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狮》:既尊重传统,又大胆创新 这样讲“广州故事”接地气

《醒·狮》:既尊重传统,又大胆创新 这样讲“广州故事”接地气

舞剧《醒·狮》以南粤醒狮为题材。

《醒·狮》:既尊重传统,又大胆创新 这样讲“广州故事”接地气

《醒·狮》剧照

既尊重传统,又大胆创新;既有民族的内涵又有创新的样式;把醒狮的传统意义以今天的民族复兴精神表达提炼出来,是舞剧《醒·狮》这么“醒”的关键因素 。

业内专家认为,《醒·狮》是一部非常合适市场推广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剧目。

策划: 徐晖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松竹、黄岚、张素芹

向世界讲述“广州故事”

《醒·狮》是一部非常合适市场推广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剧目

醒狮承载着民俗亲缘,鼓舞着民族斗志

《醒·狮》第一幕故事展开的场景就是长街和茶楼,至于三元里、越秀山炮台、长街窄巷、舞龙醒狮,这些更是不少广州人从小到大最熟悉不过的事物。《醒·狮》编剧罗丽多次到三元里采风,无论是三元古庙里高挂的三星旗、三元里村中祠堂一直摆放着的狮头和大鼓,还是每年元宵节三元里庆典上的醒狮表演,“是历史和现实让我们看到醒狮的前世今生于三元里这里的交融。我们想讲一个广州的故事,并不是简单把历史搬上舞台,而是以今人的视角去看待百年前广州人的城和事。”罗丽说。

在近现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醒狮以其烟火燎炽的乡俗亲缘、崇武尚义的江湖气派,发挥着凝聚民众、振奋精神、鼓舞民族斗志的重要作用。某种意义上,“醒狮”不仅承载了传统民俗和民间生活,更已成为观照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的独特符号。“如果不是醒狮,可能我们会走相对稳妥的路。正因为它是醒狮,代表着一种精神、一种力量,赋予了我们很大的创新空间。”该剧总导演史前进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史前进欣慰的是,“醒狮协会的老师看了彩排之后表示,演员经过全方位的系统培训之后,演出时的表现达到了很好的状态——既有舞狮的特征,又有高超的舞蹈技能,这样的契合不但能够让观众耳目一新,同时可以更好地传播醒狮文化的精神内涵。”

《醒·狮》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而好的地域特色、文化传承、家国情怀,应有历史观察,有文化架构,有本土现代性。地域特色不能仅是走马观花的民俗秀,文化传承需以民族的个性撬动世界的共性,让当代的观众信服、向往,这才是传承。所幸,《醒·狮》的主创完全没有止步于罗列种种文化标签的表象,彼此“咬”得很紧,互相融合,将此舞剧提升到了一个出人意料之外的档次,中国舞台美术学会编辑部副主编赵妍表示:“主旋律题材可以做得如此鲜活真实,接地气,有血泪,有魂魄。观之会由衷燃起文化自豪感,甚至可以说是熊熊中华魂。明明是一部岭南题材舞剧,在准确打造出极强的地域情感特征的基础上,观众亦能看到主创对个体命运深刻的洞察与怜悯,看到一部戏剧对时代变迁的凝望与关照,也看到了情怀。”

实现了从民俗到民族精神的融合转化

舞剧《醒·狮》以南粤醒狮为题材,使得这一作品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作品不仅展现出岭南地区特具的民俗感、地域感,还具备了通向当下的时代感,以及广州市井风情的身份感,重现了在百余年前南粤地区从封建社会向城市化迈进的历程。剧中对三元里抗英这段历史的回溯,以“知耻而后勇”的国民觉醒为主题,恰恰与新时代所倡导的“歌颂人民、歌颂英雄”的创作导向不谋而合。

《中国艺术报》新闻部副主任郑荣健认为舞剧《醒·狮》“一开始就站在了较高的起点上”,“‘醒狮’既是舞蹈语汇,也是故事主线,还是民间风俗和民族精神的载体,多层内涵交织叠加,赋予全剧极为激荡的情绪、极为丰沛的情感和极具张力的戏剧冲突。”

既尊重传统,又大胆创新是舞剧《醒·狮》大热的关键因素。舞剧《醒·狮》讲广州故事、塑广州精神,自近而远。醒狮人的精神传递,既是古而今的文化传承,更是由近及远的文化传播。著名音乐制作人江凌认为:“《醒·狮》实现了从民俗到民族精神的融合转化。醒狮的传统意义以今天的民族复兴精神表达提炼出来,强化文化传承和民族复兴。在当今的国际交流当中,其实非常需要这样的能够实现跨文化表达的作品,不光讲自己的故事,而且在讲别人愿意听的故事,因此,舞剧《醒·狮》也是一部非常合适市场推广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剧目。”

醒狮的潜在价值,还有待更深入、更多元的挖掘

“非遗”元素众多

发展性传承,请最好的老师炼出最原味的舞台呈现

《醒·狮》是中国第一部以国家级“非遗”项目广东醒狮为主题的大型民族舞剧。在广东,醒狮文化是一种“活跳跳”的文化遗产。逢年过节、乔迁新张等喜庆之时,必有醒狮助兴。这种历代相传的群众性狮艺,不仅是本地人耳熟能详的日常记忆,也广泛流传于海外华人社区,是海外同胞认祖归宗的具有“文化形式感”的桥梁。

醒狮,又称南狮。一般认为,它源出于黄狮(北狮),历史上是由唐代宫廷的狮子舞(北方的黄狮)脱胎而来。大体上是在五代十国后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传入到岭南地区的。在岭南,它依当地习俗、风土而有所演变,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与黄狮大为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醒狮以“神似”为主,素有“百样神态”之誉。狮头以戏曲面谱为借鉴,色彩艳丽,制作考究。最大的特点是头上有只独角,角尖微弯向前。传统上醒狮狮头一般分为佛山装狮和鹤山装狮,造型上又分文狮和武狮多种。文狮一般七彩调和,色泽艳丽,红心黄边绒球簇拥头部,显得庄重高贵。其舞法讲求稳健,动作略慢,气宇轩昂。武狮用色稍沉,或重黑,或重红,金圈白睛,铁角前伸,青鼻短髯,显得凶猛好斗。其舞步矫健有力,灵活多变。

在现场看过醒狮表演的人,应该印象最深的就是高桩舞狮。它是由传统的地狮、凳狮经高台、高竿狮逐步发展而来,对舞者的武术功底、艺术表现要求极高,配以雄健高亢的音乐,堪称试听的顶级享受。

有学者评价,醒狮是一种集合了形式美、体能美、竞技美学和团体精神美学的综合性艺术。当代醒狮在凝聚、联络、教化、健体、尚武等传统价值之外,正在更广阔的地域和舞台上展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伦敦的特拉法加广场,在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前,在纽约的唐人街,都能看到醒狮矫健的身影。它与现代生活的融合,还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生活美学观念。它的潜在价值,还有待更深入、更多元的挖掘。

主创怀着敬畏之心、带着传承发展之意,进行全新的创作

街市上的鸡公榄、茶楼中的木鱼歌,舞台上,无处不在的是岭南的市井风情。醒狮、南拳、木鱼说唱……这部戏拥有众多的“非遗”元素,显示了编创者对于岭南文化的深厚感情,同时,他们又有游刃有余的驾驭能力。主创怀着敬畏之心、带着传承发展之意,以舞蹈语汇辅以舞台声光电进行全新的创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整体保护思路,正是:发展性传承。广州有2000多年历史,有很多丰富的文化资源。“我们从中提取可以做舞台呈现的元素的时候,要把它本身的文化符号、时代背景、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相结合。”《醒·狮》总导演史前进说,“对于传统文化,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的态度非常严谨。我们要找到传承人,找到最好的老师,手把手地教我们。”

史前进告诉记者,《醒·狮》中用到的所有狮头,均由佛山黎家狮第五代传承人量身定做。25年前电影《黄飞鸿:狮王争霸》中,黄飞鸿手中舞动的狮头就来自佛山黎家狮。黎家狮于清代道光年间开业,五代未中断,已有一百八十多年历史,是一代武学宗师黄飞鸿都认准的金字招牌。

“普通的狮头随便就能买到,但如果只是拿个压模的狮头,相信大家都不会满意。”史前进说,“黎家狮是这个行业的专家。狮头造型饱满,又有温和的形象,纯手工制作。这是我们需要的。”为舞剧量身定做的“白金狮头”是全剧的核心,制作工艺复杂,需要大大小小1000多道工序。舞蹈演员闫一研在《醒·狮》中饰演阿醒的母亲,剧中,她要在舞台上呈现扎制狮头的过程,她为此专门去佛山采风,“我一定要努力学习,不能展现在舞台上时,人们说:不是这样的,她瞎来的。”

舞狮人动作多以南拳马步为主,故而舞狮者必习南拳。剧组请来了全国武术冠军马小斌担任武术指导。史前进说,“我们是按照武术的要求来训练舞蹈演员的。”据悉,舞剧中会呈现南派武术中的不少拳法比如咏春拳、洪拳、蔡李佛拳,还有广东醒狮文化中非常有特点的长凳、单头棍。

虽然都是“舞”,但“舞狮”和“舞蹈”是两门大相径庭的艺术。于是剧组请来了广州市工人醒狮协会会长、南狮王之子赵伟斌“督阵”,确保舞蹈演员们不在舞狮的表现中“走偏”。史前进说:“包括‘醒狮’这两个字,都是关山月送给醒狮协会的亲笔题字,这次授权给我们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