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郑 多保重

老郑 多保重

老郑,你的善良感天动地……

我和老郑相识于上世纪的八二年,相处仅有三载,尔后各奔东西,一别三十余年,虽同城相住却音信失联,至今仍难得欢聚畅谈,但缘随心至,无意中却在本地电视新闻报道中偶见老郑,从此老郑的音容笑貌便不断浮现于脑海,时断时续,挥之不去,思念之情,与日俱增。

我和老郑同为部队转业军干,回到地方后,他被分配到县汽车大修厂任厂长,我则去市公安局报到上了班。那时我爱人正在汽车大修厂工作,因此我和老郑便相继搬进了该厂的家属院居住,并有缘成为隔门近邻。

第一次见老郑,是八二年初春的一个早上,我迎着春寒料峭在田间小道上跑步,晨曦下发现一个瘦瘦的矮个男人,正在麦田中动情地高声朗读毛主席诗词,那抑扬顿挫的声音,那手舞足蹈的身姿,吸引着我跑上前去一探究竟,并主动与老郑打招呼。原来我们两人互有耳闻,相见恨晚,随即一见如故,坦诚畅谈。从毛主席诗词聊到人生价值,再阔论到理想信仰,言语投机,相谈甚欢。交流中得知,老郑在部队时曾获得过团、师、军三级学习毛主席著作先进分子的光荣称号,并被破格提拔为连队指导员,还荣幸地成为了代表基层的师党委委员,这段辉煌的经历,让我钦佩不己,连声称奇,老郑却不以为然,庄重提出:今后不论谁职务高低,贫穷富有都不再互称职务,只以老郑、老姜相称。以至到今天我都记不清老郑的真实姓名叫什么了。此后我因侦察破案,常常出发在外,有时月余不归,即便回家不是深更半夜来,就是五更不亮走,和老郑的联系自然越来越少,但彼此的好感和友情却日益增深。

那时的工厂家属院,是老郑上任厂长后跑手续,筹资金,压地价,减成本,甚至为省时节费而动员职工义务劳动才建成的。当时因厂里缺少资金,只盖了三排平房,平房之后留有一大块为职工盖楼备用的空地。就在这块空地上,老郑自掏腰包、全家动手建起了三间猪舍,还开垦出一片菜园,不过几天,老郑买来了三只猪崽,园子里也陆续种上了各种时令蔬菜。早上若偶尔碰见老郑,他不是忙着喂猪清扫猪圈,就是急着浇菜打理菜园,再也没有了吟诗抒情的雅致,也缺少了侃侃而谈的兴趣。面对着老郑的所作所为,厂里的职工,先是惋惜,后是不平,接着便纷纷发声,背后议论老郑。有人说老郑不务正业,走资本主义道路;有人说老郑私心太重,贪占国家的便宜;还有人说老郑是旧习难改,俗得离不开猪和地。听着大家的忿忿之言,我忍不住找到老郑刨根问底,老郑总是淡淡地说:地闲着是个浪费,他是个农民,看着地荒废了,心里难受,用工厂食堂里的剩菜剩饭喂猪,再用猪粪种菜,变废为宝,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我没有理由再劝老郑,也只好由他去了。

过了一段时间,老郑的菜地里开始有了收获,此后隔三差五的早上,家属院的住户只要一打开自家院门,总会发现门旁有一装蔬菜的塑料袋,有时装的是辣椒,有时装的是番茄,有时装的是豆角,反正只要老郑的菜地里有什么,大家就能吃到什么,原来那是老郑在大家还没起床前挨家挨户送的。时间一晃就到了年关,老郑请来了屠夫,把他喂了一年的三头肥猪全都杀了,给全厂职工每人免费分了猪肉,自已只留下猪头和猪下货,并用其煮制了一大锅猪头肉冻,还分别给家属院的每户职工赠送了一份。那时的鸡、鱼、肉、蛋都是稀缺食品,且凭票供应,即便有钱也难以买到,所以那个年是厂子职工过的最丰盛、最开心、最热闹的一个年。大家都说老郑厚道善良,为人坦荡,是个纯粹的好人。

老郑 多保重

老郑的菜地里开始有了收获……

那些年屡遭天灾人祸,农村的弱势群体常过着衣不遮体,食不饱腹的苦日子,时有老孺病残之人登门乞讨。我每每遇之,总是大方地送吃递喝,甚至还找些旧衣物送与他们,且常引以为豪,暗自得意。可当他们乞讨到老郑家时,却总是被老郑请到饭桌前坐下,亲手为他们端水递饭,夹菜盛汤,让他们吃饱喝足才盛情送出,有时还慷慨解囊的为他们排忧解难。我目睹老郑的善行,常常为自己的浅薄而愧疚,更为老郑的人品而感动。过了一段时间,老郑突然找到我,急切地问:"老姜,这些日子,那几个常来咱们家属院乞讨的老人咋不来了呢?你知道他们是怎么回事吗?"我通过当地派出所找到了几位乞讨老人。他们告诉我:你们家属院的老郑,家里有长年卧床的母亲,又有病休在家的妻子,还有个四岁的孩子,我们真不忍心再给他添麻烦呀,他太善良了。是啊,老郑,你的善良感天动地,你的真诚让所有人都为之动容,心怀敬意!

我于八四年底同老郑分开,搬到了我工作单位的家属院,接着妻子也调离了该厂,从此便与老郑失去了联系,后来听说老郑停职留薪下海经商了,又听说老郑经商太实在,熟识他的商家都不愿意坑他,连客户都不忍心占他的便宜,所以他的生意常常是不赔不赚,难以为继,只得罢了经商的念头,另谋出路。

前不久,我在观看当地电视台节目时,突然发现了老郑的身影。不错,是老郑,他拘谨地挺起瘦弱的身躯,满脸的倦容和胡须,正在接受记者采访。记者说,沂蒙山区是老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曾发生过许多残酷的战役。比如孟良崮战役时,正赶上三伏高温,天又突降暴雨,为了跳出敌人的包围圈,战友们只得草草掩埋了烈土遗体,仅留下烈土名字或者部分遗物就匆匆撤走。因此这里长眠着不少的革命烈土,有的至今尚找不到家乡和亲人,这已经成为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心痛。

老郑放弃经商后,就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个崇高的事业之中,他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和财物,无偿地为烈土寻家找亲。有时没有钱买车票,老郑就背着烈土的遗骨,步行送英雄回家;有时没有吃喝,老郑就向沿途住民求援,并屡屡得到好心人的热情接待和鼓励,这让老郑在感动之余,更加坚定了为烈土寻根的信心和意志;有时老郑身患疾病,无钱医治,就钻深山老林采药疗病,不待身体康复,便抱病奔走寻访。老郑的家人亲朋不理解他,埋怨他,劝他收手,甚至要与他断交,老郑却始终不为所动,无怨无悔地坚持着。

老郑在电视镜头中沉重地说:先烈们为了新中国,为了我们今天的好日子,搭上了幸福,牺牲了生命,却长眠异乡深山,至今也回不了故土,甚至连亲人也不知道他们的生死存活。我们今天有这样好的条件,却不能帮烈土找到故乡老家,让亲人们知道他们的确切音信,把他们的英通事迹公诸于世,我们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和意义?我今天之所以愿意接受采访,就是为了动员更多的人,参与到这项功德无量的义举中。画面里,老郑羸弱的身体上,裹着破旧的军大衣;腊黄的瘦脸上,透露出深邃的目光;光秃的头顶上,只剩下几根杂乱的白发;沙哑的声音中,夹杂着不停地咳嗽;质朴的话语里,伴随着断续地哽咽。算起来他也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也需要他人的关心和照顾了。我泪眼婆娑的看着画面里的老郑,心里酸酸的,抽搐一阵紧似一阵,眼泪止不住地挂满了腮边。

老郑 多保重

孟良崮战役旧址与纪念馆

后来再打听老郑的下落,有人说老郑隐居深山,归入田园了;有人说老郑仍然在忙着帮烈土寻家找亲人;还有人说老郑穷困潦倒,时常出现在义工的队伍里。老郑,我想对你说,不管在哪里,老百姓都忘不了你,都在牵挂着你,你一定要保重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