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和魏國一起稱王、秦國一起稱帝的齊國是如何一步步淪陷的?

ARkam


不邀自來!

齊國自西周分封諸侯建國開始就是個強國,第一代君主乃大名鼎鼎的姜太公姜尚。齊國國土位於東海之濱,地理位置優越,鹽鐵業發達,庶民富裕。傳至後世,齊桓公(名“小白”)任管仲為相,推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新制度,使齊國強盛,齊桓公也因此成為春秋五霸之首。後因中原邊境戎狄猖獗,齊桓公九合諸侯,共同出兵對抗遊牧民族並戰而勝之,受到周天子賞賜,齊國威名大震。



到了戰國時代,田代姜氏為齊主,齊威王田因齊從善如流,積極改革,任用賢能,齊國國力進一步得到提升。在桂陵之戰、馬陵之戰中,以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先後以“圍點打援”、“減灶計”戰術大敗魏國軍隊,馬陵之戰中齊軍射殺魏國大將龐涓,將聞名天下、不可一世的魏武卒幾乎消滅殆盡,獲得全勝。



到齊湣王田地時期,齊國空前強盛,與西陲秦國並稱“東、西二帝”。物極必反,也恰恰從齊湣王開始,齊國走向衰落。齊湣王本人窮兵黷武,與他國合縱攻秦的同時又想獨吞宋國,外交失策,引起五國攻齊(燕、秦、魏、趙、韓),齊國因此元氣大傷,後燕軍主帥樂毅被燕國繼承者燕惠王罷免,齊將田單趁機以火牛陣大破燕軍,才得以復國,但齊國大勢已去,再無與秦國爭霸實力。




公元前221年,秦國大軍兵臨臨淄城下,齊王田建獻城投降,齊國滅亡。


才子八怪


齊國是姜子牙封地。姜子牙立國之初唯才是舉,選撥人才。"因其俗,簡其禮”很快民心歸附,老百姓奔齊的非常多。姜子牙又發展農業,商業和手工業。齊國經濟很快強大起來,成為東方泱泱大國。中間又經過齊桓公和管仲改革,齊國在六國當中是比較富強的。後來田和代齊國家並沒有動盪。齊國被其他國家忌憚。齊國也大國夢想,但他的地理位置比較特殊,其領土大部分在今山東省境內。南有強楚,西有三晉(韓趙魏)沒有太大展空間。北方燕國動盪不安,齊國曾佔領過燕國,後來被趕出來。索性齊國把宋國給吞了。宋國是宋微子封地,殷商故地,經濟發達,人口稠密,齊國得之,虎添冀。於是燕昭王修壇拜帥,樂毅率韓趙魏秦燕五國聯軍伐齊,連下七十餘城。齊昬王逃到莒城,被楚軍殺死。齊貴族田單逝守衛即墨。這個時侯樂毅想獨吞勝利果實,把其他四國聯軍打發回老家了。樂毅五年都沒有拿下即墨,這個時侯燕昭王死了,田單使反間計,新燕王派奇劫代替樂毅做主帥,田單擺火牛陣打敗燕軍,然後收復國土。齊國經管仲改革後,設常備軍三萬是職業軍人,再加上齊國非常富軍隊裝備好,戰鬥力強悍,"齊人善技擊”在六國中是非常有名的,經此一戰精兵良將盡失,加上歷屆齊王比較昏庸,從此齊國衰落下去。秦將王奔滅燕以後訊速南下,齊國措手不及。西路秦軍水淹魏國大梁城之後揮師東進臨淄。齊國也只能投降了,西帝滅了東帝。



關東俠客


齊國,最早是周朝時姜子牙的封國。從周朝開始,一直到被秦滅亡齊國都可以說的上是一個實力強大的諸侯國。

齊國在今天的山東境內,從春秋到戰國,齊國的天時地利可以說是最好的,它瀕臨沿海,物產豐富,又遠在東方,受戰爭的影響較小,所以齊國是六國中經歷戰爭最少,經濟實力最強的諸侯國。

但這些良好的條件卻恰恰成為了齊國一步步滅亡的原因。

公元284年樂毅伐齊,燕軍引兵東圍即墨,雙方僵持5年,後田單使用反間計使燕惠王改派騎劫代替樂毅為將領,樂毅離開齊國後,田單組織反攻這才收復了齊國的國土。齊國雖復國,但此戰幾乎耗盡齊國的國力,齊國已經從強國逐漸轉衰。

前265年,齊襄王死後其子田建即位,其母親君王后輔政。前249年,君王后逝世,王后的族弟後勝執政。後勝為人貪婪,在秦國不斷賄賂之下,齊王建聽信了後勝的讒言,坐視其它五國被秦國滅亡而不管。

公元前221年,秦國在滅亡韓、趙、魏、楚、燕之後,以齊拒絕秦使者訪齊為由,命王賁率領秦軍伐齊,秦軍避開齊軍西部主力,由燕國南部南下直奔齊都臨淄。齊軍面對秦軍突然從北面來攻,措手不及,土崩瓦解,齊王建出城投降,齊國滅亡。

縱觀齊國曆史,齊國滅亡的原因有哪些?

1.地利。

齊國遠離諸侯爭霸的中心,特別是和秦一北一南,其他諸侯國或多或少會受到強秦的威脅,而齊國地處沿海,物產豐富,經濟發達,一直以大國自居,本國沒有爆發過多少戰爭,所以齊國人普遍沒有危機意識,沒有尚武精神,齊國是七國中經濟實力最強,但可以說軍事實力最弱的一個國家。所以說,有時候有地利不一定是件好事。

2.排外。

春秋戰國,特別是戰國時,七國中的其他六國都在不斷引進人才,變法圖強,富國強兵。特別是秦國,人才幾乎都是其他諸侯國的人,齊國卻恰好相反。

3.只富國不強兵。

縱觀其他六個諸侯國,幾乎都有法家或是兵家的身影。秦有商鞅變法,趙有胡服騎射,魏有李悝變法,楚有吳起變法,韓有申不害變法。而齊國出了個孫武卻因得不到重用而只能投奔他國,齊國唯一拿的出手的只有孫臏的一場馬陵之戰。齊重儒輕法,在戰國這種壞境下,條件再好都是混不下去的。


小廖說歷史


齊國本來就是東方強國,那是姜子牙的封國。到了齊桓公時,在管仲的輔佐下,成為春秋五霸之首。戰國時期,田氏代齊,田齊又一度興旺起來,齊威王時期,齊國重用兵神孫臏,在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中,將魏國擊敗,與魏惠王並稱二王,成為東方六國之首,齊湣王時,齊國的威望達到了頂峰,與秦國的秦昭襄王並稱東西二帝。

齊國的衰落也正是從這時侯開始。齊國為什麼沒有象秦國一樣併吞六國,成為歷史的主角呢?因為齊國的國家政策,不象秦國一樣百年大計,齊國沒有秦國一代一代人的努力,朝向一個目標,那就是併吞六國,統一華夏。齊國的國君齊湣王,目光短淺。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富國強兵,而齊湣王卻中了蘇秦的離間之計,與其他六國的關係漸漸疏遠,吞滅宋國更使齊國成為眾矢之的。蘇秦是鬼谷子的學生,深受燕文公的信任,而燕國與齊國有仇,所以蘇秦之謀,是害齊國而傾向燕國。齊國被消弱後,遭到燕將樂毅率領的五國聯軍猛烈進攻,樂毅是戰國名將,連下齊國七十餘城,幾使齊國亡國。如果不是齊國名將田單堅守即墨和莒城,齊國就此退出戰國舞臺。但既便田單復國,齊國的元氣大傷,再不能恢復東方大國的地位。齊湣王是東方一帝,同時也幾成亡國之君,最後竟然被楚將淖齒抽筋剝皮處死。

春秋史社,專注於中國歷史、文化研究,喜歡歷史的小夥伴請關注“春秋史社”,有問題歡迎留言。


春秋史社


齊國,憑藉著良好的地理位置,坐擁豐富的海洋資源,成為東方大國,在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中都有齊國的身影,甚至在戰國中後期,跟魏國稱王,後面還與秦國一起稱帝,齊國可以說是風光無限。可齊國卻沒有統一天下,反而是秦國步步為贏,奪得了天下。有一手好牌的齊國是怎麼樣一步步喪失自己的優勢,最後被滅的呢?

齊國得罪了燕國,這是把齊國帶入深淵的關鍵因素。當時,燕國發生子上之亂,齊宣王趁機派“五都之兵”“北地之眾”大敗燕國,齊國趁燕國內亂這樣做,的確是有點不厚道,燕國自此跟齊國結下樑子。燕國把這個當作奇恥大辱,一直想要報仇,到燕昭王時,燕昭王勵精圖治,改革政治,任用了一大批能臣。燕國崛起後,就一心想報仇,但憑燕一己之力打不贏齊國,於是派蘇秦去遊說齊國打宋國,齊國一打宋國,齊國就成為眾矢之的,其他各國立即成立反齊聯盟。後面樂毅聯合秦、韓、趙、魏四國伐齊,齊國就算再強,也抵不住五國攻擊,於是齊國被聯軍連攻下70餘城,只剩下了即墨和莒城兩座孤城。燕國這次復仇,把齊國的根基差不多折騰完了,就算以後齊國復國了,也恢復不了昔日的輝煌了。


再者就是合縱抗秦的失敗,面對日益強大的秦國,其他各國紛紛聯合起來反抗秦國,可是各國心不齊,每次都不能穩固聯盟下去,這就讓秦國慢慢坐大,最後各國一個一個被秦國滅了。

齊國落得個被滅國的下場,在於齊國沒有分析好形勢,分不清主次關係,當時秦國已經坐大,要是齊國能聯合其他國家合力打秦國,可能齊國就能統一天下了。


歷史百家爭鳴


齊國可以說是完全自己作死的。借用《六國論》中的名句: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贏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已。

大意就是說齊國不幫助周邊鄰國,反而和秦國一起坑自己的鄰居們,結果鄰居都被秦國幹掉了,自己也打不過秦國,也被幹掉了。

所以說齊國的滅亡不怨別人,非要找原因的話那就是齊國太貪小便宜,一味的坑自己的周邊鄰國,導致秦國越打越強。

要知道秦國和齊國本來是不接壤的兩個國家,如果齊國不貪小便宜,不說幫自己的周邊,只要不站在秦國那邊,那麼齊國與秦國之間就有了緩衝地帶。

可惜歷史沒有如果,齊國一步步的坑周圍的國家,讓秦國越來越強,打到最後生生把兩個原本不接壤的國家變成了鄰國。

唇亡齒寒,齊國最終也就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