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記丨她留下的「溫情」 「薄情」 「無情」使人難忘……

監區長張曉兵的三副表情

追記遼寧省女子監獄一監區監區長張曉兵

遼寧省女子監獄一監區監區長張曉兵入警25年,始終奮戰在監管改造工作第一線。25年間,她直接管理教育服刑人員2000多人,教育轉化頑危犯170多人,轉化率100%,工作零投訴;擔任監區長10年間,監區連續實現“四無”,多項指標始終名列全省監獄系統第一。

在發現自己身患癌症後,她毅然選擇向單位隱瞞病情,繼續頑強工作。特別是在黨的十九大安保期間,她胃癌腦轉移,時常暈厥,卻始終未離崗位,彌留之際惦記的仍是工作。

張曉兵

近日,遼寧省司法廳號召全省司法行政系統和法律服務工作者向張曉兵學習。

法制日報今天刊發張曉兵的事蹟,講述她不忘初心,用生命踐行一名監獄人民警察愛崗敬業、敢於擔當、無私奉獻的感人故事,讓讀者進一步瞭解司法行政系統監管改造一線人民警察的責任和擔當。

“我在獄中服刑,沒啥能報答她的,只能把她的故事講給你們聽。”服刑人員劉英話未出口,眼淚便在眼圈裡開始打轉。

“現在,我最大的願望是積極改造、早點出獄,直奔她的墓地去看看她,陪她說說心裡話。”此時的劉英已經泣不成聲。

是誰讓一名普通的服刑人員對其有著如此動人的真情實感?

劉英口中的她,名叫張曉兵,遼寧省女子監獄一監區原監區長。

2017年12月22日20點,殘酷的病魔讓她生命永遠定格在了50歲。

2018年6月25日,張曉兵被遼寧省司法廳追記個人一等功。生前,她曾獲得全國監獄工作先進個人、全省司法行政系統優秀黨務工作者、1次二等功、3次三等功等多項榮譽。

近日,《法制日報》記者走進張曉兵生前工作和生活過的監獄和家中,尋找她諸多榮譽背後的真實故事,感受到她給人們留下的春風化雨般的“溫情”、鐵面無私般的“薄情”、忘我奉獻的“無情”,讓人深思,使人難忘。

表情一:溫情

張曉兵,1967年出生在一個父母均在監獄系統工作的雙警之家。

兒時的耳濡目染,使得做一名光榮的人民警察成為她的夢想。

1992年2月,懷揣著夢想的張曉兵,從人民教師轉行成為遼寧省女子監獄的一名人民警察。

“因為半路出家,天性要強的她常常選擇夜深人靜時,通過學習彌補自己在工作上的短板。”張曉兵的媽媽郭秀蓮告訴記者。

從警25年,她一路從分監區長、幹事、管教副監區長、科長、監區長的拼搏歲月中走來。

在多崗位的歷練中,張曉兵針對女犯感情細微的性格特點,打起了溫情牌。

服刑人員楊薇被判處有期徒刑15年,入監後思想極為消極。

一次,她竟當著張曉兵的面將飯盆倒扣在桌子上,並揚言:“多大的事,我打死人判刑都不怕。”

張曉兵將楊薇關了禁閉,但並沒有放棄她。

她瞭解到楊薇是被領養的孩子,和養母相依為命,後因楊薇誤入歧途,養母一氣之下拒絕認她。

張曉兵克服重重阻力做通了其養母的工作,養母答應給楊薇寫信勸她好好改造。

“小薇,媽想你啊,盼著你早日回來……”張曉兵手捧帶著溫度的信件念給楊薇聽時,楊薇撲通一下跪在地上,愧疚地對張曉兵說:“我要是再不改變,就不是人了。”

10年後,楊薇因積極改造,多次獲得減刑,提前釋放與其養母團聚。

張曉兵對待犯人的關懷可以說是無微不至。

“前年冬天,我從廣州監獄調到瀋陽入監那天,正趕上下大雪,她特意為我準備了薑糖湯驅寒,我感覺從外到內都暖暖的。”服刑人員陳桂雲告訴記者,“每年春節,張曉兵都和服刑人員一起包餃子,讓我們也能感受到家庭般的溫暖。這濃濃的暖意化成了積極改造的動力。”

張曉兵走了,但她卻留下了很多“溫情”故事:

她,4年堅持給有品行障礙的服刑人員付麗過生日,直至其出獄,4年20個雞蛋溫暖著付麗的記憶;

她,10年堅持資助巴圖雅等4名服刑人員的未成年子女,幫助他們圓了上大學和讀研究生的夢想;

她,13年堅持給喪失生活信心的服刑人員佟春雪送去壓歲的紅襯衣,13套紅襯衣鼓舞著62歲的佟春雪安心改造。

就這樣,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幫教,張曉兵做了25年,她也成為了無數服刑人員心中的“張姐”“妹子”“張媽媽”。

追記丨她留下的“溫情” “薄情” “無情”使人難忘……

表情二:薄情

工作中,張曉兵除了打出溫情牌,她還寬嚴並濟,將平等原則貫徹到懲罰和改造服刑人員的各個環節中,嚴格細化量化對服刑人員的考核標準。

“張姐做事認真公平,‘薄情’名聲在外。服刑人員只要一提監區長,都豎大拇指。‘走後門兒’在張姐的辭典裡壓根兒就不存在。”張曉兵所在監區幹警一致說。

服刑人員劉雪丹在日常中積極改造,但在年終即將評比改造積極分子時,她與別人吵架,在服刑人員中造成很壞影響。

事後,劉雪丹承認了錯誤,但擔心之前所做的一切努力功虧一簣。劉雪丹家屬輾轉找到曉兵,想讓她幫忙說情。

張曉兵一口拒絕:“評比改造積極分子是有嚴格規定的,不能為任何人破壞規矩,這個口子我堅決不能開!”

採訪中,張曉兵嚴格改造服刑人員夏彤的故事也讓記者印象深刻。

夏彤因扒竊屢進監獄,最後一次服刑被分配到一監區,剛入監時不服從管教,甚至時常偷其她服刑人員的東西。

為了打掉夏彤的氣焰,張曉兵多次關她禁閉,還把她調到改造最好的生活小組,隔絕她與其他消極服刑人員的接觸。同時,張曉兵針對夏彤不時開揭擺問題會,讓其他服刑人員說明她在監區所做的違規行為。

這一系列嚴格管理,使夏彤慢慢轉變改造態度,最終減刑半年提前刑滿釋放。

為了將平等原則貫徹到懲罰和改造服刑人員的各個環節中,張曉兵結合監區實際,進一步細化量化對服刑人員的考核標準,堅持日常考核與日、月、季、年度考核相結合,有效認定服刑人員悔改、立功和違法違紀表現。

25年來,張曉兵先後辦理千餘起減、假、保案件,沒有出現紕漏和差錯,從未發生監管安全事故。

追記丨她留下的“溫情” “薄情” “無情”使人難忘……

表情三:無情

張曉兵把溫情給了工作,卻把無情留給了自己。

“也許生命留給我的時間不是很多了,只要活著,我就要在崗位上,把工作做好……”張曉兵在日記裡是這麼寫的,更是這麼做的。

2012年11月14日,張曉兵因胃癌住進了醫院。為了工作,她“無情”地把胃癌手術說成了胃潰瘍手術。術後僅25天,她又站在了一監區門前。

2017年6月,張曉兵感冒咳嗽不見好轉,視力不斷下降。黨的十九大安保中,她病情明顯加重,但還是“無情”地選擇了堅守。

其間,監區有兩名服刑人員緊急到兩家醫院外診住院。其中服刑人員姜立華兩次出現腎衰竭搶救,家屬處處刁難。

此時的張曉兵,被病痛折磨得整宿難以入眠,但她仍堅持親自做家屬思想工作。就這樣,她每天拖著重病的身體,前往醫院檢查戒護工作,確保外診萬無一失。

在張曉兵的帶動下,一監區圓滿完成了黨的十九大維穩安保工作任務,並榮獲黨的十九大維穩安保工作先進集體。

11月13日,張曉兵因病情惡化,倒在了工作崗位上,不幸的是,胃癌已經腦轉移。

“張曉兵生命最後的39天,是我陪她度過的,她瘦得就像一張紙,但彌留之際想的還是工作。”一監區內勤劉豔春說。

“重病中的曉兵每天仍然通過電話安排指揮工作,腦癌壓迫視覺神經,視線模糊不清了,她讓我將電話免提打開,她語音安排工作。疼痛使她時常昏沉、昏厥,她連拿電話的力氣都沒有了,她就讓我舉著電話放在耳邊給她聽,再讓我按照她的意思語音留言。”劉豔春滿含著熱淚向記者講述,張曉兵接的最後一個電話,依然是談工作上的事。

12月22日,張曉兵帶著對黨的監獄事業的無盡眷戀,走完了她短暫而絢麗的一生。

在遼寧省司法廳關於為張曉兵追記一等功的決定中,記者看到了這樣一段文字:張曉兵從警25年來,始終奮戰在監管改造工作一線,直接管理教育服刑人員2000多人,教育轉化不同時期的頑危犯170餘人,轉化率100%,工作零投訴。她擔任監區長10年間,監區連續實現“四無”,多項指標始終名列全省監獄系統第一。

(文中服刑人員均為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