连一般的恋爱情节都是本作压低表现的。对于登场人物,本作追求的是一种真实,稳固,以及心理情感上的深入。说白了,这个作品希望你思考,紧张,专注,忧虑,而不是被一些琐事干扰。正所谓“披着悬疑外衣的人情剧” 。

心灵的缺口只有爱才能填补——漫评《只有我不在的街道》


悟 早年内向,因为他不明白别人对自己好的理由,自己笑脸迎他人的理由。后来他有了自己的小团体,笑容就渐渐从强迫变成了真实。诱拐事件发生后,被害者是自己身边的人,嫌犯也是自己身边的人,比起大人的精心策划,他自己更加想忘记。但原因不是身边人被害或冤枉的痛苦,而是一个想法——我本来可以帮他的( 比如 广美是因为自己不敢乱跑, 悟 不进一步邀请而脱离组织,被诱拐)。事件结束后, 悟 觉得老妈不理解自己,隔阂开始产生,明明小时候关系还那么好 。

悟是孤独的,幼年孤独,然后尝试与人接触,变得不孤独,诱拐发生后以及对老妈的不爽又让他内向。回到过去,一开始孤立无援,是孤独,后来在大家帮助下解决事件,是不孤独。

悟 总是太过于负责,把事情的失败原因往自己身上揽。正如老妈所说,“自己能做到的事情是有限的,过后认为是自己的责任,这叫做自大”。“感觉和自己扯上关系就会伤害到其他人,比起过分执着于他人,我们更应该相信自己 ” , 爱梨 如此说道。 关心别人是好事,但是关心这种温暖的感情又怎能让它变成沉重的枷锁束缚自己呢?自己永远都是自己认识世界的中心,所有的行为都是自己决断的结果,既然做了自己能做,应该做的事,那就要无怨无悔。

心灵的缺口只有爱才能填补——漫评《只有我不在的街道》


悟的 母亲,看透一切,思维紧密,性格冷静。小事直说,大事绕弯。永远把 悟 当小孩子。喜欢放手让小孩去干。看穿事实后嘴上绝对不会马上说,而是擅自决定,独自行动,到最后把结果一下子告诉别人,这不免让人有一种“强加的结果的感觉”。然而想想老妈独自承担的不易,选择的慎重,也挺让人感动的。 但是开始时悟却 觉得是老妈的任性妄为造成了他的不善于交流。可能有人觉得老妈在看到诱拐到发现真凶期间为什么一直不和 悟 说,说了的话就不会有接下来的事了。老妈不说是因为十八年前男主那句“明明我可以 救 他”,怕 他 因为自己无能为力而再次感到自责吧。

早年离开父亲和母亲在一块可能一定程度导致 悟 的内向。母亲的开放式教育让 他 做事不会犹豫,坚决果断。母亲的严谨思维促成 他 强大的行动力。

加代的内向完全是由于母亲的暴力 。 因为 家庭暴力她不得不一天到晚戴着面具生活,习惯了麻木之后想再恢复过来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悟戴上了强制自己欢笑,强制自己融入朋友圈的面具,而加代也戴上了冷漠,假装不关心的面具。

她 母亲本来应该是个温柔的人,因为丈夫家暴,夫妻离异,母亲对自己的疏远,才一步步形成她扭曲的性格。最后见到母亲的时候她才脱下了多年的伪装,不再逃避。她本来是个温柔的母亲,但是温柔的结果就是遭到丈夫虐待,离婚后独自一人抚养女儿,找不到安慰,更没有人听她倾述。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但是反过来,可恨之人也必有可怜之处。

心灵的缺口只有爱才能填补——漫评《只有我不在的街道》


时不时看下关于本作的一些交流,说的最多的肯定是“只有我被NTR的街道”吧,看到加代抱着孩子去见苏醒过来的悟,任谁都会在心中默念一句“卧槽”。然而就算悟没有昏迷,我也不认为加代和悟最终会走在一起。因为从悟穿越到过去开始,他的行为就给人一种强烈的目的性,说的话也好,感情也好,很少有发自内心的。 牵手等亲密行为从 悟 种种心理活动 就 可以看出都是为了保护加代而已。 才交往几天就说“你今天好美”,“我们一起回家吧”,怎么可能是恋爱或者是喜欢呢? 动画有几次写到 他 脸红,比如加代在自己家洗澡那次,但是这是正常男性的表现吧?并不能说滋生出喜欢什么的。

爱梨或许是作者为悟设置的官配,但是从内容上来说,我实在找不到悟喜欢爱梨的理由。 事件开始前悟 并不喜欢 爱梨 一些平成年间的玩笑,他们之间的交流大部分也局限在这种。但是生活中 爱梨 是对 悟 各种照顾,比如 悟 住院了她都会陪他。事件发生后两人更是在一段时间共进退。 但是这些就算让两人间滋生了爱情,在我眼中也是一种“境遇式爱情 ” ,就好像医生医治好病人然后他们爱上了一样。因为特殊遭遇产生的爱,我觉得并不可靠,不太可能长久。另一方面,爱梨戏份实在是太少了,以致造成一种悟大部分时间都和加代在一起的错觉,也才有了NTR的感觉。

虽然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悬疑,但是就算是一部披着悬疑外衣的作品,也像大多数我看过的悬疑作一样,在犯人设定上费了不少功夫。个人印象深的犯人是《psychopass》里面的槙岛圣护。心理上的极端扭曲是高级犯人除了智商之外的最大特点。听起来他们的犯罪的理由非常高大上,包含了自己对人类的思考,但是想想都知道是错误的。八代犯罪手法的高明之处在于犯罪不留自己的痕迹,即使留下了,也总能成功抹除,犯罪前对目标经过细致的调查,每次都准备好了替罪羊。

心灵的缺口只有爱才能填补——漫评《只有我不在的街道》


八代的思想畸形原因分为哥哥和蜘蛛丝两个方面。前者是诱因,后者是思考。

对于蜘蛛丝,我是这样理解的:那个恶人顺着蜘蛛丝往上爬,踢下了想一起得救的人,最后丝断了,佛祖觉得他还是没有慈悲心,就不再救他。按照正常人的思维,如果那个人没有抛弃后面的人,那即使丝断了,佛祖也会再次救他。但是八代想的更深一些,八代觉得,就算丝是被后来者扯断的,佛祖对恶人的评价不会有多少改变,还是会走。但是进一步想,佛祖应该可以预料到恶人的抛弃行为,那为什么一开始还要抛下蜘蛛丝?真的是一时兴起吗?换言之,八代之所以能看到蜘蛛丝,大概他觉得佛祖也把他当成那种怎么样都没救的人了,所以干脆顺着丝网上爬,剪短别人的丝算了(丝先后出现在哥哥,女友,自己 和悟 头上)。丝出现在自己头上,意味着自己也会成为被舍弃的人吧。但是八代想不明白的是,为什么佛祖明知恶人会抛弃后面的人,还要救这个人?我想这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慈悲心,更何况是一个佛呢?不救,那么佛祖做出的选择必会遭人唾弃,而且佛祖应该也抱着改变结果的些许期望吧。八代觉得顺着蜘蛛丝爬自己就有希望,然而不爬是绝对没有希望的。最后八代自杀不成,头顶上的蜘蛛丝消失,说明他所谓的自我实现行为已经失败。

心灵的缺口只有爱才能填补——漫评《只有我不在的街道》


在从更深的角度去分析八代的内心世界前,让我们先回归本作的主题,也就是我标题所说的“填补孤独”四个字。

在找不到自己存在感,尚未找到“战友”的过去里,悟是孤独的。像加代一样先后被诱拐的孩子,如果不是因为自己,家庭,人际关系的原因被孤立,悲剧又怎么会发生?还有后面将要提到的,八代为了填补内心的空缺,也就是消灭自己的孤独而犯罪。往小事上说,八代对糖的依赖,泽天为了填补空白去工作,也是孤独的表现。随着情节发展,悟一步步走出了自己的孤独,同时也帮助许多人战胜了自己的孤独。

一个人独自一人时可能会认为这是理所应当,觉得没必要理别人或者自己比别人高一等 , 和别人在一起就是拉低身份,消除个性之类的。或许还会觉得自己受到的痛苦都是值得的,理所应当的,因为维持了自己的个性,因为没有人理解自己。但是一旦脱离了这种孤独,才会明白这是多么刻骨的痛苦。 所以孤独真的是一种和可怕的情感,无所作为的话,人就会渐渐被吞噬。

心灵的缺口只有爱才能填补——漫评《只有我不在的街道》


每个人都有一层伪装,年龄越大,这种伪装就越明显。如加代,对自己讨厌的人强作镇定,掩盖内心的愤怒,对自己羡慕 ,喜欢的人投以冷漠,事实上是多需要别人帮助。如八代,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强行展现自己“善”的一面,隐藏着自己的扭曲。我不会说什么卸下伪装 , 大家坦诚相待 , 人们相处才会融洽幸福 , 这种听起来美好 , 实际上不切实际的话。仔细想想,他人越是没有伪装,那自己伪装的好处就越大,就会促进更多的人伪装,卸下伪装根本就是扯淡。但是我希望的是,我们隐藏的是出于尊重不表现出来的讨厌,出于害羞不表现出来的真情,而非隐藏自己残害他人的暗器。然而现实中出现最多的恐怕还是加代那种隐藏自己的懦弱吧,我同样不会说什么学会勇敢依靠别人展现自己懦弱这种我自己都办不到的话,但我希望每个人能在撑不住的时候找棵树靠靠,而不是等着别人来扶你。

孤独有两种,强加的(加代)和自找的(八代,悟),但是自找的实际上也是外部环境潜移默化的结果。强加的孤独大多要依靠他人的引导才能走出。这些人开始大多会选择逃避,虚伪地生活下去,不过似乎也没有别的选择。而自己的孤独不但要靠自己的力量,还很容易误入歧途,产生对社会的曲解或者是厌恶。八代就是个例子。

心灵的缺口只有爱才能填补——漫评《只有我不在的街道》


八代做人的教条就是任何行为都是为了填补内心的空缺,而忽略后果,因为只要自己满足了,后果什么的都无所谓了(哪怕自己不得好死)。 八代心甘情愿被哥哥虐待,是因为他把自己的虐待当作了对哥哥心中空缺的填补,或者说是补偿。他觉得自己和哥哥在同样的条件下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所以需要补偿哥哥。哥哥死后,八代继续犯罪,他继承了哥哥的兴趣。八代觉得世人是用自己定义的“理性”和“善”作茧自缚,屏蔽自己真实的欲望以保持自己的“善”,善恶标准只是世人为了肯定自己的“善”而制定的标准而已。八代觉得他和悟一样,都是为了自己的欲望不顾一切的人。 然而 悟的欲望是善的,而八代的欲望是自私的,截然相反。悟把他人当作帮助的对象或者是一起扶持的伙伴,而八代是把他人当作自己达成目的的垫脚石。世人确实是在用世人定义的善作茧自缚,但是假如每个人心中没有普遍相同的茧,对行为的底线没有普遍的要求,那这就是原始社会了。 八代还说, “ 善行和恶行本质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弥补内心的空缺。通过填补空缺来获得幸福感 ” ,这就是犯罪动机。 但是 如果人的任何空缺都可以不择手段地去填满的话,那就等于是认为人无止境的欲望理所当然地要被满足。正常人填补空缺的行为是受法律和道德约束的,没有约束就不会有社会。

孤独普遍存在,我们应该像悟一样去认识它,感受它,最后战胜它,甚至帮助更多的人找到和别人在一起的幸福。社会需要的,就是悟的这种行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