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王陽明智慧談「娘炮」之怪象

從王陽明智慧談“娘炮”之怪象

王陽明(明代哲學家)一般指王守仁(明代思想家、軍事家,心學集大成者)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先生曰:“古樂不作久矣,今之戲子,尚與古樂意思相近。”

未達,請問。

先生曰:“‘韶’之九成,便是舜的一本戲子。‘武’之九變,便是武王的一本戲子。聖人一生實事,俱播在樂中,所以有德者聞之,便知他盡善盡美與盡美未盡善處。若後世作樂,只是做些詞調,於民俗風化絕無關涉,何以化民善俗?今要民俗反樸還淳,取今之戲子,將妖淫詞調俱去了,只取忠臣、孝子故事,使愚俗百姓人人易曉,無意中感激他良知起來,卻與風化有益。然後古樂漸次可復矣。”(摘自《王陽明全集》之《錢德洪錄》)

(白話文)

先生說:“古代的樂教已經很久沒有出現過了,現在唱戲的還稱得上和古樂的意思相近。”

錢德洪不明白,請陽明先生進一步解釋。

先生說:《韶》樂的九章,就是舜的一本戲曲;《武》樂的九章,就是武王的一本戲曲。聖人一生的實事,都濃縮在樂中,所以有德的人聽了,就知道其中的盡善盡美之處或者盡美而沒有盡善之處。像後世作樂,只是作一些詞兒和曲調,與民俗風化沒有一點兒關聯,怎麼能教化人民、敦厚風俗呢?現在要民俗返樸還淳,就把現在的戲曲拿來,將其中淫詞濫調全部去掉,只挑選忠臣、孝子的故事,使得愚昧無知的大眾人人易懂,在潤物細無聲中感化起他們的良知,這對風化有益處。然後古代的樂教才可以逐漸恢復。

問題:從“今之戲子,尚與古樂意思相近”談文化建設的注意事項。

微言小一:樂以教化,古樂承載著民心風俗,但今之戲子,倒行逆施,恣意妄為,縱情聲色,與風化無益,何以教化民心?故重提古樂,以審視當今文化建設之必要,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復興,文化建設首當其衝,如今的文化存在崇洋、低俗、怪異等現狀,尤其是娘炮怪狀的盛行,不得不引起我們的警惕,因為娘炮盛行於下一代,當一群塗著胭脂口紅嘴叼豔花且彈著蘭花指的小娘炮從頻幕上、舞臺中、廣告牌裡、大街中央向您緩緩走來時,作為一個有著五千年陽剛之氣的華夏文明的中華兒女,你難道不覺得憤慨、怪異、乃至悲哀嗎?

基於此,淺提三點:一是重溫中華文明。二是重塑教育理念。三是重整文化氛圍。重溫中華文明主要是通過主流傳播渠道,讓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更加明晰地呈現於每個華人眼前,讓中華兒女擁有悠久歷史的自豪感和浩然正氣的崇高感。重塑教育理念主要是在教育體制上做一個大的調整,進一步平衡德業、言語、政事、文學的內容結構,尤其是德業的修正,以經典、禮儀、倫理為基礎,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文化氛圍的整肅,政府主管部門令行禁止,主流媒體正面導向、社會各界積極參與,人人為中華民族復興鋪設健康文化大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