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陶行知:从美国归来的“孔子”

「人物志」陶行知:从美国归来的“孔子”

1917年,正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陶行知,突然决定提前回国。这让他的导师,美国著名教育家孟禄唏嘘不已。

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是全世界研究教育的最高学府。三年前,陶行知怀揣“教育开发民智”的梦想,告别新婚不久的妻子来到这里,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思想。

「人物志」陶行知:从美国归来的“孔子”

两年时间,陶行知拜于大教育家杜威、孟禄门下,构建了自己的知识体系。一一研习了公共教育管理、学校与社会、教育史、教育哲学、现代社会教育等,奠定了他所谓的“以教育行政”为终身职业的基础知识。不久,令人羡慕的博士帽,即将像王冠一样戴在他的头上。可如今,他为什么要放弃完成的博士论文,要突然离开呢?

尽管陶行知的导师和同学,存在诸多疑惑和惊讶。但陶行知的头脑却是十分冷静的,他的选择绝非是一时冲动,而是深思熟虑之举。

「人物志」陶行知:从美国归来的“孔子”

前不久,他接到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代理校长郭秉文的邀请,请他回国任教。郭秉文在信中,介绍了当时国内的情况,袁世凯已死,重兴共和,政治安定, 新教育被提上日程,"教育救国"的梦想可以得以实施。

陶行知还记自己当年,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金陵大学,毕业论文的题目叫《共和精义》,文中曾写道:“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党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相比于“教育救国”,博士帽显得不那么重要,于是他义无反顾了选择了回国,投身于国民教育。

「人物志」陶行知:从美国归来的“孔子”

如果说,陶行知当年的这一选择,让很多人看不懂。那么,10后,他的另一个选择,更令人难以理解,包括他的家人。

1927年,已经身为国内著名教授、担任东南大学教务长的陶行知,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放弃优厚舒适的待遇,脱去西装革履,穿上布衣草鞋,来到南京北部的晓庄,兴办乡村师范教育。

此前,他谢绝两所著名大学的邀请。

「人物志」陶行知:从美国归来的“孔子”

陶行知出身贫寒乡村,后来是因为得到别人的资助,才接受教育。而步入都市,留学美国,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而如今36岁的他,为什么又要回到乡村?

从他给母亲和妹妹的家信中,可以看到他的心境——

那一年,母亲大寿,他没有回来,只捎回一封家书:“儿从母亲寿辰立志,决定要在这一年当中,于中国教育上做一件不可磨灭的事业……儿现在全副的心力都用在乡村教育上,要叫祖宗及母亲传给儿的精神都在这件事上放出伟大的光来。”

他在给妹妹的信中写道:“我本来是一个中国的平民,无奈十几年的学校生活渐渐地把我向外国的贵族的方向转移。学校生活对于我的修养固然有不可磨灭的益处,但是这种外国的贵族的风尚,却是很大的缺点。好在我的中国性、平民性是很丰富的,我的同事都说我是一个‘最中国的’留学生。经过一番觉悟,我就像黄河决了堤,向那中国的平民的路上奔流回来了!”

「人物志」陶行知:从美国归来的“孔子”

陶行知要做的,正是孔子当年要做的事。

2000年前的孔子,主张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于是兴办平民教育,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

陶行知了解中国的国情,中国以农立国。所谓平民,即农民。中国一百个人中,有八十五个住在乡村。

他要筹措100万元基金,征集100万位同志,开设100万所学校,改造100万个乡村。

而创办晓庄乡村师范教育学校,就是要为将来乡村平民教育培养人才。

「人物志」陶行知:从美国归来的“孔子”

他不但继承了孔子平民教育的主张,还以王阳明的“知行合一”鞭策自己,将平民教育落实到实处。他不仅遵循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还将美国著名教育学家的杜威的实验主义理论,批判地应用到教育实践。

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一系列思想。 他的教育目标,是让学生拥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和社会改造的精神。所以,学生在这里拥有以往完全不一样的生活:干农活、看戏剧、学烧饭……

晓庄师范开办后不久,就在周围开办了平民学校、乡村医院。“改造社会”的口号,完全落实到行动中来。

为此,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这样评价:“陶行知是杜威的学生,但他正视中国的问题,则超越了杜威。”

「人物志」陶行知:从美国归来的“孔子”

为了普及平民教育,陶行知亲自编写了两本教材:《平民千字课》和《老少通千字课》,奔走于全国各地,免费赠送教材,义务教广大的农民兄弟识字。

他的平民教育的方式是自由的、随时随地的,乘轮船,他让一个识字的茶房教另外三个茶房识字;到北大校长蒋梦麟家做客,他让识字的门房去教老妈子和车夫识字。在自己家里,他让妹妹和儿子教57岁的母亲识字,后来母亲竟能读懂他写的信。

「人物志」陶行知:从美国归来的“孔子”

经过数年的努力,陶行知的平民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南京一地就出现了126所平民学校,学生近5000人。全国农民的识字率一下子上升了二三十个百分点。

陶行知为了办好晓庄师范学校,把全身心、全部家产都投了进去。他曾说:“为了劳苦大众,我们吃草也干!为了受苦小孩,我们要饭也干!”而他的母亲、妹妹、妻子,为了追随他,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陶行知被誉为“乡村教育的圣人”。

「人物志」陶行知:从美国归来的“孔子”

1930年,蒋介石政府以宣传赤色为名,查封了晓庄学校。陶行知被通缉,只身流亡日本。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回国,在上海、重庆等地继续开展平民教育的实践。

1932年,在上海创建了山海工学团。他说:“四万万人若能用脑来指挥手,手来变化脑,那么组织起来必能产生惊人的力量。那时应付日本,一定不难。”

1936年初,他倡志成立国难教育社,被推为社长,拟订《国难教育方案》,把生活教育和救亡教育结合起来。

1939年7月,在重庆附近的合川县古圣寺,创办了育才学校,主要招收难童。

「人物志」陶行知:从美国归来的“孔子”

这期间,他将原来“陶知行”的名字,改为“陶行知”。他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他不但勤勉的进行教育实践,还在不懈地追求教育的科学和艺术。

他提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理念。

「人物志」陶行知:从美国归来的“孔子”

他十分重视学生的美育教育。他认为,能慰人慰己的行为就是美的。不仅是音乐美术,比如烹调、清洁,所有的生活细节,都可以是美的创造和体验。

他重视教育者的主体意识的提升,并提出“六大解放”的教育思想,即“解放双眼、解放大脑、解放双手、解放嘴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这些内容,在今天的教育改革看来,仍具有启发。

「人物志」陶行知:从美国归来的“孔子”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他把很多学习内容,编写成歌谣。最著名的,莫过于那首《自立歌》:“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

他的教育与现实紧密结合,充满了情趣。他教孩子认识“春”字,首先告诉孩子们,“春”代表着春风奏乐,花儿伴舞,看见“春”也就看见了中华民族的希望,把“春”字分成三部分看,便是“三”、“人”、“日”,三人为众,就意味着大家联合起来,是可以把日本帝国主义打倒的!

「人物志」陶行知:从美国归来的“孔子”

陶行之曾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1946年7月25日上午,陶行知因长期劳累过度,突发脑溢血,因抢救无效,不幸逝世于上海,享年55岁。

辞世次日,上海万国殡仪馆挤满了前来悼念的民众。

毛泽东称之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宋庆龄盛赞他为“万世师表”。

郭沫若为他题词:“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后陶行知”。

东南联合大学校长美国人布莱恩·库朋评价他说:“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不仅是中华民族教育史上的一枝奇葩,也是世界教育之林的一面旗帜。”

「人物志」陶行知:从美国归来的“孔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