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著名作家杨沫与香河

点击“蓝色”关注

香河方志

当代著名作家杨沫与香河
当代著名作家杨沫与香河
当代著名作家杨沫与香河

杨沫(1914—1995),女,(原名杨成业,笔名还有杨君默、杨默,湖南省湘阴人)生于北京,当代著名作家。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三、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曾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理事、北京市文联主席、《北京文学》主编。

1931—1936年,杨沫两次到香河小学教书,她的力作《青春之歌》创作原型源自香河,是一部描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学生运动的优秀小说,成功塑造了知识青年林道静这一艺术典型。1958年问世后,多次再版,在读者中特别是青年学生中影响深广。小说曾由作者改编为电影剧本,拍成同名电影上映。

1931年春,因父亲工厂破产,逃亡不知去向,家庭瓦解,母亲强迫16岁的她嫁给一个国民党军官。她毅然反抗包办婚姻。张中行对抗婚的女中学生充满好奇和同情,两人相处密切,张给自己的哥哥张一真(时任香河县县立高级小学校长,现香河城内第一小学)去信,询问学校是否需要教师,并把杨沫介绍给哥哥。1931年9月初,杨沫前往香河教书。两个月后,杨沫因母亲生病,返回北京家中。

1936年春,杨沫第二次到香河教书,当时杨沫有一个叫贾汇川同事,也在学校教书,与马建民相识。是年3月的一天,马建民突然到学校找贾汇川,贾汇川即介绍杨沫认识了马建民,并告诉杨沫“马建民是因为在北京有个同志被捕,为预防万一才到香河来躲避的”。马建民听了贾汇川的介绍,对杨沫很信任。课外时,他们常在一起谈话,他鼓励杨沫参加革命,并给她讲当时的政治形势,还教给她当时进步青年都喜欢学的拉丁化新文字。认识了共产党员马建民之后,很快相爱。

为了使马建民能够在香河栖身,不被敌人发现,贾汇川叫杨沫找张一真(时任香河县教育局长),请他为马建民安排个小学教员的位置。张一真看在杨沫和弟弟的关系答应替马建民打听一下。4月初,马建民到香河河北屯教书。之后,贾汇川和马建民又向杨沫提出,叫她替马建民到北京取东西,并打听马建民出走后北京的情况。杨沫认为这是革命者对自己的信任和考验,欣然接受。4月5日,学校放春假,杨沫离香河去北京前,马建民写了一封介绍信,叫杨沫到北京西单附近找当时在中国大学读书的侯薪,叫他帮助了解情况和取东西。

杨沫回香河后,马建民已去河北屯教书。杨沫给马建民写信,过了几天,马建民到香河来找杨沫,并把东西取走。杨沫和马建民认识后,时间虽短,接近却频繁,引起张一真怀疑,他写信向张中行告密。不久,张中行突然从天津回到香河,在张中行兄弟二人的压力下,杨沫只得和张中行离开香河,一起去天津。6月,杨沫回北京,并给张中行写信要求断绝关系。

1934年开始文学创作,发表作品,多是反映抗日战争的散文和短篇小说。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苇塘纪事》,短篇小说选《红红的山丹花》《杨沫散文选》,长篇小说《青春之歌》《东方欲晓》《芳菲之歌》《英华之歌》,长篇报告文学《不是日记的日记》,散文集《自白——我的日记》以及《杨沫文集》等。

当代著名作家杨沫与香河

关注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