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起散落在西部大地上的中國文化(4)——吐魯番葡萄溝

我們前一天之所以沒有在哈密停留而直奔鄯善,是為了多趕些路,以便能多擠出些時間在吐魯番好好遊覽一番。

在我的心目中吐魯番是一部各種文明交錯融合而成的厚重鉅著,那裡有著太多的秘密和傳奇,有著奇特的自然景觀和人文積澱,有著鮮活的異域風姿和韻味,總之可看的東西非常多。比如火焰山、葡萄溝、坎兒井、柏孜克里克千佛洞、蘇公塔、艾丁湖、高昌故城、交河故城......還有阿斯塔納古墓群——這個被稱為高昌歷史的活檔案、吐魯番地區的地下博物館的地方。

拾起散落在西部大地上的中國文化(4)——吐魯番葡萄溝

所以依我的想法,如果時間允許,在吐魯番至少停留上四、五天才過癮。可這顯然不現實,所以當和我學生在制定出行方案時,我選擇了四個具有代表性的景點,火焰山、葡萄溝、坎兒井和交河古城。而僅這四個點算一下也至少需要一天多的時間,我們只能再從中精簡。考慮到婦孺皆知的火焰山景區中以人造景觀居多,我們最後達成一致,把遊覽重點放到了後三個上。

拾起散落在西部大地上的中國文化(4)——吐魯番葡萄溝

火焰山

我們的車輛到達火焰山時最大的感受就是熱氣蒸人,這種熱你甚至僅僅用視覺就能感覺到——比如你坐在車裡不出來。只看看那座紅色的彷彿燃燒的山、裸露的山地、寸草不生的山體和大面積的戈壁沙漠,就能感覺到。

拾起散落在西部大地上的中國文化(4)——吐魯番葡萄溝

火焰山

拾起散落在西部大地上的中國文化(4)——吐魯番葡萄溝

火焰山

這一地區為什麼會這麼熱?知乎上有多種說法,比如地下煤層自燃說等,其中有一種說法我覺得比較靠譜,我把它用非專業語言歸納為如下四點:

1、吐魯番深居內陸,地勢過低,低到什麼程度呢?城市海拔18米,是新疆最低的城市,從這座城市腳下開始一溜走低,距她20公里的一片鹼灘就是中國海拔最低的地方——低於海平面154米的艾丁湖。

2、吐魯番遠離海洋,海洋溼潤氣團無力進入,西來的大西洋水汽又被天山阻隔,山地與盆地在短距離內高差超過5600米。

3、當地日照時間長,白天增溫迅速,盆地過低,熱空氣不易散失。

4、當地氣候極度乾旱,年平均降水量不足20毫米,終年不雨都不足為奇。

這多種因素,使得此地乾燥炎熱。

拾起散落在西部大地上的中國文化(4)——吐魯番葡萄溝

不過湊巧的是,我們到達吐魯番的時候,天空中竟然飄落了一些小雨,不過當時我只有雨落到臉上的感覺,看地面卻是乾的——好像一邊落雨一邊在風乾。

後來當地的一位導遊告訴我們說,“這裡經常是一年都見不到雨,我們天天盼都盼不來,你們真是好福氣。一來就碰到了雨”。這才讓我們知道這裡的雨有多金貴。

拾起散落在西部大地上的中國文化(4)——吐魯番葡萄溝

我們在景區裡稍做停留,便按計劃趕往下一個目的地——葡萄溝。

拾起散落在西部大地上的中國文化(4)——吐魯番葡萄溝

我對葡萄溝的嚮往源自於以前從書上看到過的一個傳說,說有一條惡龍從天山深處來,口噴烈火,吼聲如雷,摧毀綠洲,吞噬人員和牛羊,所到之處玉石俱焚,屍橫遍野,人們飽受其害。一位叫哈拉和卓的英雄揮劍將惡龍砍為七截。死去的惡龍變成火焰山,砍下的七劍變成了火焰山的七條山溝,最著名的有三條,即西邊的葡萄溝,中間的木頭溝,東邊的吐谷溝。

這樣充滿神話的地方,當然很誘人,我想七條溝是沒有時間都看到的,但至少應該看看其中的一條吧。

拾起散落在西部大地上的中國文化(4)——吐魯番葡萄溝

來到景區才知道,這裡說是溝,其實就是一個村落,舉目望去地方還是很大的。我們一路基本上是坐在車上漫遊,偶爾停下車去參觀其中的一些小景點,比如阿凡提風情園、吐魯番郡王府等。

拾起散落在西部大地上的中國文化(4)——吐魯番葡萄溝

葡萄溝景區

拾起散落在西部大地上的中國文化(4)——吐魯番葡萄溝

葡萄溝景區

這裡給我們的感覺與在火焰山時完全不同,就好像在乾旱和酷熱中低調地藏著一處綠洲,清涼而舒服。與火焰山相比,給我的感覺是上一眼看到的還是寸草不生的焦灼、彷彿身處荒涼的火星表面,這下一眼就是綠蔭密佈、流水潺潺的田園,轉瞬便進入了世外桃源。

拾起散落在西部大地上的中國文化(4)——吐魯番葡萄溝

那些遍佈于田間、院落乃至路旁的葡萄,點綴著一座座維吾爾風情濃郁的院落,構成了一幅幅特色鮮明的場景,彌散出吐魯番獨一無二的韻律。

拾起散落在西部大地上的中國文化(4)——吐魯番葡萄溝

我坐在車上看著看著就發現了一個新的奇特的地方,就是那一扇扇別緻的民居院門。這些門上畫滿了圖案,五彩斑斕,而且好像都不相同。我想這一定是當地的一種裝飾風俗,在網上查了一下,果然沒錯。當地有專門的藝人從事這一職業,在吐魯番的鄉間,自家門上沒有圖案是不可思議的一件事。那些彩門安裝在有十字型晾房標誌的院牆上,相互映襯著,成為一道絕無僅有的風景。

拾起散落在西部大地上的中國文化(4)——吐魯番葡萄溝

(各種圖案的彩門)

我想拍上幾張,只是我們沿路看到的彩門經過風吹日曬,絕大多數油漆脫落,畫面已變得模糊。同車的學生也幫我尋找,還好在一個背陰處找到兩扇畫面完整還算乾淨的彩門,我趕緊下車,拍下了這張兩照片。

拾起散落在西部大地上的中國文化(4)——吐魯番葡萄溝

(各種圖案的彩門)

拾起散落在西部大地上的中國文化(4)——吐魯番葡萄溝

(各種圖案的彩門)

巧合的是,回來後沒幾天,我的一位同學就轉發了一個關於吐魯番彩門的微信文章,裡面給出了許多彩門照片,再次看到它們時,那種心領神會的感覺油然而生。

拾起散落在西部大地上的中國文化(4)——吐魯番葡萄溝

(各種圖案的彩門)

拾起散落在西部大地上的中國文化(4)——吐魯番葡萄溝

(各種圖案的彩門)

拾起散落在西部大地上的中國文化(4)——吐魯番葡萄溝

(各種圖案的彩門)

去往葡萄溝的路上,看到的另外一個最具特色的建築,是分佈在各處的大大小小的晾房。

所有人都知道葡萄乾,卻不一定知道葡萄乾是怎麼弄乾的。我以前就以為葡萄乾是曬乾的,就和寧夏人曬枸杞一樣,把摘下來的枸杞(葡萄)攤開在大大的笸籮上、或者乾脆就鋪在地上晾曬。後來在網上聽過馬未都講的新疆之行,才知道是在晾房陰乾的。

拾起散落在西部大地上的中國文化(4)——吐魯番葡萄溝

拾起散落在西部大地上的中國文化(4)——吐魯番葡萄溝

我是個對許多事情都充滿好奇的人,既然處處有晾房,卻不進去看個究竟,那豈不是件很遺憾的事。我和學生一說,他也正有此意,我們便找了個就近的晾房進去看了個仔細。

拾起散落在西部大地上的中國文化(4)——吐魯番葡萄溝

晾房

拾起散落在西部大地上的中國文化(4)——吐魯番葡萄溝

(兩位女士坐在高高吊起的長凳上往架子上掛葡萄)

吐魯番氣候炎熱,晾房用泥土坯修建而成,形似碉堡。牆體四面留孔,以便於通風,又不使陽光直射在垂掛的葡萄上。裡面釘著許多木架子。新鮮的葡萄摘後放入晾房掛在架子上,一面陰乾,一面被來自四面孔洞的熱風烘烤,一般經過40多天的晾制,就成了色澤碧綠、含糖量達60%以上的葡萄乾。通常一間晾房掛鮮葡萄7、8噸,可收1、2噸葡萄乾。

拾起散落在西部大地上的中國文化(4)——吐魯番葡萄溝

晾房裡掛著的葡萄

最近剛剛知道,其實也並不是所有葡萄乾都是在晾房裡製作的,紅褐色的葡萄乾便是直接在室外晾曬而成的,這會讓葡萄乾具有不同的外觀和口感。

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風情。勞動人民的智慧是處處可見的。

拾起散落在西部大地上的中國文化(4)——吐魯番葡萄溝

吐魯番的葡萄聲名遐邇,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那些有關吐魯番葡萄歌曲的傳唱。當然,我們到此並非是為了葡萄,而是衝著那條著名的溝。如今到此一遊,感覺不虛此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