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观照的重要,为什么还会忘失——修学心中心密法体会

大多数人从初学佛起就知道观照的重要,初初观照最难的一点,是会忘失。为什么会忘失呢?

知道观照的重要,为什么还会忘失——修学心中心密法体会

忘即是照顾不到本来,沦落在相中,以假为真。谁把假当真呢?当然是“我”。这个“我”,如果认为是真的,认为有个实有的“我”的话。那么,必然把由六根而生起的六尘及相续而来的六识当真。

所以,以有我的状态,来观照的话,看一切皆是实有,又怎么恢复本来。这就是观不起来的原因。

有人说,我看着念头,你能看得住吗?看得到念头的起处,才算能看住念头。念头来了,看见他起,接着,看着他灭。你有这样的体验吗,大概不太可能。为什么呢?念起即觉是二果罗汉的境界。凡夫怎么可能做得到呢?多数是跑了多少里路了才知道,有的可能短点,有的长点,但是没有见性的人,不可能能见到念头的起处。这是肯定的。

有人说,我就是要训练观照功夫,那也无可厚非。只是,把修行的不同阶段的重点摆错了位置。

明心见性后,亲证到本来。了知真的是什么,那么,在现实中,便能知道现实并非真实,他有个真的做比较。因为有身心脱落的经历,知道——奥,身心俱是假的,没有的,不存在的,何况,由六根所生起的六尘及相续而生的六识呢。身心是幻,色声香味触法能不是幻吗?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能不是幻吗?

此时,即是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了。

所以说,只有明心见性后,才算真观照,才能观照得起来。他知道本位是什么,流浪后,一觉,能回到本位上来。没有明心见性的人,他从来都没有体验过本位,怎么能回到本位呢,他连本位是什么都不知道啊,怎么可能回到呢?

观照即是为了时刻让自己在本位,忘失后,回到本位。他都不知道本位在哪里,怎么回来?所以说,没有明心见性的观照,是毫无力量的,实质上不能称其为观照。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这儿不是说,没有明心见性的人不能观照,可以观照,但是的确起不到观照的作用,因为你回不到本位。只是能稍微的淡化点习气。只是淡化,除是除不了的。因为,要想真除习气,必须把我相破了,执着有我的根子拔了。这时候,习气便成了无根之树,枝叶再繁茂,必有枯萎的那一天。

为什么说见性后,最慢的七返天上人间就能了手,出离生死轮回,证四果阿罗汉呢,就是这个道理。因为生死的根子已经拔断。还怕贪嗔痴慢疑这些无根之枝叶吗?除尽他们,只是时间而已。

观照是为了除习,而除习之前必须先见性。

所以,对于没有明心见性的人,应该先学习佛知见,先解悟,再在事上证悟,最后,精勤观照以除习。

对于初学佛者,可以学观照,但不能作为重点。学习佛经、祖师大德开示,为自己奠定一个正知见的基础,才是重点。

元音老人说过,悟后起修才是真修,悟前无论怎样修,都逃不出盲修瞎练的范畴,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为什么说悟前皆是盲修瞎练 ,有的人觉得自己也很精进的,或念经,或持咒,或放生做些功德。有人也认真观照。他会觉得挺好,不相信自己会是盲修瞎练。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一个比较。

怎么比较呢?见性的人,体悟到无我的实相,他知道一切皆幻,所谓幻,是相对于真来说的。他证到个真的,才知道,奥,眼前的这一切,俱是幻。从来没有体会到真,他能确认眼前这些所谓实实在在的,是幻吗?怎么可能呢?

理解的再透 ,没有亲证,还是有疑,还是枉然。只有体悟到真了,幻才真成为幻。没有真的对比,说究竟点,就没有幻,他一定会把幻当真。所谓,认假作真是也。

认假为真的原因是他没见过真的。没见过真的还有幻吗?把幻当真便是必然的。说有幻也是骗骗自己,骗骗别人而已。

《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虚妄。

只有证到个真的,你才能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没有证到,不过是空口白话,说说罢了。

证到实相的人,他认得了真,所以知道六根、六尘、六识这十八界全是假。他不可能再有疑 。所以,能了知眼前的一切皆幻 。此时再说观照以及诸如悟后真修的话,可能都已成为多余。

对于没有明心见性的人来说,因为没有比较,他又怎么能知道自己的修行不是真修呢。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学佛,见性是第一要事。

奉劝学人先选定一法门,多多听经闻法,潜移默化 ,久久熏习。再加上打坐修定,定慧双修,定有一天水到渠成。

——与大家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