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結婚、不生子、不買房,你進入「低欲望社會」了麼?

不結婚、不生子、不買房,你進入“低慾望社會”了麼?

現在,很多年輕人都說自己是“佛系青年”:不結婚、不生子、不買房,過的是“低慾望”的生活,偏愛muji的性冷淡風。

其實,“佛系青年”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了,它的前身就是日本的“草食系”青年。在日本,30歲的年輕人不買房不買車,不結婚生子,只是不停地存錢。

為什麼年輕人都步入了“低慾望”狀態?什麼是“低慾望社會”?如何走出“低慾望”?

01 第一批90後們,都還好嗎?

轉眼間第一批90後已經成為整個社會的主體人群,都快到了“三十而立”的年紀,這群主體人群的種種選擇也備受社會關注。網絡上一條條刷屏的新聞都在影射90後的生活狀態。

1、“圍城”內外——不結婚

今年8月中旬,人民日報的一則新聞“結婚率最近4年連續下降,離婚率持續15年上漲”引發網友熱議。錢鍾書曾說婚姻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來。可如今看來,是城裡的人想出來,城外的人並不想進去。

不結婚、不生子、不買房,你進入“低慾望社會”了麼?


2、生育基金——不生子

幾天後“生育基金”又刷爆網絡。緣由是新華日報一位專家刊文建議建立生育基金制度用來鼓勵家庭生育,即每月繳納一定的生育基金存入個人賬戶用來日後養育二胎。對於沒有生育二胎的家庭,這筆錢可用於政府對其他有二胎家庭的補助。簡言之,就是很有可能你的錢會用來養別人的孩子,因此被網友戲稱為“雲綠帽”。

不結婚、不生子、不買房,你進入“低慾望社會”了麼?


3、“剩女論”已受到普遍反駁

前不久在微博熱搜詞上曾出現過“27歲沒結婚就是剩女”的言論,引來網友一片罵聲。可見隨著社會不斷進步,社會上對於女性的婚姻選擇態度也更加開放。

俞飛鴻在談及40 多歲未婚時,表明自己並非是非婚主義者,只是沒有強迫自己到了年齡就必須要進入婚姻;同時也指出亞洲男性對於女性的評價還停留在年齡這一低幼層面上。

不結婚、不生子、不買房,你進入“低慾望社會”了麼?


4、佛系青年的坦然心態

去年年底,一篇名為《第一批90後已經出家了》的文章火遍全網絡,同時帶火了一個詞:“佛系”。緊接著一些列“佛系”也火遍網絡。

以上種種的網絡熱詞影射出來的是年輕人沒有特別大的野心和成功欲,一切順其自然的心態。暫且不說年輕人這些狀態的背後是什麼。只從表面上看,這種不結婚、不生子、沒有大的人生追求,看似“無慾無求”的狀態被日本著名經濟評論家大前研一稱之為“低慾望社會”。而日本也早已進入低慾望社會,而且是全球首例。

不結婚、不生子、不買房,你進入“低慾望社會”了麼?



02 日本的低慾望社會

日本自泡沫經濟破裂以來,經濟持續低迷,被成為“失去的二十年”。如今已然變成“失去的二十五年”。伴隨著經濟的低迷,日本社會、國民狀態也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

1、年輕人不結婚、不生子、不買房,儘可能地“不負債”

日本2016年國情調查,日本5184萬戶家庭中,獨自成家的家庭比例已經超過夫婦與孩子共同組建的家庭。

不結婚、不生子、不買房,你進入“低慾望社會”了麼?



可見日本年輕人對婚姻以及家庭的態度也已經改變。對於“適婚年齡”這一看法,越來越多的日本年輕人更認為與異性相處很麻煩,結婚生子是一筆很大的開銷,買車買房更是讓自己背上貸款而生活拮据。而女性們也不希望自己因為懷孕而中斷職業生涯,這也是未婚、晚婚人群增加的一個原因。

2、年輕人變成“AEONIST”、“LaLaporter”,與成功人士“劃清界限”

年輕人作為社會主體人群,本該是最有消費慾望的核心人群,但日本的年輕人已經“低慾望”了,他們的低慾望被大前研一總結為三個關鍵詞:Mild Yankee、AEONIST和LaLaporter。

不結婚、不生子、不買房,你進入“低慾望社會”了麼?


此外,在日企輝煌的那個時代,大批優秀的日本企業家都是那個年代的年輕人崇拜和憧憬的對象。但如今的日本年輕人會認為成功人士是“異類”,與自己本來就不是一個世界的人。他們給自己與這些成功人士畫好一條線,“不敢越雷池一步”,心甘情願過著庸庸碌碌的生活。

3、老年人不花錢只存錢、毫無興趣愛好,過著單調的老年生活

在日本,不花錢的不僅是在職一代,還有老年人。日本經濟持續低迷已超過25年,但在這25年間,日本國民的個人金融資產從1000萬億日元增至1700萬億日元,正是因為老年人一直存錢導致的。步入老年,房貸車貸都已還完,子女也都長大成人,每月還有國家發放的年金等,可以說日本的老年人才是最有錢的一部分人。

不結婚、不生子、不買房,你進入“低慾望社會”了麼?



但是他們也不去旅遊,沒有什麼興趣愛好,養著小貓小狗,陽臺上種著蘭花,在電視機前孤獨地等待人生最後的終結。此外,他們最希望子女從事的職業是護士和公務員,這樣一來自己的老年生活就有人細心照顧。從另一個側面講,日本的老年人對老年生活的不安感奪取了子女的志向。

03 日本國民陷入“低慾望”的歷史背景與現實原因

1、倡導“勤懇乃人間至善”的日本戰後教育

日本作為二戰的戰敗國,受到聯合國的嚴厲制裁,加之國土面積狹小、資源匱乏,想要重振日本經濟只能選擇加工貿易這一條路,所以只能去大力提高生產效率,讓國民拼命工作;而要想振興本國企業,只能集結整個國家的資金去發展企業。因此,為了實現戰後復興,日本政府提出了一系列口號,如“不勞動者不得食”、“為了美好的將來而儲蓄”、“勤懇是人間至善,不要做與自己身份不相符的事”······

日本政府的這些號召和政策也確實有效,國民的辛勤工作使得當時的日本一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大國。因此,對於在這種環境下生活了幾十年的日本老年人來說,不消費、儲蓄這些習慣已經深入骨髓,難以改變。

不結婚、不生子、不買房,你進入“低慾望社會”了麼?



2、人口老齡化引發的一系列社會問題讓日本國民不敢花錢

然而日本國民選擇不消費、低慾望還有很多現實原因。如今的日本已經成為全球第一大負債國。國民會認為自己花的錢不定是從哪個國家借來的,根本不敢大肆消費。另一方面,隨著日本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各種社會問題層出不窮。“老年貧困”、護理人員不足,讓日本國民更加不敢動手裡的錢,擔憂自己的老年生活。

不結婚、不生子、不買房,你進入“低慾望社會”了麼?


2016年7月26日日本神奈川縣相模原市殘疾人福利院前的記者們

2016年7月26日日本神奈川縣相模原市殘疾人福利院發生重大殺人慘案,造成19人死亡,26人受傷。而26歲的兇手植松聖曾是該福利院的護工。在他看來“殘疾人還是死去為好。家庭成員也解脫。不要浪費國家資源。”

04 大前研一關於“低慾望社會”的對策建議

面對引來如此多問題的“低慾望社會”,大前研一在書裡用兩個章節分別從從政府和個人角度提出一系列應對措施,力求從根本問題出發,幫助日本走出“低慾望”。

1、政府:解決國家債務難題、提高出生率、讓國民安心

既然日本國民低慾望的原因在於對老年生活感到不安。那麼政府就應該從這一根本原因出發,去解決引發國民不安的問題。首先對於日本巨大的債務,政府應該減少不必要的支出,例如救護車有償使用、控制醫療費用支出等等。而對於日本國民擔心的養老問題,護理人員不足的問題,政府應該建造養老設施、引進移民護理人員,保證老年人的基本訴求。

事實上,所有問題都因為日本的少子高齡化。日本政府也在想法設法提高出生率,但各項政策顯然沒有明顯成效,還是因為沒有解決日本國民真正擔心的問題。例如在特殊合計出生率達到2.0的法國和瑞典,這兩個國家是沒有戶籍制度的,非婚生子女同樣受到社會尊重。

不結婚、不生子、不買房,你進入“低慾望社會”了麼?



2、個人:學會“再生錢”的技能、儘早學習理財、培養興趣愛好

“21世紀,沒有什麼工作能一輩子穩定,誰也保證不了我們的未來”。國民作為個人更也要有隨時應對各種危機的能力。日本國民之所以對未來感到不安,就是因為不瞭解自己的資產狀況,也沒有“再生錢”的技能。

若是國民能夠製作資產負債表,清楚地瞭解自己的資產狀況,就能瞭解自己有多少淨資產,也能大膽消費。而對於“再生錢”、公司外賺錢,個人在職場中積累的經驗都可作為公司外賺錢的“資本”,去為大學做職場輔導、為行業做企業諮詢等等都是賺錢的方法。

不結婚、不生子、不買房,你進入“低慾望社會”了麼?



要想度過豐富的人生,不僅要學會如何賺錢,還要學會如何花錢。對於單調的老年生活,國民在年輕時就要培養多種興趣,這樣就會交到很多志趣相投的朋友,如此一來在退休後的老年生活才會更加豐富充實。

關於“低慾望社會”的一系列詳細對策,大前研一在本書中有詳盡記述,具體內容可關注本書。

05 寫在最後

我們瞭解了日本的低慾望社會以及大前研一提出的一些應對措施,或許能引發一些我們中國年輕人的思考。如今很多預測都在提“中國會不會也進入低慾望社會”。

可我相信作為自稱為“佛系90後”的中國年輕人們,雖然面對著很多壓力,可對於結婚生子、買房等還是抱有期待的,也有著自己的人生理想。

所以我個人認為90後自嘲自己是“佛系青年”,但背後他們還是不斷努力的進取精神。因此我更認為佛系背後是一種“以柔克剛”態度。

不結婚、不生子、不買房,你進入“低慾望社會”了麼?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