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好故事32」守护丹江的“生态检察共同体”

32

守护丹江的“生态检察共同体”

淅川县检察院

「检察好故事32」守护丹江的“生态检察共同体”
「检察好故事32」守护丹江的“生态检察共同体”
「检察好故事32」守护丹江的“生态检察共同体”「检察好故事32」守护丹江的“生态检察共同体”

“丹江流域地处豫鄂陕三省交界,流窜式滥采滥伐曾猖獗一时,难以根治。如今,我们大胆提出三省联动、抱团护绿,用‘生态检察共同体’理念构筑了‘检察铁三角’,跨区生态犯罪露头就打,最终使其无处遁形。”南阳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薛长义对联合执法发出如此感慨。

「检察好故事32」守护丹江的“生态检察共同体”

“我宣布,丹江口市与淅川县在丹江库区水上联合执法巡查现在开始,出发。” 6月13日上午9时整,随着河南省淅川县县委政法委副书记周振一声令下,6个执法联合行动组的8艘执法船分头向指定水域快速驶去。这是自实施豫鄂陕三省五县市区联合执法后,跨区联合执法的又一次再牵手。

「检察好故事32」守护丹江的“生态检察共同体”

破题:三省五县协作变“三难管”为“三共管”

「检察好故事32」守护丹江的“生态检察共同体”

汉江和丹江发源于美丽的秦巴山区,在湖北丹江口市交汇。被丹江大坝拦截后在淅川境内形成的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的中线水源。环库区方圆9.52万平方公里,涵盖大小河流420余条。

南水北调乃国家战略,丹江口水库蕴含着华北京津冀的生命之源。打击生态犯罪,保护一江清水,成了检察机关责无旁贷的义务。

然而,三省交界,地形复杂,犬牙交错。曾几何时,部分破坏生态犯罪分子,玩起“你追我退、你退我进”的游戏,河南犯罪,湖北避难,陕西追逃,藏匿河南。这无疑助长了犯罪的嚣张气焰。

「检察好故事32」守护丹江的“生态检察共同体”

“丹江口水库作为南水北调中线的核心水源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呼唤我们要肩负与时而来的政治担当,发挥‘淅川智慧’,破解困惑三省的执法难题,为护卫丹江沿岸生态寻找新的出路。”淅川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丁志亚的见解独到。

旋即,一场涉及三省五县的大调研全面铺开。去年9月,由淅川县检察院发起,对丹江流域的湖北丹江口市和郧阳区、陕西商南县、及河南西峡县、淅川县等三省五县检察机关服务生态建设现状进行了调研协商,寻求联合执法解决打击跨境犯罪护航生态的办法。

“最终,我们达成共识。提出了三省五县检察机关整合生态环境保护司法力量、研究生态环境领域公益诉讼、创新检察机关服务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方法和手段、建立三省五县检察机关联席会议制度等意见。”丁志亚说。

「检察好故事32」守护丹江的“生态检察共同体”

2017年12月1日,豫鄂陕三省五县(市、区)检察机关服务南水北调水源区生态保护第一次联席会议,在淅川县丹江岸边召开。南阳、十堰、商洛三市检察长及地方党政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会上,三省五县检察机关联合发出了“服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保护工作倡议书”,会签了《三省五县检察机关服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生态保护联席会议制度的实施意见》。

「检察好故事32」守护丹江的“生态检察共同体”

建立了跨区域信息共享平台、跨区域部门联动机制、畅通侦诉衔接机制、诉讼监督协作机制、公益诉讼配合机制和延伸检察职能服务生态保护等制度机制。并确立了联席会议轮执主席制等组织保障。

“要通过三省五县大协作机制,把跨境生态犯罪案件由‘各自为战’变为‘共管共治’,最大限度打击破坏环境资源犯罪,护卫一江清水永续北流。”丁志亚说。

携手:跨区域联合执法”变“独奏”为“合唱”

2017年12月份,河南省淅川县森林公安接到护林员报告称,湖北省丹江口市人李文,在河南境内淅川县滔河乡摩天岭山上非法开采大理石,涉嫌非法占用农用地,请求查处。经查李文在没有办理征占用林地手续的情况下,雇人开采大理石破坏林地,经林业司法鉴定评估机构鉴定毁林面积为13.97亩,林地毁坏程度为100%。12月22日,李文被淅川县森林公安局刑事拘留。

「检察好故事32」守护丹江的“生态检察共同体”

3月15日,淅川县检察院在审查起诉时发现,李文还在湖北境内开采了大理石。为增强对破坏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生态环境犯罪的打击力度,震慑此类犯罪,该院立即启动了水源地生态保护跨区域协作机制,请求丹江口市检察院协助,监督当地森林公安对湖北境内毁林情况进行侦查。

「检察好故事32」守护丹江的“生态检察共同体”

随后,两地检察院商定:由两省两县市检察、森林公安、林业等部门组成联合执法组,到案发地实地勘察,协调案件相关证据采集、卷宗移交等事宜。按照跨区域协作机制制度要求,豫鄂两县市检察机关很快就办案协调一致,由河南淅川检察院主办、湖北丹江口协助,并尽快做好案件移交,保障案件顺利提起公诉。目前,该案已交由淅川县检察院办理,各项诉讼准备工作正有条不紊推进,进展顺利。

“为确保打击丹江、汉江流域破坏环境资源犯罪畅通有序,联合执法、联防联控实现豫鄂陕三省市市联合、县县联动、镇镇联手,密撒打击大网,变‘独奏’为‘合唱’,让流窜犯罪者无所遁形。”湖北十堰市郧阳区检察院检察长蔡健说。

「检察好故事32」守护丹江的“生态检察共同体”

针对流域内发生的重、特大环境突发事件,由三省进行联合处置,最大限度的控制污染损害。

今年1月17日,西峡县检察院接报,淇河西坪镇河段有人倾倒“废弃污染物”,污染的河水已经流向淅川境内,丹江告急。随后,该院启动了生态保护跨区域协作机制,第一时间与淅川县检察院和陕西省商南县检察院取得联系,寻求支持。淅川县检察院配合政府启动紧急预案,在淇河下游修建两道临时堤坝拦截污水,监督环保部门净化污染水质。

该院随即启动立案监督程序,监督公安机关抓捕了涉案人员7名,批捕5人。

三省五县协作机制建立以来,共协查、反馈信息20多条,摸排案源线索14条;批捕跨境破坏生态犯罪11人,移送起诉2人;提起公益诉讼4案。

变革:“检察铁三角”变“阶段性”为“常态化”

「检察好故事32」守护丹江的“生态检察共同体”

三省五县联席会议制度的确立,构筑了打击跨境犯罪的“检察铁三角”,倒逼检察机关转变服务意识,引发了三省五县检察资源向生态保护领域倾斜,实现了各类司法资源的整合配置,生态领域案件的办理向专业化迈进,收到了一石多鸟的“裂变效应”。

「检察好故事32」守护丹江的“生态检察共同体”

今年4月19日,丹江口市检察院打破按照地域设置检察室的传统思路,在丹江口市森林公安局成立了十堰市首个生态环境资源保护检察室。

“这是检察机关把服务生态环境建设专业化,而迈出的坚实一步!”丹江口市检察院专职检委会委员李康介绍。

该检察室主要承担破坏生态环境资源案件立案监督、侦查活动监督,以及应公安机关请求,提前介入重大、疑难、复杂生态环境资源保护案件等职能。检察室检察官主要收集非法捕捞行为以及破坏土壤、林木和植被等刑事案件线索,研究分析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工作的重大疑难问题,提出工作对策及检察建议,督促、推动相关部门开展好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工作等。

「检察好故事32」守护丹江的“生态检察共同体”

淅川县检察院副检察长赵均锋介绍,以前办理生态领域案件,人员不够,经常是“哪缺哪补”。现在该院整合侦监、公诉、民行、政研等部门检察资源,成立了生态检察工作室,专门办理生态环境领域犯罪案件。该院还积极协调,淅川县法院成立了环境资源合议庭,专门办理检察机关移送的生态领域的案件;公安机关优化了国土资源侦查大队,对检察机关监督建议立案侦查的案件,实施专门侦办。

「检察好故事32」守护丹江的“生态检察共同体”

淅川县检察院还倡议建立生态恢复基金。由财政部门统筹管理违法犯罪处罚资金、政府扶持资金、社会捐助资金等,对被破坏林地进行统一补植复绿。

郧阳区副检察长黄敏介绍,郧阳区和丹江口市检察机关联合,建立了生态保护检察工作室和检察流动服务站,成立了生态保护领导小组。

「检察好故事32」守护丹江的“生态检察共同体”

展望未来,河南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顾雪飞强调:“建立三省五县联席机制是检察机关服务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行动,顺应了丹江流域生态保护的现实需求,很及时,有特色,有成效。我们要不失时机健全这一合作机制,以此研究探索跨区域生态检察工作机制,实现打击跨境环境犯罪的一体化和专业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