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名寺:泰安的普照寺和玉泉寺

泰山普照寺 該寺位於岱麓凌漢峰下,秀峰環抱,亭殿樓閣掩映於翠柏之中,氣象崢嶸。普照寺取“佛光普照”之意。創建年代已無考,相傳始建於六朝,唐宋時期即為名剎,後歷代皆有修建,是泰山之陽保存最完好的佛教寺院。

普照寺結構緊湊,建築重重疊疊,高低相間,錯落有致,給人以佛海無邊、超俗神奇的感覺。其整體建築坐北朝南,南北長82米,東西寬75米。因山勢遞高,以雙層山門、大雄寶殿、篩月亭、摩松樓為中軸線,兩側配以殿廡、禪房、花園、鐘鼓二樓等,形成三進式院落,建築總面積6160平方米。

一進山門前高臺壘砌,石獅對峙。鐘鼓樓分列兩側,磚石結構,方形,通高7.7米。鐘樓內置石柱鍾架及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鑄蓮瓣口形鐵鐘。院中有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的《重開山記碑》,介紹高麗僧滿空航海到中國後重建泰山竹林寺、普照寺的概況。又有清光緒六年(1880年)《重修普照寺碑記》,記清初名僧元玉等住持的事蹟。

二進山門內,正中為正殿,書額“大雄寶殿”。該殿為五脊硬山頂式結構,上覆灰色筒瓦,大脊兩端鴟吻對望,大脊正中有佛像寶瓶裝飾。殿內正中供奉釋迦牟尼鍍金銅像,銅像端莊慈祥;下金檁上有“大清光緒六年第三十八世本寺主監院毓梅重修”題字。東西配殿陳列著明清時期的銅佛像及宋瓷等文物。

後院有著名的“六朝松”,枝繁葉茂,疏密相間,狀如華蓋,碣刻“六朝遺植 ”。松下有我國著名文學家郭沫若於1961年遊覽普照寺時所書《詠普照寺六朝松詩》碑。其西側有一座小亭,清人傅家寶題匾額為“篩月亭”,取古詩“長松篩月”的寓意,每當皓月當空,松下銀輝萬點,如同篩月,因此命名為“篩月亭”。亭中有方形石桌,敲擊時會發出類似鐘聲的鳴音,並且四角及中央的音色也不一樣,因此稱其為五音石。篩月亭北為“摩松樓”,高兩層,登樓可俯瞰全寺及六朝松。

中軸線以西也分前、中、後三院。前院為花園,中院為1985年新立。馮玉祥先生隱居泰山時,以泰山習俗和民生疾苦為題材,寫了很多白話詩,自稱“丘八詩”,由趙望雲配以漫畫,刻製成碑碣,立在院中,後來全部毀掉了,現在已經重刻。後院為菊林院,院內有清代所植的一棵松樹,冠大如棚。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楚人何煥章遊泰山的時候到這裡,歎為觀止,遂書“一品大夫”並刻石於樹下。後院正房與摩松樓相接,額題“菊林舊隱”。

菊林舊隱和摩松樓內,現在均為“馮玉祥先生在泰山”的事蹟陳列室,匾額由鄧穎超於1984年題寫。馮玉祥將軍在泰山隱居期間,住在普照寺西院。在這裡,他延請名師,用功讀書。馮將軍在普照寺後的山坡上立有一座警語碑,碑文由他親筆撰寫:“若不信辯證唯物論,則我民族不能復興。”

谷山玉泉寺 玉泉寺位於泰山北面的谷山北麓。這裡群山環抱,密林掩映,懸崖飛澗,是一個人跡罕至的地方。

玉泉寺由北魏高僧意師所創建,金代僧善寧重建,元代僧普謹增建七佛閣,以後屢興屢廢。自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至光緒十年(1884年)又進行了4次重修。明清盛時有僧侶上百人,現在僅存遺址。舊時山民曾在峪內拾到羅漢像,因此稱之為佛峪、佛谷。又因其南面有谷山,東面有玉泉,又稱為谷山寺、谷山玉泉寺,俗稱佛爺寺。

寺院內原有巍峨的大雄寶殿,坐落在層層高臺之上,與群峰相輝映。裡面祭祀著釋迦牟尼像,兩側立有十八羅漢,高大威嚴,形態逼真,周圍佈滿了壁畫。正殿奉供著唐朝初年的政治家魏徵等。“文化大革命”中被毀,今為玉泉寺景區立新林場駐地。現存碑碣10通,周圍有20多棵千年古慄樹。臺前有3棵古銀杏樹,據傳為唐代所植,至今還蓊鬱蒼翠。樹下有元代杜仁杰撰、嚴忠範書寫的《重修谷山寺記碑》及明代的《田園記碑》;樹後牆內鑲嵌著金代的《谷山寺敕牒碑》,1984年被移至岱廟東碑廊。

正殿東側的山岡上,原來建有藥師七佛閣,被毀於清代。今存元代閻復撰、李謙書的《藥師七佛閣記碑》一通。玉泉寺的東面有蘋果園,園內有古泉,大旱不幹涸,並且水質純淨、清洌甘甜,俗稱八寶琉璃泉。泉的旁邊嵌有碑碣,是金代大學士党懷英寫的“玉泉”兩個隸書字,該寺也因此而得名。1983年夏天,碑碣被暴雨沖毀,1988年重新立起來。寺西山腰有党懷英撰書並篆額《谷山寺記》碑。玉泉寺兩側的山岡上都有天然石的大腳印,傳說是佛爺留下的,俗稱東、西佛腳山。(高愛穎 劉守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