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人獨往來 縹緲孤鴻影——尋訪安孝仁

前言:安孝仁先生,懷仁知名的耆宿大賢,他經歷了家鄉懷仁社會的滄桑變遷,並將此用畫作、文字記錄了下來,給後代人留下珍貴的資料,家鄉的過去及文化脈絡就在他的作品中清晰傳神的浮現了出來。安孝仁先生一生生活、工作在懷仁,寫了許多有關家鄉的作品,給家鄉的文化建設做出來卓越的貢獻。

先生今年74歲,精神矍鑠,竹清松瘦,呈現出一種自身特有的冷靜自持。

先生出生時,中國正處於一個歷史動盪的年代,國家正經歷著翻天覆地的變化,苦難與困惑並存。

他的人生畫卷便是在這種時代大環境下徐徐展開。

其時,他父親是一名小學教師,每有閒暇時,總會對他說一些科學、自然常識,如太陽、月亮是怎麼回事,咱們住的地方叫地球等,啟迪著他幼小心靈對世界的認識。看字帖、看地圖畫畫就是先生小時候的娛樂活動。

大約3、4歲時,他見到了留聲機,小小的盒子,乍看不起眼,當把一個帶小針的東西放在那轉動的圓盤上時,立刻發出了美妙的聲音。“我陶醉了,那是天堂的聲音。”先生回憶時如是說。

9歲,他學會了拉二胡,自己讀譜學會了《我是一個兵》。

音樂和畫畫,成為他用來認識世界和表達自我的工具,這大約就是天賦,是他這一生都無法割捨的情懷。

初中畢業後,受時代影響,他到了城內大隊,在這裡度過了十五六年。所以,底層人民的生活狀態他最瞭解,在特殊的年代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狀態、心理、訴求,成了他日後創作資料的積累和靈感的來源。

此後,他先後在磚瓦廠、陶瓷廠、陶研所供職,又豐富了自己的人生閱歷。

幽人獨往來 縹緲孤鴻影——尋訪安孝仁

人到中年,經歷了生命中的風風雨雨,他骨子裡的文人基因也在這期間慢慢甦醒,他日漸嚮往自由,輕鬆地面對未來,溫馨地回憶過去,他不願意繼續身不由己、言不由衷地活著,想痛痛快快的拋開俗世生活的種種負累。

55歲,他提前退休,如他所說:“我終於活自己了。”

幽人獨往來 縹緲孤鴻影——尋訪安孝仁

幽人獨往來 縹緲孤鴻影——尋訪安孝仁

幽人獨往來 縹緲孤鴻影——尋訪安孝仁

幽人獨往來 縹緲孤鴻影——尋訪安孝仁

剛退休他與人共同組建了老年合唱團,他要唱家鄉,《旺火歌》、《鄉里鄉親》、《故鄉的月亮》、《歡樂時刻》、《咱們懷仁大變樣》就是在這個時期創作的。

作為土生土養的懷仁人,他又有了一個想法,寫一寫懷仁幾十年來的巨大變化,從草根的角度寫一寫懷仁真實的歷史,及懷仁民眾的酸甜苦辣。

2005年,通過考察和走訪,結合自己的記憶,孝仁先生畫了一幅以懷仁昔日風情為內容的長卷,名曰“小城記憶”。“風土民情,圖以志之”““其圖長十六米又六,各色人等凡七百有餘,卷帙煌煌,大雅大俗,運宏取精,朴茂可嘉,堪稱鉅製。”

先生在我們採訪時說:“這其實是出於一種搶救心理,那麼多的明清建築,是傳統文化的載體,不能隨便說拆就拆,應該給後人留一點念想”。對過往年代的思索,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先生寫了《吃食堂的故事》、《偷秋》《荒唐歲月》等比較典型的代表作。

安老說:“這些書所寫的事,多是我親身經歷過的、親眼看到的,從老一輩人口中打聽到的,這些故事就發生在懷仁的小巷中,大院內。對未曾經歷那個年代的年輕人來說,卻是陌生的。我把它們記錄下來,希望能讓後人有一些反思。”

“不結合歷史大背景去評判一個人是不公平的。我記錄下來的,就是真實發生的事情本身,對事件中的人物應該公正對待。”

之後,他又先後寫了專注百姓故事的《懷仁故事》、描寫懷仁幾大家族的《懷仁佚事》、多方蒐集編寫成的《懷仁民歌》、流傳在民間的故事《懷仁貽話》、《懷仁基督教百年紀實》等多本著作,總計約100多萬字,並配有千餘副精細的插圖。

幽人獨往來 縹緲孤鴻影——尋訪安孝仁

幽人獨往來 縹緲孤鴻影——尋訪安孝仁

幽人獨往來 縹緲孤鴻影——尋訪安孝仁

幽人獨往來 縹緲孤鴻影——尋訪安孝仁

是堅持,是責任,也是情懷。

我們在採訪中得知,先生最近正計劃畫一些《懷仁民俗》,耄耋之年的他依然不時地在懷仁舊時的大街小巷,希望能從中尋找到一些想找到的東西。

寒來暑往,時空流轉,不變的是安老的一顆拳拳赤子之心。

幽人獨往來 縹緲孤鴻影——尋訪安孝仁

幽人獨往來 縹緲孤鴻影——尋訪安孝仁

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漫長的時光可以讓一個人面目全非,也讓另外一些人愈加清晰。像一點潤如酥的雨,落下無形無跡,遠看才草色青青,無際無涯。

記者:龐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