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中鋒行筆兩大困難


如何克服中鋒行筆兩大困難


一、克服行筆側偃。

筆鋒受壓太重的時候行筆,筆肚接觸紙面且被筆桿拖著走,是很難使點畫力透紙背、入木三分的。因此,中鋒行筆要避免側偃。書學兩大派別,都對此有共識。

但是,是否必須讓筆尖聚攏於筆畫中央來行筆,兩派的要求不一樣。帖學,董其昌:“發筆處便要提的起筆,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傳之語。”意思是儘量提起筆,讓筆尖在筆畫中央行走。碑學,包世臣:“蓋筆向左迤後稍偃,是筆尖著紙即逆,而毫不得不平鋪紙上亦。”很明顯和帖學不一樣。——兩派行筆有所不同,書寫的效果也不一樣,帖學的中鋒行筆效果多為“清挺遒勁”,碑學的中鋒行筆效果多為“蒼茫渾厚”。——但是,兩派的最終目的是一致的,就是不讓筆鋒側偃又能力透紙背。

二、克服使轉時的偏側。

為什麼在轉折的時候會出現偏側,寫幾個字就知道了,不知道的也懶的說了,又不是視頻解說......

怎麼克服這個困難?主要的辦法有四:

1、分筆法。

也就是一筆分成兩筆寫的意思。比如橫折豎,寫完橫,斷筆,再寫豎。六朝碑版楷書大多如此,唐楷偶為之。于右任許多字的轉折之筆都是分筆寫的,有時候連勾都是。

2、提按法。

此法用一句話解釋:就是分筆法的快寫,只是分的不明顯。這個方法需要彈性稍好的筆,寫起來很輕快。寫行楷、行書(特別是唐以前的行書)中用的最多。王羲之的字就是這個方法。

3、頓挫法。

頓,很好理解。挫的意思,古人是這樣說滴:“挫者,頓後以筆略提,使筆鋒轉動,離於頓處......”離於頓處的意思不是斷筆,後面的“......”是我省略了一大堆文字,其意思無非是你想怎麼著就怎麼著——轉也好,直也罷,啄也行!比如柳公權的字以及米字都是這個方法,唐楷以後也基本都用此法。

4、轉管法。

轉管,意思就是轉動筆桿調整筆鋒。這個轉管還不僅僅是指手指“捏管”,還包括了腕部轉動以及前兩者的綜合運用。

不管怎麼說,不管用什麼方法,中鋒始終是書學的骨力所在,但是千萬別以為寫字必須時刻保持中鋒,那寫出來的字就不好看勒。古人是這樣說滴:“以正鋒為主,間用側鋒取妍。”意思就是兩者形態各異,應該交替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