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農上交珍藏70年骨頭,專家說沒價值,得知名字後直冒冷汗

本世紀初,遼寧省營口縣中一位年近80的老農在家人的攙扶下,來到了當地的博物館中。他在見到遼寧博物館的考古專家後,將一個做工精緻的錦盒放到了專家的手中。在場的眾位專家打開錦盒後,看到置於錦盒中的五塊不起眼骨頭。當時見慣無數珍貴文物的專家們,一時間並未對這五塊骨頭產生什麼濃厚興趣,並還異口同聲道:這就是幾塊非常普通的獸骨,沒什麼文物價值,也不值錢。而聽完這一鑑定結果的老農,卻略帶神秘和自豪的說:這五塊骨頭我珍藏了70年了,它們是龍的骨頭啊!

老農上交珍藏70年骨頭,專家說沒價值,得知名字後直冒冷汗

古人云:“不鳴則已一鳴驚人。”老農的這一番介紹,立刻驚呆了也嚇壞了在場的眾位考古專家。原本當時是寒冷蕭瑟的隆冬季節,可也著實讓專家們都冷汗直流。歷代史書上都有記載,“龍”是法力無邊的神獸,現實中怎麼會有龍呢?它又怎麼會死呢?莫非您這塊骨頭有什麼詭異來路?老農平靜的回答道:這五塊龍骨,是原來我幫工的地主家大老婆在我離開的時候,獎賞給我的。但她是從哪兒得來的,這就不得而知了。專家們在聽完他的介紹後,開始由原來的恐懼變得將信將疑起來。但他們依舊讓老漢留下了錦盒中的“龍骨”,以準備進一步的研究。

老農上交珍藏70年骨頭,專家說沒價值,得知名字後直冒冷汗

巧合的是,當時博物館的一位專家在幾天後去當地的檔案館查閱資料時,意外的翻出了一份刊登著“蛟類涸斃命”文章的盛京時報。盛京時報終刊於1944年,所刊登事件具有極強的真實性。所以讓當時眾位專家感到震驚的是,盛京時報上“蛟類涸斃命”文章下所配的“蛟龍屍骨”照片,居然和史書中記載的“龍”形極為相似。他們隨即也想起了幾天前老農所上交的五塊“龍骨”,正好和盛京時報上刊登的“蛟類涸斃命”文章年代相符合。

老農上交珍藏70年骨頭,專家說沒價值,得知名字後直冒冷汗

因此為了求證它們是否是“龍骨”,眾位考古專家們專門來到了大連市自然博物館,請館中的古生物學家,考證研究。眾位古生物學家通過顯微鏡觀察,得出它們只是野馬骨頭的結論。可即便它們不是“龍骨”,那盛京時報上刊登的“蛟龍屍骨”照片又該作何解釋呢?之後他們帶著這樣的疑問又來到了當地的海洋博物館,海洋博物館的專家在看了盛京時報上刊登的“蛟龍屍骨”照片後,作出了這樣的解釋:照片上的“蛟龍屍骨”照片並不是傳說中的“龍”,而是小鬚鯨的骸骨,置於它的頭上為何會有龍的觸角,那其實是用小鬚鯨的下頜骨擺放出來的。他也隨即用館內的鬚鯨骸骨演示了一遍,其所擺放出來的骸骨形狀也確實和“蛟龍屍骨”照片極為相像。

老農上交珍藏70年骨頭,專家說沒價值,得知名字後直冒冷汗

而至於這頭小鬚鯨為何會擱淺在葦塘中喪生,那是因為它們天生特有的季節遷徙習性,夏季往北方遷徙,冬季往南方遷徙。當時這頭小鬚鯨北上遷徙到渤海海域後,正好遇上了遼寧營口爆發的百年難遇的特大暴雨,被衝到大遼河中後,因接受不到海洋中的回聲定位,就擱淺到了河中的葦塘中,從而引發了民國年間著名的營口墜龍”事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