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期|《古诗四帖》与五代彦修(上)

第246期|《古诗四帖》与五代彦修(上)

辽博藏著名法书《古诗四帖》,实为五代彦修真迹。庾信诗中“北阙临丹水”是历史上的真实存在,由此衍生出的“北宋避讳说”,不成立。

作 者:吴 斌

《古诗四帖》是辽宁省博物馆所藏的顶级法书,名声显赫。50年来,关于它的时代归属争论不休,成为一桩著名的公案。

专家观点分为两派。谢稚柳和杨仁恺认为这是唐代张旭真迹。徐邦达、启功则力持“避讳说”,刘九庵、傅熹年附议,他们认为:其年代应该在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之后,因为此年的宋真宗自称梦见赵家先祖赵玄朗,诏令天下避“玄朗”讳。《古诗四帖》内有庾信《步虚词》中“北阙临丹水,南宫生绛云“的诗句,而古籍《初学记》记载的是“北阁临玄水,南宫坐绛云”, 何谓“玄水”,玄为黑,按五行方色,北方癸水为黑,玄对绛,水对云,玄水对绛云。书写者变“玄”为“丹”,是北宋避讳的铁证。

第246期|《古诗四帖》与五代彦修(上)

张旭真迹的观点,目前少被认可。因为《古诗四帖》狂怪,完全不同于宋代刻帖中的张旭风格,黄庭坚说:“不入右军父子绳墨者,皆非长史笔”,图像和文献,都不支持张旭真迹说。

而“”避讳说”,听起来非常有道理,已成为学界公论,这也是用“避讳”断代的经典案例。

“避讳说”,难道一定是历史的真相吗?未必!

要用 “避讳”断代,有一个不能省略的前提。那就是,一定要考察庾信创作这首《步虚词》的历史背景。

2015年,我推送《中的“丹水”本无误》(点击可阅读)一文,根据《庾开府集》,指出,庾信这首《步虚词》写于洛阳。理由有二:第一,这首《步虚词》是组诗之一,全套十首,提到了若干皇家园林景观,这些景观,在《洛阳伽蓝记》等古籍中有直接记载;

第二,庾信另有《奉和初秋》诗,中有“北阁连横汉,南宫应凿龙“的句子,和“

北阙(阁)临丹(玄)水,南宫生(坐)绛云”,是完全一致的句式和指向。“凿龙“指洛阳龙门,这是明确的地理信息。

第246期|《古诗四帖》与五代彦修(上)

结合庾信生平可知,洛阳是他的重要活动区域,如果当时的洛阳城北,确实存在有一条叫“丹水”的河流,那么“北阙临丹水”对庾信来说,就是一种真实的历史存在。而这,又得到《昭明文选》和《水经注》等早期文献的证明。

所以,后世古籍刻本中所谓的“玄水”,是版本在流传过程中的出现的错误,不足采信,以此为依托的“避讳说”,难以成立。

从统计学的角度来讲,《古诗四帖》的“避讳说”,实际上是选取单条样本(一句诗),在缺乏先验信息时,对总体(庾信诗全集)下判断。这显然违悖学理。

对于古代书画中避讳这事儿,老一辈很是强调。我倒以为,避讳只是书画鉴定中的一个点,并非铁律,说一锤定音,太抬举它了。古人行文,遇到避讳字,想起来就避,想不起来拉倒,地球照转。

王羲之云:“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这句话代表了一种历史观。可以试想,如果500年后的历史学家说:“2018年的中国,没有醉驾,因为法律规定,醉驾入刑。”这种逻辑是不是很可笑?今天的我们,看古人避讳,也应同理。

历史上,古籍刻本、古书画,甚至给皇帝的奏折,没有避讳的例子,真也不少。所以,鉴定中发现避讳或发现没有避讳怎么办?不妨先留着看看,不要急于下结论,反正,最终还是要落到全局判断上来。

推翻了“避讳说”,就扫平了大中祥符五年(1012)的上限障碍,为《古诗四帖》的断代,向上拓展了空间。《古诗四帖》的个人风格非常强烈,这对寻找作者,十分有利。

《古诗四帖》的风格,和谁最吻合呢?

答案是:五代梁时的书法家——释彦修。

彦修和尚是五代梁朝时人,师法张旭。西安碑林保留有一方他的北宋双面草书竖碑,碑阳是《寄边衣诗》,碑阴是《入洛诗》,碑阴下部还刻有著名的张旭《肚痛帖》。

第246期|《古诗四帖》与五代彦修(上)第246期|《古诗四帖》与五代彦修(上)
第246期|《古诗四帖》与五代彦修(上)

碑石上另有北宋李丕绪的题记:

第246期|《古诗四帖》与五代彦修(上)

“乾化中僧彦修,善草书。笔力遒劲,得张旭法。惜哉名不振于时。遂命摸刻,以贻同好。嘉祐戊戌岁冬十月九日,司农少卿知解梁郡李丕绪题。”

彦修的特殊笔致和字形,与《古诗四帖》一致,特别是一些反笔的走势,在其他书法家中极少见到,这是具备排他性的特征。

笔者选取了一些可以参照的单字局部,请大家体会。

第246期|《古诗四帖》与五代彦修(上)第246期|《古诗四帖》与五代彦修(上)

在章法布局上,《古诗四帖》前面的若干行,写的比较窄,行距较小,字多取横势,以横势写草书,并不多见。到了中后部,行间渐渐疏阔,字形变大,字势也更加灵活。这种现象,在彦修草书碑中同样可以见到。

第246期|《古诗四帖》与五代彦修(上)第246期|《古诗四帖》与五代彦修(上)

至此已经可以说,《古诗四帖》是彦修的真迹。

甚至,多年来我一直怀疑,李白《上阳台帖》,也是彦修的手笔。徐邦达早已指出,《上阳台帖》使用的毛笔,不是唐代硬心笔,是唐以后的作品。这是很有说服力的意见。

《上阳台帖》的书风,也很奇特,和彦修草书碑,略有暗合之处。可惜存字太少,似乎也难以直观对比,在此仅作为一种猜想提出来。

第246期|《古诗四帖》与五代彦修(上)

(未完,下期待续)

第246期|《古诗四帖》与五代彦修(上)

刘九洲 著:《重现——八集堂藏宋元绘画研究》已在“武英书情”上架,进微店购书,请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或点击左下角的“阅读原文”。

仅剩部分余书,定价600元,售价360元,全网低价。仅售大陆,顺丰包邮。

武英书架(近日已推出“满减”活动)

第246期|《古诗四帖》与五代彦修(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