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在處斬之前,爲何要飽食一頓?

人不範二枉少年_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斷頭飯也叫做上路飯,是古代死囚會享受的東西。

有資料說:上路飯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楚莊王在平定大臣和貴族的叛亂後,為了籠絡貴族們的人心,從而顯示自己的博大胸襟。因此下旨,在處斬前一天讓他們吃一頓好酒好菜。

宋朝的時候,宋太祖趙匡胤在立國之初就定下規矩,每一位被處斬的犯人在臨死前都可以享用一頓“斷頭飯”,伙食標準為每人一二貫錢。自然,這些錢會被剋扣大半,但當時一頓酒肉餐幾十個銅錢也就夠了,根本要不了一二貫錢。

一般來說,會有飯還有肉有肉,但沒有烈酒。

這主要是怕犯人喝了烈酒以後,會做出出格的事情。

清代死囚押赴刑場遊街,如果不是上面特別交代不給和人接觸的話,還有其他待遇。

比如囚車路過包子鋪或者熟肉鋪,死囚開口要吃,店主人一般都會給幾個包子或者一塊肉,不收錢,這是規矩。

在古代,其實對於社會底層來說,吃飽肚子也不是很容易的,更談不上吃肉。

如果能夠飽飽吃一頓酒肉,其實就是一種很大的優待了。


為什麼這麼做?

幾個原因:

第一,防止犯人炸號

炸號,也就是在監獄搗亂的意思,影響監獄秩序,威脅其他犯人安全。

對於死囚來說,反正明天就要死了,大鬧一場也不過是個死,有什麼關係呢?

所以,即便死囚在處決前幾天,就要戴重鐐,也不乏有人鬧事甚至殺人。

這會大大影響監獄的利益,是最需要避免的事情。

所以,監獄在死囚執行前幾天,往往給予優待,斷頭飯就是其中之一。



第二,讓死囚心態平和

從古至今,監獄或者說看守所的伙食都是極差的,連飯都吃不飽。

而死囚無論古今,從被捕到處決都是有個過程的,最少幾個月。

一個人幾個月都吃不飽,不見肉,突然吃上一頓有肉管飽的上路飯,自然會對監獄、看守所有所感激。

同時,死囚也知道,監獄和劊子手和他並沒有冤仇,甚至還算善待他。

他之所以被處決,完全是自己的罪行。

相對來說,他們心態就會平和一些,不會自殺之類的。



第三,“寧願做撐死的鬼,不做餓死的魂”

中國古代傳統,“寧願做撐死的鬼,不做餓死的魂”。

薩沙小時候很能吃,是個小胖子。奶奶有時候就戲稱,我是餓死鬼投胎的。

古代有種說法,飽死鬼和餓死鬼是不同的。

餓死鬼即便投胎轉世,因為上代的悲慘遭遇,會影響這一代,多會貪吃,走黴運之類。

所以,即便是窮人家的病人,死前如果還能吃飯,多要吃一些再死,絕對不能做餓死鬼。

斷頭飯,就是讓死囚做飽死鬼,死的有尊嚴,下一代也不會受影響。

在迷信的古代,這是很重要的。



另外,薩沙說點自己的經驗,都是今天的監獄。

1.斷頭飯基本都是有的。

如果有家人的死刑犯,多會聯繫家人準備,可以定製一些死刑犯愛吃的東西。

但沒有家人,就沒這麼講究,一般由看守所準備。大體會滿足死刑犯的要求,吃肉都是沒問題的。有時候遇到比較好的管教幹部,還會根據死刑犯的要求購買諸如燒雞、烤鴨、豬頭肉甚至肯德基之類。

2.沒幾個死刑犯吃得下斷頭飯

雖然斷頭飯很豐盛,但沒有個死刑犯吃得下的。

死前的恐懼,讓他們驚恐萬分,就算龍肝鳳髓也吃不下去。

通常都是吃上幾口,死刑犯就不吃了。

3.剩下的斷頭飯直接倒掉

即便看守所天天吃白菜煮自來水,死囚剩下的斷頭飯也沒有其他犯人願意吃。

上面說了,死囚往往只是動了動斷頭飯,甚至根本沒吃過,但這些飯只會倒掉。

犯人們很忌諱吃別人的斷頭飯,認為這很晦氣,很有可能導致自己成為下一個死囚。


薩沙


中國古代是非常重視死亡的,哪怕是死刑犯,最後一頓飯都會讓他吃飽在上路,其實不僅僅只是吃飽,一般最後一頓飯,都會有人去問犯人他想吃點什麼,一般情況下都會盡可能的去滿足犯人的心願,既然都要砍頭了?有必要費心費力的去讓他飽餐一頓嗎?似乎完全沒有必要。

一般最後一頓飯被稱之為斷頭飯,斷頭飯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楚國的統治者為了彰顯自己是個仁慈的君主,他下令死刑犯在行刑之前,一定要讓他的最後一頓吃上一頓飽飯,以免死後還要做個餓死鬼,從這開始這個規矩便定下了,無論哪朝哪代都會遵守這個規矩,哪怕是現在都是如此。

值得一提的是,現如今全世界都有這個規矩,西方國家也是如此,最後一頓飯,犯人想吃啥獄卒都會去替他買,只要犯人的要求合理即可。至於有人說迷信的說法,這個倒是沒有,用現在的話說讓犯人吃飽上路其實是一種人道主義,畢竟是最後一頓了。

每個朝代關於斷頭飯都有一個標準,會給每個死囚一定的錢數,獄卒拿著這份錢去買就可以,很多犯人在看到突然要吃一頓好的,其實是非常恐懼的,因為每個人都知道,死囚突然吃一頓好的代表著什麼。

除了要吃一頓好的,還要在這頓飯裡放一塊生肉,這個則是迷信的做法,相傳奈何橋下有一條大狗,這塊生肉便是要給這個大狗的,犯人把肉給他,才能安然無恙的度過奈何橋。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斷頭飯”,也叫“壯行飯”,把即將處死的犯人比喻成壯士送行,儘管監獄環境惡劣,伙食也不怎麼樣,但是“斷頭飯”還是不錯的,有酒有肉,讓你美美的吃一頓,也不枉白來一次人世間,吃完人間最後一頓飯就可以安安心心的上路了。黃泉路遠,吃飽了好上路。 這種“斷頭飯”在春秋戰國時期就以出現,統治者規定犯人在被處死之前給他們吃一頓美餐,以體現統治者的寬厚仁慈之心。


古代都是農業社會,那時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很差,,基本上都是靠天吃飯,荒年餓死人是常事,人們對於餓死諱莫如深,談之色變,人被餓死是很恐怖的,引申到死刑犯身上,也就有了對死刑犯“可以處死但不能餓死”的規矩,而且這是人生最後一餐,就最後滿足他一次,讓他吃飽吃好。


其實在古代之所以讓犯人吃上一頓好的斷頭飯,是希望犯人吃飽上路,來世能投個好人家,同時也能讓犯人有尊嚴地赴死,在封建社會里,這“斷頭飯”也算是頗有人性的一項制度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