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去魯迅化的若干思考

魯迅是大文豪,地位極高,但伴隨著突然而來的“去魯迅化”,讓讀者和大眾有點措手不及,是不是魯迅的文學地位晃動了?對此後人有疑惑者,便盤算魯迅先生的得失,現實中出現最多也就是一種利用名人效益的起鬨,叫做“魯迅說”,幾乎每個人都這樣做過,配一張圖,說一句話,再起一行加一槓綴上“魯迅”二字。後來直接以魯迅否定魯迅;“我沒有說過這話,”再綴上“魯迅”的大名。

這本是借文豪之名完成的一種詼諧風趣,所引起的網絡風氣。結果什麼雜碎事都安放在了魯迅身上,究其心理,可能是用來平衡一下魯迅太高的文學地位吧。魯迅曾被譽為聖人,與孔夫子齊名。由於世人都愛挑毛病,用魯迅的話說;這是詬病。一言以蔽之。

“去魯迅化”從前幾年開始到現在。已經過去多年,期間令很多人詫異和無奈,多少人想阻住時代的步伐,想留著文豪的身影和精神,因為他的文章,充滿了樂趣和活力,能帶給青年人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更培養無數中國人高尚堅毅的世界觀。所以,不少人疑惑;“去魯迅”者又是持的什麼心態,取的什麼價值?但結局模稜兩可造成一堆堆的疑問,都沒有確切而服眾的解釋。但是,近年一些發達地方的教科書已經大展身手將“魯迅”搬下教材。

例如,魯迅的《風箏》就被九年義務教育叢書所刪除。並且給出了本身就難懂的原由;文章太難懂。這個答覆直接引起反問;太難懂?教育怎可“以難易論英雄”。難懂是教師講解的水平問題還是作品原因?這一系列的疑問,誰還能回答上來。一篇經典文章如因“難懂”就讓莘莘學子棄難從易,這總不是為人師表者所該說出的話,此間箇中心情讀者可想而知。

儘管如此,“魯迅”毅然決然的被從九年義務教育叢書中剔除。

似乎誰也阻止不了“去魯迅化”的大勢,畢竟時代在瘋狂的朝前發展。2010年,沿海一些地方率先在全國進行“去魯迅化”。

然而,學校要去“去魯迅化”,並不等於全社會要“去魯迅化”。當代作家們將與一眾書迷一起追尋“魯迅”。

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說過,他最喜歡的作家就是魯迅。他願意用全部作品來換魯迅的一個短篇小說,如果能寫出一部像《阿Q正傳》那樣的中篇,其他所有的作品都不要了。在被魯迅博物館工作人員問到魯迅對他創作的影響時,莫言坦言:“自己從小就是受魯迅的影響,還反覆閱讀魯迅的作品,一直模仿、一直努力的深入學習,甚至想超越,但受他的影響實在太深,始終無法也不願從魯迅的影響中跳出來。”還稱魯迅先生是天才作家等等。

還有受魯迅文學影響較深的作家賈平凹,從魯迅的小說《藥》中得到啟發而創作了大量類似作品。堪稱魯迅精神繼承者的作家餘華。在獲得世界文學認可時,還不忘大師對他無形的精神教導。

在一部分人看來,魯迅的個別文章因時代背景而導致閱讀困難,但在世界文壇桌桌有名的作家餘華看來,魯迅的文章是美好的深邃的,精巧得常人無法超越。例如魯迅的《狂人日記》,看似不知所云,實則描寫手法技藝高超,直比俄國作家契科夫。

讀者餘華初次翻開《狂人日記》時。看到魯迅在小說開篇描寫那個的狂人,感覺整個世界失常了,因為魯迅這樣寫道:“要不,趙家的狗為何看了我一眼。”作家餘華嚇了一跳,心想這個魯迅有點厲害,他只用了一句話就讓一個人物精神失常。一些不怎麼出名的作家也想讓自己筆下的人物精神失常。愕然寫下幾萬字,他們筆下的人物依然很正常。

從餘華對魯迅的敬佩,可以看出這是來自一個作家內心真實的驚訝。還有魯迅的《孔乙己》對作家餘華的影響更是深刻,餘華的《活著》驚世而出。讓人們看到年輕的福貴時,一下子聯想到了孔乙己。餘華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魯迅是我的精神導師,也是唯一的,很多作家在寫作方面曾對我產生過影響,但魯迅是影響最為深遠的,尤其是在最近10年裡,“魯迅”鼓勵我要更加獨立和批判性...

魯迅,我國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民族救亡圖存的精神化身以及五四運動的偉大旗手。他是伴隨上世紀到現在三代人成長的集體記憶,由老及少無一不是讀著魯迅長大的,大家最尊崇的就是他批判現實的犀利筆觸,從他字裡行間裡領受處世的真誠與警覺,這些血淋淋的記憶伴隨著大家從每個時代走過來,形成了中國人整體居安思危的生存哲學。

他一生致力於對國人的救亡與吶喊,揭露社會的虛偽和人性的腐儒,他筆下的阿Q形象甚至被日本文學翻譯成日文和盲文,進行全國無死角的教化與改進,日韓文學評論家評價魯迅為;東亞圈地最廣的作家。為了避免人類腐朽的發展下去。“多讀讀魯迅。”毛澤東晚年也曾這樣提醒人們。

而“去魯迅化”的人認為,魯迅的文字晦澀難懂,他只看到歷史裡或是現實裡皆是“吃人”,思想缺乏積極。寒氣逼人,陰森森如入古,還說魯迅所處的時代與現實社會完全兩樣,不再適於當下,從而出現“去魯迅化”現象!

這一點固然存在,但魯迅適合青少年讀頌的文章其實是很多的,他的這些作品文字優美,堪稱現代文學的典範,完全可以成為中小學生學習漢語言文學的範本,所以在文學藝術性上是不具任何爭議的。

“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地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這永駐童年心間的畫面,曾一直出現在昏黃粗質的舊版教科書裡,但紅火的少年閏土活潑勇敢的形象,不斷地跳蹦在讀者的腦海中,這幕經典傳承了幾個時代,直到今天有可能卻要被從晃眼白亮的新版教科書裡給抬搬下去了!

魯迅優秀的作品不盡這些,例如以直擊現實善惡真偽著稱的《且介亭雜文》、《野草》、《而已集》等。

儘管他所面對的那個現實,已非我所面對的“現實”,可今人仍然可以深入到他的作品中去,理解他所處時代與他所面對的社會背景、歷史狀況。更何況,他幾十年前批判過的東西,對今天仍存在很強的借鑑意義。也更能激發青年正直價值觀的培養和承擔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

“去魯迅化”,給孩子們的軀體帶來輕鬆愉快,不假;但也給少年的稚肩留下了承擔社會責任感的遺憾。

因為魯迅先生教會國人不忘本,不忘初心,牢記往昔的革命志士流血犧牲史,以圓今日我們民族的偉大復興夢。他畢生奮筆疾書,棄醫從文,用永不停息的戰鬥意志提醒和忠告後人,我們的民族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應以埋頭苦幹迎難而上,和永不疲倦的戰鬥姿態而振興偉大的中華民族!

成熟且機敏的讀者,與作者的心靈相通,有時只是無意,有時也需等待。等待時機、契機,然而正是此時,你對小編的關注,即是日後相知最恰切的闡釋!

關於去魯迅化的若干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