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有冰箱怎麼儲存冰?

a零度aa


1925年,美國一家公司生產出了第一臺家用冰箱。在此之後,冰箱便成為現代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電器。此後,製冰和儲冰變得相對來說非常的便捷。在冰箱誕生之前,古人主要是用以下幾個手段來製冰和儲冰。

在唐朝之前,冰塊的主要依靠採集天然冰塊。大約在冬至之後,河水冰封,此時便是採集冰塊的最佳時節。人們會將河面上凍結的冰切割成塊,之後運至事前修建好的地窖中。

人們利用了土對熱量傳導的惰性修建了地窖,就是為了達到隔熱保溫的作用。除此之外,人們會在冰塊上覆蓋棉被,或者是填充鋸末等隔熱材料,來達到更好的保溫。這樣一來,冬季採集的冰塊就可以在夏季使用了。

這種採集冰塊與儲藏冰塊的方式,大約在西周時期便有了記載。並且,當時還為此專門設立了“凌人”的職位,專門負責採冰和儲冰之事。而隨著冰箱的使用,冰窖已經漸漸退出了歷史。目前,在北京紫禁城內與北海公園附近還保留有幾處完好的官辦的冰窖。

古人為了能夠在夏季使用冰塊,除了儲冰之外,還掌握了製冰。大約在唐朝末期,古人在使用硝石(化學名稱為硝酸鈣)開採礦石時,偶然發現硝石在溶於水之後吸收大量的熱量。利用這一原理,古人先會取兩個盛有水的容器,在大容器中放入硝石,然後將小容器放入大容器中,小容器中的水就會慢慢的結成冰。此後,掌握了這一原理的古人在夏季也能製冰了。


環球網


冬日藏冰夏日消

盤點古代神奇的消暑“冰器”

  清代掐絲琺琅帶座冰箱\t

  眼下已進入三伏,高溫炙烤下,人人都在喊熱,家家戶戶紛紛打開空調,隨之迎來用電高峰,能源消耗巨大。其實我國古代也有很多與空調、冰箱作用相似的降溫防暑設備,如冰鑑、冰盤等,這些盛冰解暑的豪華器皿不但防暑降溫效果顯著,而且在今天看來還非常環保。

  早在唐代,我國古人就掌握了硝石製冷技術,但由於成本太高,所以用冰塊降溫仍是主流。我國古人使用的冰塊多是冬季開採的河冰,這些冰通常被切成方磚,放在隔溫隔溼的地窖中,待來年夏季取出使用。冰在逐漸消融的過程中通過吸收周圍的熱量,達到冰鎮食物、降低室內溫度的效果。古代有實力興建冰窖、使用盛冰器皿的多是貴族和官僚,所以盛冰器皿往往也比較奢華。

  製作“冰鎮飲料”的冰鑑

  《周禮·天官·凌人》有云:“祭祀供冰鑑。”冰鑑的造型曾一度困擾著考古學界,直到1977年,曾侯乙墓出土了一隻戰國青銅冰鑑,謎題才得以解開。

  這隻青銅冰鑑長寬皆約76釐米,高63.2釐米,為國家一級文物,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該冰鑑由銅鑑、銅缶組合而成,缶套置於鑑內。鑑口四角及四邊中部分別有方形或曲尺形附飾,均用凸榫與口沿上相應的榫眼套接。鑑身的四面和四稜上,共有八個拱曲的龍形耳鈕,鈕尾均有小龍纏繞,又有兩朵五瓣小花立於尾上。鑑內中部有方孔,鑑內之缶口頸即從方孔中露出,蓋之四面各有一獸面銜環,以便啟閉鑑蓋。蓋上浮雕變形蟠紋,鑑體上多浮雕蟠螭紋,下腹飾蕉葉紋。鑑體銘刻“曾侯乙作持用終”。這隻青銅冰鑑鑄造技藝極為精湛,失蠟、鑲嵌、鏤雕、浮雕工藝俱全,堪稱戰國青銅器的典範之作。

  學界普遍認為,先秦時代的冰鑑乃是一種酒具,其主要作用是製作“冰鎮飲料”。眾所周知,古人喜歡溫酒而飲,而夏季時則嗜喝冷酒,冷酒可以避酷暑。“挫糟凍飲,酎清涼些”,《楚辭·招魂》中的這兩句話就是說,夏天飲酒,撈淨糟沫後進行冰鎮,喝起來清涼味甘,煞是舒服。《楚辭·大招》中也說“清馨凍飲”,意思是清澄醇釅之酒冰鎮之後宜於夏季飲用。楚國地處南方,盛夏時飲冰鎮酒,自然是莫大的享受。

  寒氣四溢如冰雨的冰檻

  宋代理學家劉子翬在《夏日吟》中描述道:“君不見長安公侯家,六月不如暑。扇車起長風,冰檻瀝寒雨。”學界普遍認為,這裡所說的冰檻就是一種原始空調,其作用是利用冰塊融化的過程為居室製造涼氣。

  南京象山東晉墓曾出土一件帶承盤的鏤花方鬥,被認為很可能是一種冰檻。該器物由兩個部分組合而成,其中盛冰之器的主體呈鬥形,下安四個支足,上裝提手。富有特色的是,此器物四壁皆滿布鏤空花紋,器底還開有四個對稱的小方孔,估計是為了便於融化的冰水從器壁的鏤花以及器底的孔洞中流下。冰檻的另一部分是一隻裝有四隻矮足的方盤,使用方法應是將冰斗置於方盤之上,融水漏下,正好由方盤接住。冰檻的有趣之處在於鬥壁鏤空,所以盛在其中的冰塊隱約可見;同時,冰在炎熱中慢慢融化,化出的清水從鬥壁的花紋中、底孔中滴滴洩落,不僅更好地發散寒氣、增加溼度,而且在觀感上也有著溼潤幽涼的效果,這正符合“冰檻瀝寒雨”的描述。

  據史料記載,唐時人們在冬季不僅儲藏河冰,更講究收集深山裡的潔淨白雪,運到城邊或宮苑中的深窖里加以貯存。白雪自有一種瑩素的視覺美感,因此唐宋人便流行以白雪代替冰塊,堆滿在冰檻中,美稱為“雪檻”。

  盛放人造“冰山”的冰盤

  在我國古代的許多詩作中,時常出現漢代人董偃所藏水晶盤的典故,此水晶盤被稱為“冰盤”。傳說董偃的水晶盤為漢武帝所賜,董偃常用這隻寶盤來堆盛冰塊,夏日置於席角,讓冰塊散發的寒氣驅除暑熱。因為無色的水晶盤體與冰疊映成一體,所以旁人誤以為冰塊是被直接放置在席面上的。

  時至唐代,冰盤特指一種極為豪華的盛冰器皿。五代文學家王仁裕曾在《開元天寶遺事》中記述,楊貴妃的家人恃寵而驕,每到三伏天,他們會讓工匠把許多大冰塊雕成山巒,舉行宴會時將“冰山”盛放在冰盤內,環列在宴席周圍或佈於賓主的座位中間,讓冰山融化產生的冷氣製造類似空調的涼爽。

  根據傳聞,唐代冰盤的材質以水晶、玻璃、瓷、金銀為主。目前出土文物中並沒有確鑿的唐代冰盤實物,唯有繪製於唐及五代時期的敦煌壁畫《維摩詰問疾品》上出現了冰盤的身影。畫中冰盤似為金屬質地,裝有三隻矮足,盤中的冰塊一律呈現為尖峰聳立的造型,宛如群峰並峙的冰山,如此富有規則的外觀顯然不可能來自冰塊的天然形狀,唯有經過人工雕琢方能呈現。

  唐代冰盤也不僅僅只有王公貴族才能享受,據記載,唐代翰林學士們要輪流在皇宮值夜,以便皇帝隨時傳喚。夏天在他們值班的地方,也會擺上冰盤供其享用。這種冰盤上面除了冰山外,還有各種冰鎮的水果,宮廷以此彰顯對於人才的重視和優待。

  華麗實用的清代冰箱

  關於“冰箱”的叫法其實早在清代就有了,清代冰箱當然不是電冰箱,而是一種特製的貯冰、融冰設備。民間的冰箱一般多為木胎,以紅木、花梨木或柏木等製成,箱體為上大下小的鬥形,外壁上箍有兩道銅條以使箱體牢結,還設有金屬提手,以便隨時加以搬移。冰箱內壁則襯一層鉛或錫皮,既能起到較好的隔熱作用,延長冰塊的融化時間,又能防止融水侵蝕木質箱體。箱內的中部裝有活動的隔屜,使用時將冰塊置於隔屜之上,融化出的水通過隔屜漏到箱體下部。箱底有可以打開的小孔,以便定時排出積存的融水。箱口上則配有一對活動箱蓋,箱蓋上鏤有錢紋圓形開光,這樣即使蓋合箱蓋,從開光的鏤紋中仍然可以散出縷縷冰氣,為室內降溫。

  故宮博物院現藏有兩件清乾隆御製掐絲琺琅冰箱,它們規格相同,通高76釐米,分箱底和箱座兩部分。箱體高45釐米,重102公斤,口大底小呈鬥形。冰箱為木胎、鉛裡,底部一角有一小圓孔,為冰化時洩水之用。箱體外部兩側各有提環,通體為掐絲琺琅,遍飾纏枝寶相花紋,豔麗多彩。蓋的邊緣飾以鎏金,陽刻楷書“大清乾隆御製”六字款。冰箱可內置冰塊,通過蓋面的兩錢紋孔,來散發冷氣以達到降溫目的。箱座為紅木,高31釐米,重21公斤,四角包鑲掐絲琺琅並飾以獸面紋。

  這兩件冰箱做工精細,莊重典雅,屬清宮藏,曾被溥儀運往天津寓所,後因體重器大,就地拍賣了。好在此寶由民國時“天津第一名醫”陸觀虎購得並收藏,其女於1985年將其回捐故宮。

西安晚報>\t\t \t\t2018年07月22日>\t 版次: \t <09> 收藏天下


西安晚報



在古代歷史影視劇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代人,皇室王孫、達官貴人,竟然在炎炎夏日吃冰塊、冰鎮食品!

那絕對不是虛構,甚至,普通平民百姓,也可以在炎炎夏日,享用冰塊、冰鎮食品,乃至冰激凌呢!


古代人,當然沒有電冰箱、電冷櫃,也沒有製冷機等製冷機器,怎麼可以夏日吃到冰呢?

一、古代人所處的時代,科學技術水平尚未達到能夠生產製冷設備;但是,古代人也是很聰明的,在周朝時,人們在冬季採集自然冰塊,存放在寬大房子、地窖、山洞等日照不到的陰涼地方,外復以皮棉織物及大量的厚厚的稻殼、柴草、草簾子等,形成保溫層,可以保存冰塊至夏日使用。



如無寬大房子、山洞、地窖等條件,在地上露天也可以,只是保溫層要加大厚度。

當然,這樣儲藏冰塊,只是財力雄厚的商家,達官顯貴等大戶人家才能做到,平民百姓望塵莫及。

而皇室,更不用說了,普天之下,最最財大氣粗,則建有多處大型冰窖,儲藏大量冰塊,因儲藏保溫設施沒有今日之先進,損耗量還是很可觀的,損耗1/3至1/2很正常,而供帝后、皇子、公主等宮中享用人員較多,必須超大量儲藏,估計可以做到天下第一吧!



北京的古代皇家冰窖,在北京有多處

這種儲藏冰塊的方法,現在仍在廣為使用,如漁民在夏天捕魚時船上用來冰鎮漁產品的冰塊,多是採用上述辦法。

筆者曾在盛夏季節,親眼目睹開倉取冰場景,冬季取之於大河之中,露天場地垛放整齊的大塊冰塊,現代包裝嚴密的材料設施,主要是塑料薄膜、稻殼、稻草簾子而已,其中塑料薄膜起到關鍵作用,密不透氣,冰塊基本沒有什麼損耗,如用機器製冰,大概成本要高於大自然思賜的好多吧!



二、北方冬季結冰,採集儲藏起來,夏季享用;而南方冬季也不結冰的,怎樣在夏季得到冰呢?

大約在唐朝,人們在使用硝石製造火藥時,發現硝石可以吸熱,於是發明人工製冰技術。在盛水的大容器中置放盛水的小容器,向大容器水中投放硝石,可以使小容器中水結冰;如果大量製冰,可以在水池中置放如缸一類盛水大容器,向水池中投放硝石,可以得到大量的冰。


於是,不僅北方,南方人也可以在炎炎夏日享用冰塊、冰鎮食品,乃至冰激凌了!


z山海


古代是有簡單的冰窖的,就是挖一個巨大的地宮,使用保溫材料在四周密封,只要規模足夠大保持365天還是很容易的。再有到了後期以硝製冰這一技術應該也流傳出去了,也有一些是通過這種的方法制冰的。


爆炸人兒


本人承德人,住在離避暑山莊五分鐘左右遠,避暑山莊大家應該知道,世界文化遺產!我老在山莊門口賣冰棍,我經常在攤上玩耍。冬天經常聽到山莊裡面穿出很大很響的鑿冰的聲音,但是不知道幹什麼用的。當時是沒有冰箱的,都用保溫桶來裝冰棍,直到有一次老媽讓我去山莊裡面買冰,我才知道,再裡面有個山洞,所有冬天鑿的冰都放在裡面,這下全明白了。回去就問老人原因,才知道皇上當時就這麼保存的冰。不過自從有了冰箱以後,基本上就再也沒聽到過鑿冰的聲音,後來這個洞也沒有了…



彌帝利夜


這方面的事小時候也沒老人說過!的確也瞭解不多!出題先生有點無聊。浪費了網友的時間!消費了網友的流量。中國古代的人是比較聰明的!所在現代電視劇裡古代人吃冰棒!這都是現代作者的想象力而己。我國的冰箱才出現多少年!還去論古代的。沒有考古價值。


永做幸福人


這個確實沒有研究過太多,存冰大多還是有錢人會去做的,有錢的人大多數都是家裡院子裡會有地窖,或者是地下儲藏室,還有自然而然形成的冰洞,沒開發過的自然冰室,或者是類似現在的南極北極一樣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