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月薪2万以上的人从不发朋友圈?

朋友圈是一个很神奇的地方。可以发自拍,可以晒美食,可以秀恩爱,还可以打卡旅行目的地。大多数的人都可以在朋友圈过着幸福而美好的生活,扮演着有趣又有爱的角色。

但是如果你有留意过,就会发现还有一小部分人,你是无法通过朋友圈判断他们的生活和角色的。因为他们从不发朋友圈的。

据我观察,不发朋友圈的人群有很多种,其中之一就是,他们拿着很高的薪水,是职场上的精英,有足够让人羡慕的资本。

但他们就是从不发朋友圈。

我有一个朋友,名校毕业,金融行业,加上自身也很努力,才几年的时间,他就做到了公司某区域的中高层管理了,能够代表公司独当一面。

因为不在一个城市,我们联系很少,刚开始的时候,我还能在朋友圈了解一点他的近况,比如去哪个国家出差了,比如什么时候又休了假。总之,日子过得很舒坦,也很让人羡慕。

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他就慢慢的消失在了朋友圈。朋友圈几乎看不到他的状态更新,点开他的主页,也是一条白线,显示着“朋友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连他过去的状态都看不到了。

突然消失在朋友圈,让我一度以为他的工作生活遇到了什么大的变动。直到前些天去他的城市出差,约他出来吃了个饭,聊天中才知道,是我想多了。他不仅升职加薪了,日子还比以前过得更舒坦了。

在我问他为什么好久都没见发朋友圈了,朋友说,因为现在微信好友太杂了,分组又麻烦,所以干脆就不发了。

以前度个假可以随便发朋友圈,但现在要考虑朋友圈里的下属,不能让他们以为自己的领导整天无所事事;以前看到好玩的段子可以随便发朋友圈,但现在要考虑朋友圈里的客户,不能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合作对象不够稳重。

朋友说,现在的朋友圈已经绑架了太多的工作关系,容不得任何私人空间的出现,每一条状态都要发得小心翼翼。

拿着高薪的人,除了在发朋友圈时要考虑复杂的微信好友,还有一种,就是忙得根本没时间发朋友圈。

去年认识小林的时候,他刚硕士毕业,在一家互联网巨头做算法工程师,拿着让无数应届生都羡慕的年薪。

按理说,身在名企,拿着高薪,朋友圈想要和能够分享的事情太多了。但现在点开他的朋友圈,会发现最近的一条状态,还是去年的硕士毕业典礼。

我试着问了一下小林,你朋友圈一年多时间没更新了呢。小林只回复了几个字:没时间啊。小林说,每天下班后都是十一二点,累到不行,能有时间打开微信刷一下朋友圈就不错了。并且整天忙着工作,朋友圈也没什么可发的。

有一次很晚下班,小林在回家的出租车上刷朋友圈,看到有人晒加班,再看一眼加班的时间,还不到9点。小林心里呵呵一笑,决定第二天拍一张深夜12点的公司大楼发朋友圈,让那位朋友了解了解什么是加班。

可是接下来的一个星期,小林每天都是到了凌晨一点才下班,出了大楼,就能直接睡马路上那种,拍12点公司大楼什么的,怎么会记得。

于是小林唯一一次想发朋友圈的冲动就这样没有了,然后还得出一个结论:凡是在朋友圈晒加班的都是骗人的,因为真正加班的人,是连发朋友圈的时间都没有的。

我还有一个同事K,也是一年发不了几条朋友圈。K还不到30岁,就开始以中年人自居。在很多人眼里,K已经是一个人生赢家了,有房有车有老婆,还有稳定的高薪工作。

我之前一直以为,K很少发朋友圈,是因为心态老了。毕竟都已经是自称中年的人了,旅行、美食、聚会、买了新的手表等很多事情,在他看来肯定都是小事,已然不值得发朋友圈了。

可后来有一次和他聊天,才知道他不发朋友圈的更深层原因,是他觉得自己的生活太过苟且,即使在朋友圈也无法伪装。

K的生活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每个月的房贷就能要去工资的一半,现在还准备要小孩,每月就得固定存一点钱。然后剩下的工资,就只能过得很窘迫了,所谓的中产,都只是表面光鲜。

其实他也想在朋友圈发旅行、发美食,但是想了想,用一年一次的旅行,很久才舍得去一次的像样餐厅,去掩盖自己现实的窘迫,多少有点自欺欺人。所以就干脆不发这些了。

K现在每两个月会在朋友圈转发一篇文章,有时候是鸡汤,有时候是资讯,有时候他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他偶尔更新一下动态,只是想让朋友知道他还活着,并且朋友圈没有屏蔽谁。

有的人把朋友圈当做一种生活方式,里面记录着生活的日常琐碎,无论是朋友分享的马尔代夫,还是朋友分享的菜市场,他们都走在生活的路上,尽管路边的风景有时候会大相径庭。

有的人把朋友圈作为一种工作方式,无论是挥斥方遒、指点江山的行业大鳄,还是小本经营、辛勤忙碌的网络微商,发状态很多时候只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尽管资本的量级上存在极大的悬殊。

 在以前,朋友圈一个点赞就能拉近两人的距离,一句评论就能表达对你的关注。即使长时间没联系的朋友,也能通过朋友圈了解彼此的近况,维系往日的友谊,是真正的朋友圈。

但现在,朋友圈越来越多的扮演起了很多社交之外的角色,特别是在工作无孔不入的今天,朋友圈甚至还代表了一个人的职场名片。不仅仅是高薪阶层,越来越多的人也不再愿意发朋友圈了。

古龙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朋友圈更是如此。

一开始,微信加的都是朋友,可以肆无忌惮地想说啥就说啥;

后来,微信又加了亲人,说话就要小心许多,不敢发那些会让父母担心的东西了;

再后来,微信又加上了同事和领导,言谈更要谨慎,甚至偶尔还要身不由己的帮忙转发和点赞一些“任务”

朋友圈,渐渐从一个抒发情绪的“后花园”,变成了你来我往的社交“江湖”。

越来越多的人挤进了你的朋友圈里,从亲朋好友到同事上司,甚至是送快递的小哥、卖你东西的店主、各种一面之交的人。

即使大部分人是你熟识的,却未必是可以交心的。绝大多数的,不过是“点赞之交”。有的人情感阈值很低,只要有人点赞就能获得极大满足,从而孜孜不倦的发下去;有的人情感阈值很高,如果无法获得高质量的交流,就会丧失发状态的动力。

于是我们越来越不想说了,也不敢说了。但也许,这也是一种成长。

所谓成长,就是将注意力从晒幸福晒经历,变成自我消化幸福和消化经历。人生这条路走下来,你会慢慢将外在的表露冲动,变为内在的前进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