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名寺:棗莊甘泉寺與雪山寺

甘泉寺 位於棗莊市卓山北側,古稱伽藍神廟,又稱龍窩寺,為魯南名寺之一。

該寺始建年代已無法考證,大體上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該寺始建於唐代,另一種說法則認為該寺始建於宋代,但寺內現存的千年古銀杏樹,足以佐證該寺歷史之悠久。

銀杏樹下有一石碑,為明朝萬曆十五年(1587年)所立,題為《重修龍窩寺碑記》載:“龍窩寺距邑址三十餘里,在平山之東麓,雲谷山之前,境幽地勝,中有泉水甘洌異常,舊名甘泉寺。始創無所考,元延祐年間,梁家莊洪寬等重修之……”碑高約4米,為一巨石刻制而成,碑文為明朝光祿寺卿賈夢龍所撰寫,他的弟弟賈夢鯉所書,證明萬曆年間甘泉寺曾進行過較大規模的重修。碑背面記載著甘泉寺過去的輝煌:擁有良田千頃,寺內僧人數量過百,重修時捐資捐助者有數千人之多。

甘泉寺歷史悠久,飽經滄桑,多次受戰亂雷火的破壞。到1949年前後,甘泉寺的建築大多已經倒塌,僅留下一些殘垣斷壁。1992年,棗莊市市中區渴口鎮出資對甘泉寺進行大規模重修。重建後的寺院佔地10.7畝。大雄寶殿依然是寺廟的主體建築,殿內重塑了3尊金身佛像,兩側配以十八羅漢,佛像生動逼真,栩栩如生。大雄寶殿前臺階下方是放生池,銀杏樹下的甘泉潺潺注入,甘泉寺也因此而得名。

在重建甘泉寺的過程中,發掘整理了元、明、清等朝代有關重修甘泉寺的石碑12塊,並在重建後的大雄寶殿右側建起了碑林。其中有一塊雕龍石碑,為清嘉慶六年(1801年)所立,該碑記載了棗莊之所以被稱為煤城的歷史,碑文說:“吾邑人有煤窯開自前朝萬曆年間,迄今(即嘉慶年間)掘取殆遍”,同時還詳細介紹了“邑之人王琛與山人太谷智太洋合夥採煤而得之”,及其在甘泉寺內修建窯神廟的經過,此碑進一步豐富了甘泉寺的文化內涵。

雪山寺 雪山,古名薛山,位於棗莊市山亭新城的西南部。這裡群峰疊翠,煙霧迷濛,景色秀美。自唐時就有人在山上建立寺觀,玄天古洞、梵王宮、觀音臺、靈芝寺、靈官廟……殿宇鱗次櫛比,錯落分佈,從山下一直至山頂,當地人統稱為雪山寺。

雪山寺規模宏大,佔地100多畝。其正門朝南,左邊有一個側門,是用條石構建而成。兩側的寺牆也都由青石砌築,遠遠望去,彷彿兩條青龍逶迤於樹叢林間。寺院的整個建築依山勢佈局,有層層臺階直通山上。從寺院側門而進,可先到梵王宮,這裡相傳是梵王太子修道的地方,如今高堂殿宇已無存,只留下一些殘垣斷壁。這裡原有兩通碑:其中一通被毀;另一通現在還保存完好,高3米多,上面雕有二龍戲珠浮雕,玲瓏剔透,栩栩如生。沿石階向西南,可以看到一個平臺,平臺上有數通殘破不堪的石碑,碑上的字跡模糊不清,這就是著名的觀音臺遺址。從觀音臺向西,沿正門石階拾級而上,遠遠的會看見一個向外突出的石臺,由巨石砌成,是古代的一個戲臺。戲臺後面有一平地,石碑林立,殿宇巍峨,這就是雪山寺的中心——靈芝寺。相傳該寺建於唐朝。1927年立的一塊石碑上刻有“雪山長春觀靈芝寺”字樣,是道教、佛教兩教合一的一座寺廟。據說,這裡原是寺院,唐明皇時期以老聃為先祖,封之為玄元皇帝,後來有道教徒聲稱“佛為老子弟子化”,明皇稱賞,敕“道佛二教,同出異名”。這個時期的寺廟多為道釋合一,長春觀於是與靈芝寺合為一家。靈芝寺雄踞山頂,氣勢非凡。大殿內有一尊石佛坐像,高2.2米,雍容安詳,儀態端方。殿前有崇禎九年重修靈芝寺時的方碑一通。穿過靈芝寺,有一座仿古建築,這是後人在靈宮廟遺址上重新修建而成的。

雪山寺正門西南面的山腳下,有一座僧塔,為明天順四年(1460年)所建,直徑1.1米,全塔由九截石雕砌成,呈華表造型,結構精巧,塔上的銘文記載著其主人的生平及雪山寺的興盛:“明正統年間雪山寺廟四方香火氣焰之盛不次泰山。” 

雪山寺東面的山腰峭壁上,有一玄天古洞,又叫萬壽宮。洞口在悟真巖旁。悟真巖高100多米,陡峭似斧劈,薛河奔湧其下。據考證,該洞半為人工,半為天成。在洞口處,古人利用山勢,沿著石壁開鑿出臺階,然後築起石牆,並覆蓋其頂口使之成為石室。洞中通往山裡的多個天然洞穴,個個迂迴曲折,洞中有洞,洞洞相連,各洞都有名稱,有夫子洞、黃龍洞、丹觀洞等。洞北有一石窟,高130釐米,寬100釐米,窟中有一尊摩崖造像,高95釐米,屬於高浮雕坐佛。

雪山寺地處深山,形勢險要。歷史上,每逢災荒饑年、兵荒馬亂的時候,常常有農民起義軍佔山為王,現在雪山山頂上還殘存著哨所及內外3層寨牆。

此外,棗莊山亭區的普照寺和靈泉寺也是遠近聞名的寺院。(高愛穎 劉守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