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直隶总督是一个怎样的官?

军史吐槽君


直隶总督在晚清是清朝地方督抚里最重要和最高的职位,号称疆臣领袖。直隶总督下辖三个省,分别是直隶省(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河北省、北京市和天津市)、山东省和山西省。

在同治九年以前,疆臣领袖是两江总督。有清一代,两江总督由于所管辖的安徽、江苏、江西和上海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一直是督抚里的重中之重。

同治九年十一月十二日,清廷决定裁撤原来驻防天津的三口通商大臣,改设北洋通商大臣,简称北洋大臣,由直隶总督兼任。同时决定直隶总督衙门由保定正式移驻天津。此前直隶总督衙门实际上已经因为天津教案而移驻天津了,但未经朝廷正式确认。由此开始,直隶总督的地位大大上升,甚至超越两江总督成为新的疆臣领袖。

直隶总督地位的上升并不是朝廷的有意安排,而是形势使然。

晚清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内忧外患不断。1850年以来的两次鸦片战争,列强把战火延烧到了北京。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时,咸丰皇帝不得不逃难到热河的避暑山庄。咸丰五年,太平军林开芳部北伐,一度窜扰天津近郊。这让清廷感觉京畿的安全很成问题。尤其是鸦片战争以后,沙俄和日本对东北虎视眈眈,而朝鲜又处在与日本人的激烈争夺之中,客观上不得不调整思路,在外交和国防方面向洋人学习,与国际接轨。

另一方面,经历太平天国动乱,整个清朝的官场已成外重内轻之势,地方督抚的权威日重,隐隐然有盖过朝廷的风头。同时,曾国藩的湘军强势崛起,南方各省的割据趋势越来越强烈,明显南重北轻。

正是基于这些因素,当时的恭亲王奕訢说服两宫皇太后,将通商大臣职位一分为二,设南北洋大臣,分别由直隶总督和两江总督兼任。当时的初衷是希望直隶总督能够担负起拱卫京师和协理洋务的重任,为军机处和总理衙门分分忧,与南方的地方督抚平衡一下。

但一切都因为李鸿章而改变。

李鸿章因创办淮军而起家。从同治元年开始,李鸿章一直戎马倥偬,期间虽然也担任过江苏巡抚和五口通商大臣等职,但其主要的精力是打仗。跟随曾国藩兄弟平定太平天国以后,李鸿章的淮军成为剿捻的主力。在不间断的战争中,李鸿章深感强国必先国防现代化,必须引进先进的武器装备,必须使羸弱的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

同治九年天津教案爆发,曾国藩任直隶总督,从直督驻地保定赶往天津,未己病重。朝廷命李鸿章接任直隶总督,并在处置办理天津教案的责任者、三口通商大臣崇厚时,顺势撤销三口通商大臣之职,改由李鸿章兼任北洋大臣。

李鸿章在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的任上,创办了当时亚洲第一的现代化海军舰队,同时创办电报、铁路、矿山、冶金、军工、航运和邮政,在恭亲王奕訢的支持下,成为晚清洋务运动的第一人。同时,由于他的纵横捭阖的能力和特殊地位,李鸿章也成为中国近代外交第一人,晚清朝廷对日、俄、法的交涉,均以李鸿章马首是瞻。李鸿章也因此,成为中日甲午战争和中法战争的实际主持者。虽然李鸿章是直隶总督,但整个东南沿海的海防和外交,实际上掌握在李鸿章一人手里。

也正是因为如此,直隶总督的影响力和地位大大超越了传统的两江总督,成为晚清地方督抚中最重要的的职务。

清朝在漕运总督和河道总督以外,共有九个总督。这九个总督都是正二品,比巡抚高一级。但由于总督兼署兵部尚书和左都御史衔,实际上是从一品。而直隶总督和两江总督由于地位尊崇,往往成为资深封疆大吏的象征。李鸿章在直隶总督任上除了因军功受封的肃毅伯的爵位外,还是文华殿大学士,官居正一品,是名副其实的宰相。

从李鸿章起,直隶总督手握兵权成为惯例。实际上在不打仗的时候,总督的兵权是要上缴的。这也是直隶总督高于其它总督的主要原因。李鸿章以后,直隶总督中最有影响的是荣禄和袁世凯。荣禄是晚清满洲亲贵中最能干的人,他任直隶总督时,北洋水师已经覆灭了。但他亲掌武卫军三军,为慈禧太后在乙亥建储和庚子之乱时保存了最后的底气。袁世凯任直隶总督,继承了李鸿章的衣钵,开创了中国现代化的先河。


国史馆


直隶总督是一个大官,有多大呢?听我细说。

总督,是明清时期的地方军政大员,又称总制。从职权上来说,这个官相当于地方的军事行政首长,是国家某一片地区的实际或名义最高行政长官,这个一片地区通常是几个省,但也有例外,比如直隶总督就只管直隶一个省。

清朝长期只有八大总督,分别是直隶总督、两江总督、两湖/湖广总督、两广总督、闽浙总督、四川总督、陕甘总督、云贵总督,后期还有个东三省总督,不管怎么算,在这些封疆大吏中,直隶总督地位最高,被称为“疆臣之首”。

直隶总督正式官衔为“总督直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管理河道兼巡抚事”,管辖范围很是不小,包括今北京、天津、河北大部、河南小部、山东小部等地域,拱卫京畿。

总督掌管军政大权,或许你会觉得这可能给他们造反的机会,毕竟只要再夺得经济权,这些总督完全有自立的可能,但这些皇帝也想的透透的,以清朝为例,为了防止总督位久权重,总督名目繁多,尽量分权,而且经常换人,最靠近京城的直隶总督尤为如此。

清代直隶总督可谓五花八门,有实授、署理而未实授、署理、护理、协办五种,权力最大的当然是实授,但其他也有权力。

从雍正元年至宣统三年,187年间,总共经历直隶总督74人,99任,其中实授38人,署理30人,护理6人。平均下来,两年多就换一个总督,调换不能说不频繁。

如果是权力最大的实授,调换更加频繁,整个清朝任期超过十年的只有三人,最后一个是李鸿章,可见想要在这个位子上坐的久,获得清朝统治者的宠信是必须的,而且必须要有足够的忠诚。

换算到今天,其实没有跟直隶总督相似的职位,从职权上来说,直隶总督要比今天的河北、河南、山东三省军队的总司令员相加,兼三省共同省长,兼三省水利局总局长,兼三省纪检局总局长级别要低些,但比单独省长远远超过,应该在副国级左右。

真要类比的,总督倒是可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六大行政区政府军政委员会主席比一比,直隶总督可以跟华北地区相类似。


平沙趣说历史


清朝官制基本沿用明朝,对于地方行政基本上是军政分开、督抚并列,军政分开指的是清朝在全国设立了大概十几个将军(比如奉天、杭州等等),主要是统领满洲八旗军队,他们基本上不过问地方行政。而在地方行政方面则是总督与巡抚相互制衡,两者并无直接隶属关系,虽然往往挂兵部尚书衔的总督能达到从一品,比挂兵部侍郎衔的巡抚要高半级……

清朝时向来有八大总督的说法,但直隶总督向来是总督第一,紧随其后的应该就是两江总督,之后还有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闽浙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等等……

到了清朝末年,直隶总督往往还会加北洋大臣的头衔,依然压过加挂南洋大臣的两江总督一头……

如果拿今天的行政职务类推,还真没有特别合适的。如果非要比较,直隶总督应该大体上相当于建国初期的华北大区军政委员会的一把手;或者是相当于今天能够进局的首都的一把手……


搬不动的小强


要用今天的官职来类比的话,直隶总督类似于兼任了今天的河北、北京、天津三地党委书记,外加中部战区司令员,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清朝,直隶总督也被称为“疆臣领袖”。

直隶总督,全称为“总督直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饟、管理河道兼巡抚事”,始设于清代顺治十八年,康熙八年废止,雍正八年复设。管辖范围为河北大部、河南小部、山东小部及京津。总督衙门设置在保定。

由于直隶总督的管辖范围就包括京师以及周围的地区,因此其地位极其重要,是拱卫京师的最后一道屏障。到了1840年以后,直隶总督还兼任长芦盐政和北洋通商大臣,使得直隶总督还要肩负北方最重要的税收以及外交事务,这无疑使得直隶总督的重要性到了一个无以复加的地步。

所以直隶总督一任,名臣极多,有著名的李卫、刘墉,也有闻名天下的权奸穆彰阿,还有所谓中兴四大名臣之二的曾国藩、李鸿章师徒,袁世凯也是在直隶总督位子上干了很久。

因为这个位子实在是太重要了,所以做过直隶总督的,除了基本的要加一个“兵部尚书衔”和“都察院右都御史”以外,不少还要再加个大学士,也就是说,是以宰相的身份来总督直隶。



青言论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