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博士胡馗放棄海外名校 爲家鄉回貴州做醫生

剛參加完復旦大學畢業典禮的胡馗,馬上要乘高鐵回到自己的家鄉貴州工作。他出生在貴州畢節偏遠農村,一路攻讀到博士。此次畢業,他面對留在上海和美國名校的機會,他毅然決然的選擇回到家鄉,做一名普通的醫生。胡馗說,家鄉更需要他,哪怕只有一點促進作用也有意義。

復旦博士胡馗放棄海外名校 為家鄉回貴州做醫生

自豪 2015年救人一命

胡馗,復旦大學中山醫院心外科專業2015級博士研究生,歐洲心臟病協會會員,中國心血管醫生創新俱樂部青年會員。以第一作者(含共同)或通訊作者發表學術論文10餘篇,其中SCI論文6篇,申請專利6項。我出生在貴州偏遠地區的農村,我的童年在快樂的放牛割草中度過。對於那時的我來說,大學已經遙不可及,更不敢奢想復旦這樣的名校。那時的我,絕不曾料想有一天竟能穿上這身承載著智慧榮耀與學術擔當的紅袍,內心無比激動。

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在醫院裡治病救人是我的本職工作。然而,當我在業餘生活中,還能用我的所知所能,及時拯救鮮活的生命,是一種很奇妙的體驗。記得在2015年上海馬拉松的賽場上,一名選手突發呼吸心跳驟停,倒地不醒。聽到旁人的呼救後,我如同突然受到一股強大磁力的牽引,立刻轉身,逆著人群前進的方向,迎著異樣的目光,飛奔到現場,或許是出於搶救生命為第一原則的使命感,讓我本能地拋下一切雜念,雙膝跪地,對他進行胸外心臟按壓,持續高強度的操作讓我最後累倒在地。幸運的是我們成功將他從死神手裡搶了回來。這次經歷,讓我體驗到從未有過的成就感和職業自豪感。

堅持 研究冷門課題造福百姓

胡馗所學習的心臟外科,曾被認為是醫學領域內皇冠上的明珠,但是由於其門檻高、風險大、工作強度高、培養週期長,很多人望而卻步,導致這門極具價值和需求的學科,竟然成了冷門專業。

胡馗的博士課題,研究的是一種罕見的遺傳性疾病。這種疾病病情兇險,未經手術的患者平均壽命僅26歲。由於研究的需要,我曾整整一年的時間內沒有間斷過1天實驗。私人事務還可以安排過來,但臨床工作難以協調。作為心臟移植小組成員,我要24小時待命,隨時準備出發獲取捐獻的心臟;我每個月還有5-6個24小時值班。所以,遇到移植任務,無論回到醫院多晚,我都只能拖著疲憊的身軀,完成必須的實驗。經過不斷的總結經驗、優化方案、屢敗屢戰之後,研究終於不斷向前推進。最終,我成功建立了這一疾病的新型研究模型,並初步闡述了其發病機制;為後續研究和治療藥物的篩選奠定了基礎。由於我對這一疾病開創性的研究工作,國際同行給予了高度關注和極大認可。

2014年,胡馗碩士畢業後回到貴州,在那裡的工作,讓我切實地體會到貴州的醫學水平,與東部發達地區的差距;這種差距,是軟實力的落後,是人才的緊缺。因此,我決定考博,繼續深造,並決心博士畢業後繼續回貴州工作。然而,面對留在上海的機會,面對美國名校主動提供的博後offer,想到回去後現在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研究工作很難繼續開展,我有些猶豫了。

“靜下來,我拷問自己的內心:留在上海,或者去到國外,我的臨床工作和科學研究可能會獲得更好的發展;回到貴州,我可能一輩子默默無聞,一輩子做不出驚人的成績。但是如果通過我的努力,能夠帶動當地醫務人員的進步,推動醫療水平的發展,那也將造福一方百姓,也是功在千秋的事業。我覺得這絲毫不遜色於我留在上海或者到國外去追求個人所謂的功成名就。而醫者的人生價值,在需要的地方最能體現。最終,我堅持了初心:回到貴州。我想,這不僅是我對內心真實的追求。”綜合央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