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我对艺术真实的追求比对历史真实的追求要更高

马伯庸:我对艺术真实的追求比对历史真实的追求要更高

8月22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承办的“故事沟通世界——‘文学鬼才’马伯庸与汉学家话谈文学奇趣”活动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举行。

马伯庸:我对艺术真实的追求比对历史真实的追求要更高

马伯庸是当今最有人气的小说家之一,以擅长写作历史悬疑小说而著称。他擅长在历史的空白处发挥合理的想象,填补历史的缝隙,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他喜欢阅读史书,翻阅相关论文,力求在小说中尽可能还原真实的历史场景。

在活动上,马伯庸与38个国家的青年汉学家分享了自己读书心得,创作小说的过程,并围绕自己的作品解答了汉学家们的困惑,以及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以下为活动实录相关内容,有删节,发言未经马伯庸本人审阅。

☉主持 宋晨希

宋晨希:对中国读者来说,马伯庸先生颇为知名,他的很多著作大家可能都读过,比如一直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近日热播电视剧《三国机密》的同名原著。某种意义上,马伯庸在当代中国文学写作上应该算是一个“异类”,当然这个“异类”是得打引号的。

马伯庸:我对艺术真实的追求比对历史真实的追求要更高

《三国机密》剧照

他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不论是他的早期的《风雨洛神赋》也好,还是晚近的《长安十二时辰》等等著作,故事环环相扣,悬念自始至终,所以让很多读者都欲罢不能,由此产生了众多马亲王的铁杆拥趸;他写作产量极高,题材极广。很多人都很好奇马伯庸先生是怎么完成他自己的创作的,他对许多历史掌故的考证可谓巨细靡遗,这一直是大家心中的谜团;他的写作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可以叫作“大事不拘,小事不虚”。《三国演义》原著的特点或许可以称之为“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小说中大历史脉络都是真实的,但是细微之处有不少合理想象,马伯庸先生的小说却给人感觉正好相反。比如《长安十二时辰》,故事传奇得简直让人不敢相信唐代或者在古代宫廷中可以发生这样的故事。

最近马伯庸先生的很多作品,比如《长安十二时辰》都已经拍摄完成,明年就会上映,我非常期待,我的引言也到此为止。下面有请真正的主角马伯庸先生来谈一谈他自己的想法。您以海量的传统文化相关知识为素材,创作的历史小说为什么能够获得大众的青睐?今天在座的有很多汉学家,有句话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您觉得您的小说会对不同的文化有影响,或者会为不同的人群所接受吗?

马伯庸:谢谢大家,尤其欢迎在座的汉学家们,因为我的创作和这些国外的汉学家其实关系很深,包括史景迁、罗威廉、卜正民、孔飞力等等,最近我还在看荷兰汉学家田海的作品《讲故事》。这些汉学家的作品我都特别喜欢,因为他们让我可以从一个特别新奇的视角看待我们熟悉的历史,所以我在创作时有意无意都会受到这些人的影响,我会有意识地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去看待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旧的故事。

马伯庸:我对艺术真实的追求比对历史真实的追求要更高

马伯庸

比如说在写三国的时候,其实我是最早地把欧洲冷战小说、间谍小说的创作方式放到了中国古代的三国时代。我把现在我们熟知的反恐元素和现代政治惊险元素放到了唐代的长安里。对我来说,这些汉学家对我的影响、给我的启发都是非常大的。所以我一直想对这些在国外研究中国历史的人表示感谢,虽然我读过的那些作者没有到,但是看到你们能来我也非常高兴。

宋晨希:大家一说到中国,最先想到的可能都是所谓的汉唐雄风,《长安十二时辰》描写的盛唐算是中国的一个盛世吧。请问在您心中盛唐是一个什么样子的时代呢?

马伯庸:我心目中的盛唐和我们现在的生活与环境都很像,长安应该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在这个国际化的大都市里,有着各种各样的宗教,各种各样的思潮和各种各样的人。他们抱着不同的理想,在一个完全多元化的城市里面,有着自己的理想和生活。这里有从西域过来贩卖商品的粟特商人,有来自非洲的昆仑奴、新罗的侍女、日本的遣唐使,包括来自大秦罗马那边的商人和学者,甚至在佛教释教外,还有景教、拜火教等等宗教。人们有着非常复杂、非常多元化的生活方式,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形象。我最早受到这样的启发,也是源于一位汉学家的著作《撒马尔罕的金桃》。他以一个国外人的视角探索了他他观察到的唐代所有的外来事物都是源于哪里,又是为什么能够在唐代能够生根发芽的,那本书描绘出的图景非常符合我对一个国际化都市的想象。所以我觉得写这本书的时候要表达出这种文化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才能把唐代的文化真正呈现出来。

马伯庸:我对艺术真实的追求比对历史真实的追求要更高

唐代画家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摹本,可以看到唐朝妇女骑马出行的盛况。

宋晨希:《三国机密》也是大家很感兴趣的作品。早在那本书出版的时候我就很好奇,有《三国演义》那么伟大的小说在前,您再去创作三国题材的小说,会不会有很大的压力?或者说,您觉得您的创作与《三国演义》相比,有什么其他的特点?

马伯庸:在写那本书之前,我看了罗威廉的《红雨》,他讲的是湖北一个叫作麻城的小县城七百年暴力史。这本书我觉得最好看的一点在于他从历史中选了一个很小的切片,他并不准备讲宏大的一整段历史,而是从中取出一小块,只观察一个县城700年来的暴力史是怎么样的,它下层底层的人民的观念和生活是怎么样的,当时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全景式的历史呈现,如果选取三国中的一个小角度,写一些小人物,可能也会有别样的意义,所以我写了这本书。

马伯庸:我对艺术真实的追求比对历史真实的追求要更高

红雨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译者: 李里峰 等

出版年: 2014-1

宋晨希:您大部分书是从小角度或者小人物切入的,那么您在虚构一部小说时,社会背景中必然会有合理的想象的部分。请问您有多大的信心写出真实可信的历史背景呢?

马伯庸:我觉得作为一个小说家的责任,不是向历史的真实逼近,而是想方设法让真实的历史可以服务于小说本身,所以我对艺术真实的追求比对历史真实的追求要更高一点。大仲马也说过,历史是我挂小说的一个衣钩,对我来说也是这样,所以我还是会以艺术为首要。

宋晨希:现在您的很多小说都拍成了电视剧,之前您还去探过班,您去拍摄现场去探班时会干预剧组的拍摄么?或者说,影视剧对您小说多大程度的改编您是可以接受的?您是否更认同影视剧化的呈现?

马伯庸:影视剧化的工作我并没有参与,我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事和不擅长的事。对我来说最擅长的是写字,至于拍摄,交给更专业的团队去做就可以了。所以我和大家一样,都是满怀着期待和忐忑的心情等着这部剧上映,我也不知道最后呈现出来的会是什么样的效果。

马伯庸:我对艺术真实的追求比对历史真实的追求要更高

马伯庸新书海报

宋晨希:我的抛砖引玉也差不多了,那么我再问最后一个问题吧。您能和我们透露一下最近您在创作什么样的小说吗?大概什么时候可以完工?

马伯庸:最近我要出一本书不是小说,而是一本历史类的书籍。我在明代地方志里翻出来了七个案子,这七个案子都是县城级的小案子,但它们保存得都非常完整,非常罕见。一个县城级别的案子,能够从头到尾都整理保存得非常完整,这很少见。我把这些案子做了一个梳理,并用现代人能够接受的方式重新叙述了一遍。从这些案子里面,其实我们就能看到当时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是怎么样的,政府的司法体系是怎么运作的,同时政府和人民以及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互动就可以由此自然显现出来了,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事。

宋晨希:今天在座的有泰国出版社的编辑,《长安十二时辰》的泰语版正在翻译之中,很快就会在泰国面世。我们非常好奇为什么泰国的出版社会选择马伯庸先生的《长安十二时辰》进行翻译,泰国人对它会有一种怎样的期待,或者说里面哪些情节引起了泰国出版方的兴趣,下面有请泰国出版社的编辑谈一下。

泰国出版方:大家好,我现在也正在翻译《长安十二时辰》的第一本。为什么我们会选马伯庸先生的这部小说呢?泰国人很喜欢看中国历史小说,我们也引进过汉朝背景的《大漠谣》这部小说。我们觉得唐代有更多的故事,泰国人想要了解和研究。《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国际化都市、粟特突厥,那那个时代的日常生活都让我们很感兴趣。书里两位主角一文一武,都是人才。很多我们国家的读者也是刚刚才知道我们买版权了,也很期待什么时候能够出版。我们现在翻译到了第八章,预计10月份就可以出版第一本了。

马伯庸:我对艺术真实的追求比对历史真实的追求要更高

长安十二时辰

宋晨希:之所以要提及泰国的出版情况,其实是因为今天这个活动的主题也是围绕着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如何能让中国精彩的故事传扬出去展开的。中图公司国际出版业务部做的正是相关的工作,下面有请国际出版业务部的雷建华主任。

雷建华:马伯庸先生的作品故事性很强,版权输出之后也可以卖得很好。他可能并不像余华那样作品版权已经输出了30多个国家,但他的主要读者是现在中国的年轻人,他的书与现在的市场大方向是一致的。在座有很多翻译家,强烈推荐你们回去把他推荐到自己国家的出版社里。

观众:《长安十二时辰》有点像唐代的传奇,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马伯庸:我觉得唐传奇是中国文学领域里面的一个“奇葩”,褒义的。宋代的传奇故事,包括明清的《聊斋》《阅微草堂笔记》《子不语》都有一个特点:每一个传奇的结尾,都要讲一个人生道理出来。但唐传奇完全没有这些负担,唐传奇的作者只要从审美角度讲一个美好的故事,而不涉及到任何道德上的评判和政治上的讽刺。

马伯庸:我对艺术真实的追求比对历史真实的追求要更高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我并不是要把唐传奇故事本身的风味表达出来,而是想要探索什么样的环境下,才能产出唐传奇这样的东西来。它们的作者都是生活在怎么环境下的一个怎么样的人?或许那个环境必须要非常开放,海纳百川,能够容纳各式各样文化现象的交流,作者也要有非常大的创作自由能够让他表达出自己的审美,同时要有人能够欣赏他的审美,我希望自己能把这个环境表达出来。

荷兰汉学家施露(Annelous Stiggelbout) :外国的非虚构作品给您带来的影响是什么呢?

马伯庸:我最近恰巧正在读一个荷兰作家的小说《欢迎来到黑泉镇》,这是一本讲述猎杀女巫故事的恐怖小说。汉学家们他们带给我最大的影响是方法论意义上的,他们教我怎么去看待一段历史,是简单复述一段历史的史实,还是更应该把它们放在一个框架之下,然后找到能够理解它们所代表的那个时代的史实,所表现出的一个印记。《红雨》中提到,很多历史事件是海洋表面的海浪,真正在下面推动这些海浪的力量,是隐藏而看不到的,我们需要把它放到一个很大的历史框架下去研究才能体会得到。《叫魂》这本书我也非常喜欢,它讲了一段谣言在中国社会上是怎样传播的,深层想说的实际上却是权力在中国社会的运作机理,它对我的启发也是非常大的。

马伯庸:我对艺术真实的追求比对历史真实的追求要更高

欢迎来到黑泉镇

作者: [荷] 托马斯·奥尔德·赫维尔特

出版社: 未读·文艺家·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 未读

原作名: HEX

译者: [加] 仇春卉

出版年: 2018-4

韩国汉学家 文炫善(현선문):在我看来,当下中国的玄幻小说是依托于中国神话的现代版演绎,我很想知道您对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有什么想法?您认为现在与过去的对话是可能的么?

马伯庸:很多人会认为我们现在的孩子都不喜欢历史,我们和传统有一个割裂,我不这么想。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去了解中国的文化和历史,以前人们是通过课本或老师的教导,现在则可以通过网络小说、动画片、电影、动漫等等等等。有一位韩国漫画家创作的漫画《苍天航路》,他对中国的了解非常深入,并写出了很有魅力的三国故事,大家也愿意通过这种方式去了解中国的历史。现在来看,我们了解历史的途径越来越多,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擅长把历史最有魅力的用不同于传统的方式一面表现出来,讲给读者看。我觉得我也是做了这一方面的工作,我用自己的方式把中国历史中发散着amazing的点用一个故事讲出来,如果之后会有读者产生了自己的兴趣去研究中国的传统,那么我觉得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马伯庸:我对艺术真实的追求比对历史真实的追求要更高

《苍天航路》全书共36卷,描绘了三国时期饱受争议被称为乱世之奸雄的曹操一生。

日本汉学家阿部亘(Ceylan Fatma Ecem):现在中国有很多历史小说,历史漫画,历史电影等都把故事背景放到了唐代,与您的《长安十二时辰》相同。你们算不算共有一个世界观呢?

马伯庸:我的作品基本上以现实历史作为背景,所以不能随心所欲,我会受到很多限制,但是在文学上就会有很多发挥的余地。我未来的作品可能会有轻微的幻想色彩,但现实历史作仍然会是我创作的根基。

芬兰汉学家劳诺(Rauno Antero Sainio):听说您读书特别喜欢读一些偏僻冷门的书,和经典大书相比,这些书能带给您什么样的另类创作灵感呢?

马伯庸:我读偏僻冷门书不是因为偏僻冷门本身,而是因为在这些被我们遗忘的文献里有许多我们不知道的,但很有意思的东西。前年我找到了一本佛经,这本隋代的佛经里面明确提到了十二星座,我们都知道西方的十二星座在明代已经传入中了,可是以前呢?我由此按图索骥,才发现中国文化与十二星座实际上有着很深的渊源,很多方面都包括十二星座的元素,比如很多墓葬中有十二星座的壁画,道教的道场上也有十二星座的壁画,西方的十二星座和中国的传统文化之间有着非常完美的结合,这种结合是我们以前常常会忽略掉的。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创作,把这些冷门的结合点拿出来,告诉大家和大家分享,大家就不再会觉得中国文化是一个闭塞的文化,它和国外一直有很多交流,它把西方的文化接纳进来后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过包装。

马伯庸:我对艺术真实的追求比对历史真实的追求要更高

敦煌第61号窟中,古人依据《佛说无比大威德金轮佛顶炽盛光消灾吉祥陀罗尼经》绘制了一幅炽盛光佛的壁画,其中就有十二星座的图案。

印度汉学家黎明(Prabhat Kumar):这您的《风雨洛神赋》和贾平凹的《一块土地》同时获得了人民文学奖,那您觉得您的作品和当代的其他作家有什么不同的吗?作品题材的灵感是怎么来的?您认为您和现当代的小说家,或者说纯文学有什么不同?

马伯庸:其实我一直喜欢对比中外文化的异同,我之前特意做过一个印度电影的字幕。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中国的勇士转世到印度,但这个时候中国出现危机了,他又作为一个印度人到中国来,成了一个打败坏人的勇士。电影中有有很多关于中印两国文化交汇的内容,譬如中国文化到印度后的表现,以及中国人又是怎么理解东传的印度文化的,我关注的也是类似的东西,这也是我的所追求的作品中心思想所在。《风雨洛神赋》其实是以一种推理小说的方式讲历史,三国系列作品则是中国历史和间谍元素的结合,《长安十二时辰》则是和反恐元素结合。我希望找到中外表达之间不同的地方,然后把这些地方表达出来,并能够看到两种文化碰撞出来的火花。我的灵感源泉就是看全世界各种各样的作品,然后在脑中把他们和中国历史结合起来,进行再创造。但和纯文学作家相比,我觉得我还没有达到他们作品的那个高度,我主要创作的是商业性写作的畅销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