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电影宣发中的那点儿事儿

票房分账

1. 影片所有票房收入计入电子售票系统,数据统一汇总到中国电影事业专项资金办公室(简称专资办)。以专资办的统计数据作为各方分账的依据。(PS:这里小票更正一下,最终片方结算所使用的数据,为中数所提供)

2. 所有影片收入首先缴纳3.3%的特别营业税,及5%的电影事业专项资金。剩余的91.7%认定为一部电影的“可分账票房”。

3. 可分账票房中,电影院及院线提留57%,中影数字提留1-3%的发行代理费。剩余的40-42%归于电影制片方和发行方(大部分情况为40%)。

4. 影片的发行方会收取归属制片发行方部分票房的5-15%作为发行代理费用。即为可分账票房的2-6%作为发行代理费。

5. 很多情况下,发行方预付影片的宣传发行费用,这时发行方会收取12-20%的代理发行费。如果发行方承诺发行保底、买断发行、预付制作费用等方式,将收取更高的发行代理费用。

6. 部分影片同档期处于竞争劣势,出于增加影片排映场次的目的,给影院及院线承诺票房返点。返点一般占到可分账票房的1-5%。

7. 制片方回收的票房回款公式为:1*(1-0.033-0.05)*40%*(1-0.1)=0.33为一般情况下的制片方分账。

干货:电影宣发中的那点儿事儿

院线电影发行操作:

1、发行操作、提前与院线票务平台购买票务、兑换码,映前通过票务平台、发行机构、院线配合购买单场30%--50%座位,占排片。

2、返点操作,发行和片方降低分账比例,按常规扣除3.3%的营业税和5%的电影专项基金后,片方和影院分别获得91.7%票房的%43和57%,返点操作则是片方在原有43%中让出1%至5%给院线,增加排片。(比如排片40%的院线给1个点,排片到45%给两个点,也方便遇到大片分阶段调整)。

3、做鬼场排片,院线排片操作,排片早晚场少量钱压排片票房

(线上线下均可操作票补)

干货:电影宣发中的那点儿事儿

发行团队选择:

主发机构1家,辅助2--4家。猫眼、淘票票、微票等票务平台2家。

7--8月档大盘简析以(2018年7--8月为例)

上映档期7--8月档期,平均市场档期大盘指数周一至周四大盘指数在1.3亿左右,周五至周日平均大盘在2.8亿左右(超级大片档期除外、超级大片对大盘影响平均值在30%左右)。

排名首位影片占比大盘55%左右,次位占比20%,后位平均在9%以下。

干货:电影宣发中的那点儿事儿

可操作的预售模式:

1、上映前一周开始宣传预售,票务平台打开兑换码预售。

2、预先购买兑换码,结合衍生品预售;衍生品利润补贴票补增加排片

3、制作可兑换兑换码的衍生品,上线前做兑换预售(魁拔)

4、通过众筹平台,众筹衍生品概念,绑定电影票兑换码预售(切不可众筹电影票房)

5、结合第三方产品或平台提前预售兑换码,结合产品优惠劵,预售(可参考《妖猫传》)

6、产品捆绑包场。

干货:电影宣发中的那点儿事儿

衍生品预售捆绑模式

众筹预售模式

在衍生品规划和生产无法有效前置的状况下,众筹预售保证了不错过作品档期的热度,并便于测试市场需求,合理安排生产量,减小市场风险,是非常好的渠道形式,会有越来越多的电影项目采用这种方式。

淘宝众筹和娱乐宝在影视衍生品项目众筹上目前处于绝对优势,《大圣归来》、《小王子》、《小羊肖恩》等项目的众筹成绩颇为亮眼。众筹数据转为店铺的基础销量数据,也有利于带动后续销售。

京东众筹虽然也有一些电影衍生品众筹项目,但平台风格偏于家电数码和智能硬件,缺少娱乐基因,效果并不好。

入驻综合电商模式

入驻淘宝/天猫、京东等综合电商,衍生品直营,主要有:专业的衍生品开发和销售商,如萌奇、漫踪、电影派等;影业公司自营,如华谊兄弟、上海美影厂等;单独电影项目,如囧乐汇(徐铮的“囧”系列电影)。随着电商巨头对衍生品业务的重视,这些店铺的流量会水涨船高,正版衍生品的电商生态会很快好起来。

垂直电商模式

自建垂直电商平台(含APP),组织货源,如漫骆驼、牛掰网等。个人认为,在紧密依托影视产业链和电商生态的电影衍生品领域,单纯的衍生品垂直电商会受到行业巨头的挤压(参照原来鞋帽服饰垂直电商发展路径),发展规模受限,但自建行业社区和媒体并有先发优势的商家会具备一定的竞争力。

衍生品特卖电商模式(类似唯品会)应该会在衍生品丰富的阶段出现,既可以在黄金销售期为商家引流,又可以获得长尾效应,消化库存。

“票务+衍生品”模式

电影票跟衍生品有较强的关联,虽然买票是在观影前,衍生品购买驱动力弱,但好在衍生品展现量充足,通过与电影票优惠组合、观影评论购买优惠等促销方式,可有效促进衍生品消费,同时还可以积累影评量,增加票务平台二次活跃度。

除了购票环节,取票环节也能实现衍生品促销,如在自动取票机上有衍生品的广告并可实现下单。

目前猫眼电影、微票儿、抠电影采取的是这种模式,平台上设有专门的衍生品售卖频道。

“院线+电商”衍生品O2O模式

院线作为衍生品的销售重地毋庸置疑,它能提供场地、会员、氛围等等元素,与电商结合成O2O将威力巨大,但也只有影业巨头玩得起这种资源模式。

阿里影业。阿里将向影院推行衍生品购物二维码,观众触发二维码,在天猫/淘宝下单,由天猫/淘宝发货到用户手里,交易完成后,跟院线分成。这种形式可以免除衍生品实物铺货及交易管理问题。

万达影业与时光网。万达院线战略投资时光网,开放其会员资源及影院阵地,与时光网共建衍生品销售体验中心,预计2016年建设80-100家衍生品专卖店。再加上时光网的在线票务、商城和内容体系,无疑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闭环。

中影股份。计划在全国重点城市的重点影院开设电影衍生品专营店1000家。目前中影的在线票务平台上,衍生品主要是作为活动奖品以及与爆米花饮料搭配出售的形式,但随着院线专卖店的布局完善,线上对接专卖店是迟早的事情。

“视频+衍生品”模式

电影院外,视频网站是用户观影的主要渠道,一些新片选择在线同步上映。观众在线观影时,如有衍生品购买意愿,可以很容易下单。

优酷土豆(合一)推出的视频购物模式是在电影播放过程中适时弹出衍生品推荐,点击进入店铺下单。乐视是在乐视网设置衍生品销售频道,衍生品与电影一起编排展示,用户可以在线观影及下单购买衍生品。

预计爱奇艺、腾讯视频、搜狐视频、芒果TV等视频网站会相继跟进“视频+衍生品”模式。而乐视和小米等互联网电视也将成为衍生品新的购买入口。

“落地宣发+衍生品”O2O模式

电影的宣发投入是很高的,以往,衍生品是辅助电影宣发的随赠品。随着衍生品经济被重视,衍生品销售将成为票房外另一个重要的宣发目的。比如在户外广告的海报中有衍生品露出,推广软文中提及衍生品在哪发售,主创见面会和首映礼上推介衍生品。

吉汇文化去年9-10月尝试过“落地宣发+衍生品”O2O模式,在北京6家餐饮/咖啡店的显要位置摆放《十万个冷笑话》衍生品主题展架,每个衍生品下面有一个二维码,到店消费用户可体验实物,实现直接扫码在线下单。而《十万个冷笑话》主题宣发物料在店内随处可见,如海报、地贴、KT板、餐巾纸、纸杯、托盘纸、桌牌,整个店面成了《十万个冷笑话》主题店,激发就餐人群衍生品购买意愿。

这种模式避开了院线资源竞争,将目光对准了人流量充足的餐饮店,实现电影宣传和衍生品促销双重效用。

干货:电影宣发中的那点儿事儿

发行总结

票房的的33%为片方利润以一张(3D电影)票为例35元票价片方利润为11.55元。也就是说片方一张电影票价成本为23.45元。

以首日票房8000万票价35元为例,上映前需触达引流用户2285715人次,首日排片20%+,首周排片维持在20%左右,结算票房总收益预计会在5亿左右。

按照这个比例计算,首日票房在8000万左右为例,同期有2档大片排片占比基本上在35%左右,同期有3档大片占比会在21%左右。

按照2部大片内容评分在7.5以上,维持15天票房总数会在5.9亿左右。

按照3部大片内容评分在7.5以上,维持15天票房总数会在2.8亿左右。(以上分析为大盘估算平均值爆款除外、仆街项目除外)

干货:电影宣发中的那点儿事儿

关于电影宣传:

抓住项目最关心的人群和渠道,触达核心用户,这是拉近用户的手段。然而宣传出去只是告知,告知后还要看是否形成关注,关注后是否形成转化,然而形成转化这才是关键。

国人情感细腻要跟他的内心建立联系,如何打动他们,这体现在宣传标题上,微博话题中,剪出预告片的广告语,要参透在每一处细节中。

打造一个吐槽渠道,任何一部电影都不怕人们发表意见,怕的是没有人发表意见。

密集宣传期宣传节奏

1、上线前四周新媒体开始追踪报道;

2、上线前三周电视、电台传播;

3、上线前两周传统媒体推广(落地媒体);

4、上线前两周发布会;

5、项目后八周新媒体,杂志媒体延续推广,延长热销期辅助衍生品推广。

推广物料主要集中在PR稿件、预告片、海报、音乐营销、衍生品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