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道拥挤、资本泡沫、价格战……本土PD-1研发企业出路在哪?

赛道拥挤、资本泡沫、价格战……本土PD-1研发企业出路在哪?

:林嘉敏

2018年为PD-1单抗在国内上市元年。

6月,Opdivo的获批拉开中国PD-1治疗时代的序幕。紧接着,全球第二个PD-1药物Keytruda在7月获批上市。两者几乎同时给出了全球最低的价格。在2018年的ASCO大会和CSCO年会上,恒瑞医药、君实生物、信达生物、百济神州等一批本土药企抱团亮相各家PD-1临床数据,资本疯狂涌入……这都足以证明,PD-1赛道上正打得火热。

但是,当资本狂热的浪潮消退,PD-1是否会重蹈共享单车大批倒闭的覆辙?不打价格战,本土PD-1研发企业的出路在哪?迎来上市潮,投资者如何做选择?

赛道拥挤、资本泡沫、价格战……本土PD-1研发企业出路在哪?

困局:PD-1扎堆与资本疯涌

目前,抗体药物在全球处方药市场占比不断走高。2017年,全球处方药物市场达8500亿美元,其中抗体药物占1100亿美元,复合增长率达12.8%。在全球药物销售TOP10榜单中,抗体药物占据8席,其中达到百亿级别的就有4家。

从研发趋势来看,目前全球在研抗体数量多达600个,上市产品超过80个,预计2025年上市的抗体药物超过220个,这意味着未来7年时间里,将有100多个抗体药物陆续上市。虽然全球抗体药物研发主要集中在几家头部企业,但靶点已经开始百花齐放,未来,靶点创新的跨国药企还将孕育更多的机会和变化。

与全球抗体药物发展相比,国内抗体药物市场规模小、渗透率低,但从治疗领域来看,抗肿瘤药物占74%。

在2018深圳国际BT领袖峰会的分论坛“生物医药与金融创新论坛”上,火石创造创始人及首席执行官杨红飞就指出,国内抗体药物申报竞争相当激烈,而且靶点扎堆现象特别严重。

其中最炙手可热的莫过于PD-1/PD-L1。截至2018年6月25日,中国共有193项PD-1试验在Clinicaltrials登记开展,全球研发热度仅次于美国。 新康界查询发现,目前国内正在开展试验的PD-1/PD-L1抑制剂大多在2017、2018年集中获批临床,其中君实生物、恒瑞医药、信达生物等第一梯队企业的PD-1产品已经提交上市申请,并进入优先审评通道,有望快速落地到市场。

一时间,PD-1的扎堆以及同质化竞争导致资源配置失衡,有限的临床资源被浪费在大量重复的研发项目上。“目前,国内有100多家药企扎堆免疫治疗药物PD-1抑制剂的研发,大量重复的临床试验消耗了太多宝贵的科研资源,不仅搞科研的临床医生不够用了,连入组试验的患者都不够用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郭军在2018年CSCO学术年会上直呼。

随之而来的资本与炒作也带来了泡沫,真正有价值的项目可能被掩盖或者面临低估,无法发挥应有的价值。需要警惕的是,当资本狂热的浪潮消退,PD-1是否会重蹈共享单车大批倒闭的覆辙?

“投资人要追求真的、新的创新,而不是庸俗化地附和投资。”在2018深圳国际BT领袖峰会的分论坛“生物医药与金融创新论坛”上,华大国际高级副总裁何亦武率先抛出观点。

万乐药业袁庆在接受新康界采访时,同样表达了相同的观点:“如今生物医药领域热度高居不下,只要一个新的热点出现,本土药企就会马上跟进同时资本的关注,需要警惕‘极左’或‘极右’情况。”

出路:差异化竞争

目前,中国上市的PD-1产品已有2个,分别为6月15日获批的O药(Opdivo)和7月25日获批的K药(Keytruda)。或许是清楚进口PD-1产品的先发优势不明显以及可预见性的看到本土创新药企的崛起,以期在中国迅速抢占市场、占据高位,K药和O药在中国几乎都给出了全球最低价。这一定价策略也令不少业内人哀嚎:本土PD-1研发企业的出路在哪?还剩多少生存空间?

“市场没有那么悲观。”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王学恭表示,“总体来说PD-1/PD-L1价格战是不可避免的,但国内企业在适应症、小分子药物联用、上市时间等方面是可以拉开差距、避免直接交锋的。”

兴业证券在研报中亦指出,国内PD-1单抗未来的赢家和行业参与者并不会很多,先发优势会比较明显,后来者必须寻求差异化的临床价值才有可能分羹,可能更多在联合用药环节寻求新突破。

适应症的获批是药物市场规模扩大的核心驱动力。

Opdivo和Keytruda从2014年获批上市以来,截至目前分别拥有10个、7个适应症,占据绝对竞争优势,连续三年复合增速分别为129.19%、159.42%。在中国,Opdivo、Keytruda等单抗上市获批对应的适应症分别为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黑色素瘤。这意味着,对于后进者而言在开发潜在适应症方面依然还存在着很多可能性。

目前,君实生物的JS001、信达生物的IBI308和恒瑞医药的SHR-1210,所对应的申报上市适应症分别为黑色素瘤、霍奇金淋巴瘤和霍奇金淋巴瘤。百济神州的BGB-A317所开发的非小细胞肺癌、食管癌、肝细胞癌正处临床Ⅲ期。

此外,PD-1/PD-L1领域的玩家也力图从药物联合治疗的方式上进一步寻求差异化。针对同一适应症,通过不同的联合治疗方式,比如肿瘤免疫疗法+化疗、抗体药+小分子抑制剂等,使得出现各种结果的可能性被打开。

据药智网的统计,单单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这一个适应症,已上市的五大PD-1/ PD-L1单抗目前在国内开展的临床试验数量多达17项,其中不少属于联合治疗。面对跨国企业逐步进入国内市场的竞争压力,更多本土药企希望凭借“治疗有效率高+副作用可容忍”的联合用药临床试验数据实现“弯道超车”。

国内企业PD-1/PD-L1单抗联合用药布局情况

赛道拥挤、资本泡沫、价格战……本土PD-1研发企业出路在哪?

—精彩回顾—

赛道拥挤、资本泡沫、价格战……本土PD-1研发企业出路在哪?

医疗服务投资分析——移动医疗机会全息图

点击上图阅读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