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醫院就醫的一些期待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幾個我親身經歷的就醫故事,想不帶主觀色彩的分享一些自己的就醫期待,如果有同感,歡迎文末溝通交流。

一 等候的病人 到點就下班的醫生

在得知懷孕的前幾天,我還在穿著高跟鞋,揹著大書包,挎著大相機天南海北的到處開會。

出差回來的第一天早上自測發現懷孕了。欣喜只持續了片刻,焦慮就接踵而至。

10天前感冒,吃了三天抗生素,因為支氣管發炎,還拍了胸片。

最最焦慮的是,其實我前幾天有間斷出血,持續了一天。

會不會有事?接下來便慌里慌張地去就近的三甲醫院看“病”。掛號之後是漫長的等待,排隊等待看醫生。

我等待的診室裡有兩位醫生,一位年紀稍長,一位稚氣未脫。我下意識地把自己的病歷本排在了年長醫生的隊伍裡。

終於我前邊的最後一個病人看完,馬上該我看了。我走上前。誰料想,醫生卻一把把我病歷本推到另一個醫生跟前,語氣強硬的說:我下班了,去她那看。

我極不情願,回了句,“我想讓您看,況且我一直排在這個隊的”。

“你想讓我看我就看嗎?!”最後,霸道地把我的病歷本推給了“小”醫生。

……

我氣呼呼的走出診室,撥通了該院院長的電話,闡述了這件事。然後,剛剛還不給我看診的大夫滿臉堆笑的走出來,對待我的態度180°大轉彎,然後在診室給我開了一堆檢查。

我拿著單子走出診治,沒有再回來找他。

這件事可能是個個例,在我後來的就醫經歷中也很少見,但是也確實帶給我一些思考:以前我認為,只有在患者眼裡,看病是需要找熟人託關係的,否則醫生對患者無法一視同仁,需要找關係才能得到更好的照顧。現在,我覺得,醫生群體本身可能也是這個規則的維護者,需要在一些外力的引導下才會笑待患者。

我們所期待的,自然平等尊重的醫患關係,可能還有很遠。

我對醫院就醫的一些期待

懷孕後在北京的一家三甲醫院建檔孕檢。餓著肚子排隊等檢查是常有的事,其中的辛苦不想再提。我想提的是一次形成鮮明對比的就醫經歷。

在醫院完成建檔後的首次就醫談話。也是排著了很久的隊,然後終於看上了。趕緊抓緊時間闡述我的情況,懷孕後經歷的危險因素,詢問怎麼辦。

女醫生,40多歲的年紀,面無表情,脫口而出的第一句話:孩子你還要嗎?

我眼淚嘩啦啦的流下來。“要啊”我脫口而出。

“那就做檢查去吧!”我的眼淚都還沒止住,已經有一大堆單子甩了出來。

我知道這不是尋求安慰的地方,走了出來。臨走前,眼睛瞟了一下她的胸牌——主任醫師:某某。

回頭看這件事,我淚流滿面的時刻,時間像是靜止的,我在為一個小生命悲傷的時候,另一個母親、女人能不動聲色,像是對待一草一木,在揮舞她的利劍。我覺得在此刻,醫生這個職業已經淪為了一個技工。操作的人可以面無表情,冷酷地對待每一個零件,病人只是他們手裡的一個平常的需要修理的零件而已。

醫學鼻祖希波克拉底老師傅幾千年前的預言在這裡早已不復存在。“有時去治癒,經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在這裡,這句話像是空氣中的一抹空氣。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後來因為血糖高,情況特殊,我被轉到了專家特需門診定期複診。

在專家門診複診的第一天,分診臺提前預設患者看診時段,我按照分配時段看診、開檢查、讀報告,12點前結束,我孕檢以來第一次沒有餓肚子。

而且專家的態度和藹可親,我問什麼都能耐心解答,最後還能幽上一默:雖然只高一個小數點,但你從此就是妊高族了。最後還詳細給我指導了飲食注意事項。臨走我瞥了一眼專家的胸牌,主任醫師:某某。

我在想,前邊對我面無表情的醫生有一天也會成為專家吧,到時候也會這麼親切和藹嗎?

我能理解,熙攘嘈雜的工作環境,疲憊易怒的患者,醫生本身透支的精力和情緒,為了讓自己能夠適應此複雜的環境,好多醫生練就了一個本領:冷麵鐵心,保護自己能夠不受傷害,但同時這層保護殼也隔絕了醫患間的溫暖……

近些年,中國的醫學技術本身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先進的設備、藥品,高精尖的醫療技術,中國與國際頂級機構的差距日漸縮小。

但醫學本身的很重要的一方面,醫學人文發展的體現,目前我國還是小學生水平。醫學發展有兩條腿,人文和科學,醫療界可能還有好多人不知道。

然而可喜的是,國家在努力,醫改政策頻頻,醫療市場放寬,湧入了一些積極的嘗試者,有的醫療機構已經不再盲目崇拜醫技,開始提出“看病30分鐘”的概念,開始注重提升患者就醫體驗,有的機構還提出了分時段就診概念,引導患者分時段就診,減少就醫等待時間。

一切在向善向好,自然平等尊重的就醫環境,或許有一天會實現吧。

編者按:編者對本文深有同感。北京尤邁醫學診所作為協和老專家出診、會診的綜合性診所,

致力於塑造新時代醫療的引領者。北京尤邁醫學診所在國內率先提出了三級分診、大病再診斷,看診30分診理念,致力於為患者提供有尊嚴、有保障的優質醫療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