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日見聞:守望「天路」

青海新聞網訊 全長3256公里的國道214西瀾線,青海境內的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這條令人望而生畏的“天路”與漢藏文化交流通道唐蕃古道走向大體一致,而玉樹公路路政執法支隊黃河沿路政大隊副隊長黨正榮正是這條“天路”的一位守望者。

10月1日早晨7點半的天還是黑黢黢的,窗外又飄起了雪花,黨正榮早早起來,洗臉吃飯後,就讓司機發動汽車準備上路,今天他又要帶著兩名同事從瑪多縣城出發上路巡查,途中還要翻越海拔4829米的巴顏喀拉山口。“全程216公里的國道一週要巡查兩次,雙向360公里的高速隔天要巡查一次,不管走哪條路都必須要翻越巴顏喀拉山。”這座黨正榮翻越過無數次的大山,是我國長江水系與黃河水系分水嶺,他幾乎每天都要跨越這條重要的地理分界線。

國慶前夕國道沿線下了雪,此時黨正榮最擔心的是路上司機的安全,尤其是國慶假期期間少不了的自駕遊旅客。就在9月29日清晨,一輛從西寧往玉樹方向行駛的半掛貨車發生側翻,駕駛員被困車內情況緊急,黨正榮帶領著隊員與交警、消防部門經過近4個小時的共同營救,終於搶救出被困駕駛員。“國道沿線都是無人區,一旦發生事故不能及時營救,結果都是致命的。”當記者問起黨正榮,他在路政的這些年究竟救援過多少事故車輛,黨正榮說他從來沒有詳細統計過。

巡邏到了下午,黨正榮和同事們在K562+850M下行線發現了一處逃費道口,他立刻聯繫了一輛裝載車挖溝填土,及時堵住了道口。在每天的巡查途中,私開道口、非法設立加水點、凍土路面發生塌陷這些問題時常發生,一旦發現就要立刻停車進行處置,黨正榮笑著說他和同事們就像給這條路治病的醫生。

在路政系統工作的十幾年裡,黨正榮走遍了瑪多、曲麻萊、結古、花石峽這些青南艱苦地區,1999年他退伍後的第一份工作就在瑪多,黨正榮說,那年自己還只是一個23歲的小夥子。“那時的214國道還是砂石路,我早上8點從西寧坐車出發,走了15個小時才到達瑪多,抵達時整個人都已經成了‘土人’。”看著十幾年裡214國道的一次次拓寬,路面也從砂石路變成柏油路,一轉眼,黨正榮今年42歲了,“我親眼見證了改革開放40年以來道路上發生的這些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去年共玉高速貫通後,從西寧到瑪多隻要6個多小時。”

結束一天的巡查,已是夜裡9點半,黑夜中的瑪多縣就像一座碼頭,等待著黨正榮和同事們的一葉扁舟歸來。在辦公室裡,黨正榮翻出了一本他珍藏已久的《青海公路》雜誌,上面有一篇他1999年發表的文章,在文章的結尾寫著:“在養路人眼裡,路就像自己的親閨女一樣,細心地呵護、精心地哺育,養路工人的確沒有驚天的壯舉,也沒有動地的偉績,更沒有豪言壯語,但他們卻是偉大的,他們用鐵鍬、鎬頭將自己的名字連同那默默無聞的貢獻鐫刻在高原廣袤的大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