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你都不知道?生活在國內的七種鸚鵡

1、大紫胸鸚鵡

大紫胸鸚鵡(學名

:Psittacula derbiana)又叫四川鸚鵡、大緋胸鸚鵡,長尾緋胸鸚鵡、丹巴鸚鵡等,主要分佈四川、雲南及西藏東南部;大緋胸鸚鵡自小調教容易學會一些技巧且善於說話,也是中國體型最大價值最高的特產鸚鵡。體長為42~49釐米。這種鸚鵡鳥體為綠色,前額和鳥喙之間有一條黑色的羽毛,下巴以及臉頰下方有一條很寬的半圓形黑色羽毛;頭部為淺藍紫色;胸部、腹部、翅膀下方和大腿的部份區域為淺灰藍紫色;尾羽中間為綠底藍色,尾羽外側為綠色並帶有藍色的滾邊;雄鳥上鳥喙為紅色,尖端黃色,下鳥喙黑色;虹膜淺黃色。雌鳥在耳羽後方有一條狀棕色的羽毛,腹部顏色稍淺,上下鳥喙皆為黑色。幼鳥頭頂和頸部皆為綠色,不管雌雄鳥的上下鳥喙皆為粉紅色,虹膜顏色較深;幼鳥需要2年才能長成和成鳥一般的體色。主要的食物為種子、漿果、水果、堅果、昆蟲以及其幼蟲等。

這你都不知道?生活在國內的七種鸚鵡

喙紅色為雄鳥,喙黑色為雌鳥,圖片來自網絡

2小緋胸鸚鵡

小緋胸鸚鵡(學名Psittaculaalexandri),又叫緋胸鸚鵡、紅嘴綠鸚哥,達摩鸚鵡、南朝雲等,在國內南方分佈較廣,主要在雲南、海南、廣西、西藏東南部、四川等,偶見在香港及廣東南部部分地區。小緋胸鸚鵡體長約33釐米,羽色豔麗、上綠下紅,有長長的楔狀尾,十分漂亮。雄鳥上嘴紅、下嘴褐色,頭頂藍灰色,額基至兩眼有一條黑紋,下嘴基部至頸兩側有寬闊黑帶,眼圍圍綠色,喉和胸紅色。雌鳥上、下嘴均為黑褐色,喉和胸橙紅色。常在山麓常綠闊葉林間,罕至2000米以上的山地,喜成群活動。平時覓食漿果、堅果和其他各種果實、幼芽和嫩枝等,秋季結群遊蕩田間,掠食成熟或將要成熟的穀物,在當地常被視為害鳥而捕殺。

這你都不知道?生活在國內的七種鸚鵡

3、灰頭鸚鵡

灰頭鸚鵡(學名:Psittacula finschii 體長30釐米左右。雄鳥的頭部為鉛灰色或暗石板灰色。虹膜乳白色至黃色,雄鳥上喙珊瑚紅色至硃紅色,雌鳥上喙黃褐色或橙黃色,尖端黃白色。下喙橙黃色,腳褐綠色。雌鳥的羽色和雄鳥相似,但沒有暗紅色翅斑,尾羽也比較短。分佈於西藏東南部、雲南及四川西南部相當常見的留鳥,分佈至海拔2700米。主要以無花果和其他植物果實與種子為食,也吃玉米等農作物,夏季也吃些少量昆蟲。

這你都不知道?生活在國內的七種鸚鵡


4、花頭鸚鵡

花頭鸚鵡(學名:Psittacula roseata),體長大約35釐米左右。雄鳥頭部粉紅色,到了頭部後方、頸部均變為藍紫色;下巴下方延伸到臉頰下方,環繞整個頸部有著一條黑色的環狀羽毛,並連接一條藍綠色的條狀羽毛;背部下方和翅膀內側覆羽與為綠色,翅膀外側的覆羽上有一塊紅棕色的羽毛;中間尾羽為藍色,尖端淺黃,外側覆羽黃綠色,尖端淺黃色;上喙橙黃色,下喙棕黑色,虹膜黃白色。母鳥頭部為灰藍色,翅膀外側的紅棕色羽毛區域比較小,上喙淺黃色,下喙灰白色。

這你都不知道?生活在國內的七種鸚鵡


上圖為花頭鸚鵡成鳥性別對比,圖片來自網絡。

幼鳥頭部為綠色,下巴部分經常帶有灰色,上下喙均為黃色。15個月大的公母幼鳥看起來都和母鳥一樣,公鳥要到30個月才能長成和成鳥一樣的羽色。棲息於溝谷森林、疏林、耕地等處,以野果、穀物為食。產於中國雲南、廣東、廣西。主要以種子、水果、花朵、堅果、花粉、植物嫩芽和樹葉嫩芽等為食;偶爾會前往農耕區覓食穀類作物。

這你都不知道?生活在國內的七種鸚鵡

上圖為花頭鸚鵡,左邊雌性,右邊雄性,圖片來自網絡

5紅領綠鸚鵡

紅領綠鸚鵡(學名:Psittacula krameri),又叫玫瑰環鸚鵡、環頸鸚鵡、月輪鸚鵡,有四個亞種。紅領綠鸚鵡為中型鳥類,雄鳥頭部為輝綠色,在頸部的兩側和耳羽的後面逐漸變為淡藍色。嘴的基部有一個窄的黑線,沿眼先向後延伸至眼睛。頦部、喉部為黑色,並向後和頸的兩側延伸,與後頸向下的一個狹形玫瑰紅色頸環在頸側相連接,也是它獨有的特徵之一。上體為輝草綠色,鄰近玫瑰紅色頸環處為藍色,腰部和尾上覆羽特別輝亮,尾羽逐漸變長,中央尾羽最長,顏色為藍綠色,基部較綠,具窄的黃色尖端,外側尾羽越向外綠色越濃。翅膀為綠色,翅上的小覆羽和中覆羽略沾藍色,大覆羽及飛羽為暗綠色。下體較淡,較背部呈更多的灰綠色,肛周、覆腿羽、翅下覆羽和腋羽為淡黃色。雌鳥的頦部、喉部沒有黑色,頭上沒有黑紋和玫瑰紅色的領環,尾羽較短,其餘羽色與雄鳥相似。虹膜淡黃色,嘴珊瑚紅色,腳和趾石板灰色或石板綠色。 幼鳥和雌鳥長相類似,鳥喙為淺粉紅色,要到至少18個月大才會開始發展為成鳥的羽色,完全變成成鳥的羽色至少需要32到36個月。紅領綠鸚鵡橫跨亞非兩大陸,分佈十分廣闊,從非洲北部的潮溼森林往東一直分佈到亞洲南部的國家,也有許多族群引入到德國、美國和英國等歐洲國家,然後在當地形成野生種群。中國僅有廣東亞種,分佈於福建福州市、廣東珠海、萬山群島和附近沿海、香港和澳門一帶。主要以榕果、木棉等植物果實與種子為食,也吃穀物和其他灌木漿果、花朵、花蜜等。在繁殖季許多印度當地的紅領綠鸚鵡會聚集非常龐大的數量於農耕區覓食稻米、粟米、玉米、水果,也會前往咖啡園覓食。

這你都不知道?生活在國內的七種鸚鵡


6、長尾鸚鵡

長尾鸚鵡(學名:Psittacula longicauda),又叫紅頰鸚鵡,體長40釐米左右,共分5種亞種。雄鳥嘴為紅色,頭頂為綠色或暗綠色,頭側和後頸紅色,鳥體為綠色,上背沾淺藍色,中央尾羽特長,尾尖端黃色。雌鳥:色較黯淡,下頰偏綠色,背上無藍色。


這你都不知道?生活在國內的七種鸚鵡


分佈於馬來西亞南部、新加坡、婆羅洲、蘇門達臘、印尼的奈氏島、曼谷、中國四川等地。長尾鸚鵡主要以水果(露兜樹和木瓜樹的果實)、種子、花朵、植物嫩芽、樹木嫩葉等為食有時候會前往油棕櫚園覓食。

這你都不知道?生活在國內的七種鸚鵡


7、短尾鸚鵡

短尾鸚鵡(學名:Loriculus vernalis),又叫倒掛鸚鵡、印度小鸚鵡。羽毛為綠色,體型很小,加上尾巴也只有14cm左右。雄鳥上體為輝黃草綠色,腰部和尾上覆羽為血紅色,非常明顯,與其他鸚鵡不同。尾羽為綠色。翅膀綠色明顯較背部為暗。下體為淡黃綠色,喉部有一個藍色塊斑。飛羽的下表面和尾羽的下表面為藍色。雌鳥的羽色和雄鳥相似,但比較暗,喉部的藍色塊斑較小或不明顯。虹膜淡黃白色,嘴暗珊瑚紅色,先端淡黃色,腳淡橙黃色。分佈於中國的雲南(西盟山)、印度、錫金、孟加拉、斯里蘭卡、中南半島。主食果實(尤其喜愛無花果和番石榴)、漿果、花、花蜜和種子;對莊稼有一定破壞;喜食Toddy(棕櫚酒),有時喝得太多甚至會搖搖擺擺。

這你都不知道?生活在國內的七種鸚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