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了凡四训》比《易经》高一个层次!

无限归于我


你都觉得了,我们还能拦着你吗?

但我借这个机会给少数不明白的人普及一下这两本书的异同。

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是啥,该书是一本种德立命、修身治世类的家教书,是袁了凡写给他儿子,劝诫子孙后代积德行善的一本书。

难易度:★★ 因为是劝世文,文字比较浅显,具有一定古文阅读能力的人都能读懂。

适用对象:★★★ 适用大多数信仰神仙、佛菩萨的人,以及信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普通人。

作用:★★★ 如果真的能照着袁了凡的方法去做,最起码可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好人,善良的人,除此以外想着靠这个积德最后天上掉馅饼一夜致富的,恐怕是找错了门路。有句话不知道你听没有听过:“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

(不是说大家都应该杀人放火,而是很多没有下限、没有底线的人,确实更容易聚敛财富!)

《易经》

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阐述关于变化之书,长期被用作“卜筮”。后人多学习其哲理,因而成为一部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群经之首,儒家、道家共同的经典。

难易度:★★ ★ ★ ★ 《易经》成书于2000多年前,用的都是非常深奥的文言文,一般人不经过深入的学习,基本上都看不懂。而且由于语言太过于精炼,对后来的学者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同一句话甚至有截然相反的解释。

适用对象:★★★★ 有句话怎么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治国理政的人从里面能学到治理国家的道理,平民百姓从中能学到修身立命的道理,占卜算命的术士能学到占卜算卦的道理,一句话对所有人都适用。

作用:★★ ★ ★ ★ 真正学会易经的人,能知过去将来,能洞察宇宙万事万物的奥秘,大能治国平天下,小能修身养性长生久视。但是也有一点,《礼记·经解》有句话说:“易之失在贼“,意思是说学易经没学好的人,会学到不好的一面,利用易经的知识来操弄人心人性,这种人就很可恶了。

怎么样,无论是《了凡四训》还是《易经》,都可以学,但是都不可以人云亦云的学习,因为无论怎么样的知识,自己不消化不理解,只会带来反面的副作用!


谈者无语


胡扯!《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

伏羲是8000年前原始社会末期中华文化的开山鼻祖——伏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易经》不仅是群经之首,而且是群经之始,是诸子百家的开端,是西周文化、儒家文化的源头。将《易经》列为六经之首、七典之首、九经之首、十二经之首及十三经之首,是一个思想文化逐渐沉淀的过程,是史学家、思想家等人达成了共识。换而言之,《易经》作为承载着中国人“经典思想”的经典,成为形成中华民族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共同“思想宝库”,即《易经》是一部承载着中国人优秀思想的原典,正是这个源头活水,才孕育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

文王、周公是3000年前奴隶社会中期伏羲文化的承前启后的继承者、实践者、开拓者,西周文化是伏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因此说,西周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河流;孔子是2500年前奴隶社会末期西周文化的承前启后的继承者、实践者、开拓者,儒家文化是西周文化的继承发展,因此说,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流,是伏羲文化、西周文化的集大成者。

《易经》是连接伏羲文化、西周文化、儒家文化的精神纽带,因为《易经》是集上古伏羲、中古文王、下古孔子三大圣人之力不同时期共同完成的一部集占卜预测与哲学理论为一体的古老著作。伏羲创作了先天八卦,文王在先天八卦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出六十四卦,并写下了六十四。卦的卦辞。孔子撰写的《易传》十篇,将《易经》由一部占卜之书变为一部哲学、社会科学巨著,并倡举义理,对易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从而使《易经》成为儒学经典。

《易经》是由伏羲氏画八卦,发现八大自然现象,根据自然现象内涵造出天地水火山泽风雷八个大字。周文王推演出六十四个自然现象,并为六十四个自然现象命名,命名是根据自然现象内涵。孔子作易传把易经注释内涵,把易经六十四个自然现象融会贯通为社会生活常理。因为《易经》的易传说的全是宇宙自然,所以,伏羲、文王、孔子三人的思想完全一致。

综上所述,

伏羲文化是中国文化毫无疑问的总源头。有人说,中国文化的源头是道家文化,理由是黄帝和老子的文化是同一根源,一脉相承的道家文化,也叫黄老学派,已经存在5000多年了。还有人说,儒释道才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儒家文化距今已经2500多年,佛教文化传入中国距今1800年。道家文化距今5000年。这些文化产生的时间不一样,怎么可能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呢?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三个文化之间没有先后继承关系,各有各的独立思想体系,怎么可能共同成为中国文化的源头呢?

几千年的社会发展实践证明,上述观点根本不成立,中国文化的唯一源头就是产生于8000年前的伏羲文化,距今3500年的西周文化是伏羲文化的直接继承者、实践者、开拓者,距今2500多年的儒家文化是伏羲文化、西周文化的集大成者。儒家文化两千多年来一直是社会的主流文化,国家的指导思想。道家文化、佛教文化仅仅是中国文化的支流文化,从来没有融入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更不可能成为国家的指导思想了。

程朱理学是儒释道的大杂烩,完全偏离了儒家文化的思想精华,特别是“存天理、灭人欲”的荒谬思想完全背离了儒家文化的精神实质“存仁义、灭贪欲”的核心思想!儒家文化认为:食色,性也。饮食男女是人的本能、本性、天性,怎么可以灭人欲呢?按照儒家思想,人欲是灭不了的,只能灭超出人欲的贪欲、贪婪!朱熹本人是既奸尼姑又扒灰的龌龊小人,他的谬论“存夭理、灭人欲”就变成“存我的天理、灭你的人欲”!朱熹自己也变成满口仁义道德,满腹男盗女娼的伪君子!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只有儒家和法家才是真正的主流思想,也是具有绝对支配地位的主流思想。如果进一步考虑所谓法家其实是从儒家哪里派生出来的一个流派,那么可以毫不扩张的说整个中国的思想史,就是儒家的思想史和发展史。这一点的关键是儒家思想的入世主张,以及处处面向中国实际,注重社会实践的思考和主张。孔子和老子在世时,都不太得志,但是后来的道家,只能归宿到深山里面,继续他们形而上的哲学思考,而儒家则走上了殿堂,不仅被“独尊儒术”,维系了大一统的中国天下,甚至把孔子尊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历尽无数次的打倒而不倒,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选择。

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华文化是不朽的文化,中华文明是辉煌的文明。中华民族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而又繁荣兴盛的发展之路,凝练出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华文明传统与中华民族精神。这些对于当代中国、当今世界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注重知识普及与价值观传递相结合、课堂讲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国内普及与国际传播相结合。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根植于民族文化基因、落实到社会现实生活,不断强化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从而增强其在当代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智慧、伦理道德观念和精神价值追求,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感召力,在凝聚共识方面有着巨大作用。我们应立足世情国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今天,社会思想潮流日新月异,文化发展正经历着深刻变化。这更加要求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使之在当代仍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感召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新辉煌,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董海发



先说《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袁了凡写给子孙后代的家训。指导子孙修身行善的一本书。

《了凡四训》的地位类似于《颜氏家训》和《朱子家训》。

这三部家训里,唯一让我铭记的独到之处,并非《了凡四训》,而是《颜氏家训》:

子女遭受继母虐待,从古至今,传承不息。舜被继母虐待,继母和弟弟几次欲致瞬于死地。机智的舜一次次逃过劫难。在《颜氏家训·后娶》中,就记载了曾子不续弦的事迹。

吉甫,贤父也,伯奇,孝子也,以贤父御孝子,合得终于天性,而后妻毁之,伯奇遂遭放逐。

曾子妻死,谓人曰:“吾不及吉甫,子不及伯奇。”于是,终生不续弦。

王骏丧偶,亦谓人曰:“吾不及曾参,子不如华、元。”并终身不娶,此等足以为诫。

曾子开创了谨慎续弦思想的先河。这是保护未能年人免遭虐待的具体实践和有效措施。也是慈父的必备条件。父母有慈,儿女有孝。


再说《易经》。

在中国文化史上,《周易》历经数千年创作而成,被誉为群经之首。

《周易》的创作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卦画的产生;卦爻辞的产生;《易传》的产生。一般认为,伏羲作八卦的卦画;文王六十四卦的卦画和卦爻辞;孔子作易传。据文史专家的研究表明,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而《易传》主要作者是孔子,后又经其弟子补充。即便爻辞确实是周公所作,而文王乃周公之父。周公将授自父亲的爻辞补入《易》。称卦辞和爻辞均为周公所作,也不为过。同样孔子传《易》于弟子,弟子们将孔子所授之精义补充进《易传》,补充的内容亦是孔子之言。说《易传》为孔子所作,亦不为过。

故曰:《周易》历时三古(上古、中古、下古),人更三圣(伏羲、文王、孔子)而成。


杨朱学派


就象别人说的,你都觉得了,谁都难不住你,说《了凡四训》比《易经》高一个层次。我就想问你:家宴跟国宴,有可比性吗?你会这样想,那是因为你吃的是“家宴”,对于“国宴”只有远观的份。所以,从根本上来讲,只能说你的层次只属于“家宴”级的,“国宴”级你只能远观,而不能“近视”,仅次而已。。。没事多看看书,学而不思则枉,思而不学则怠。要学会温故而知新。。。




彩虹w微笑


百家争鸣,各逞奇思。登临绝顶,众山皆小。自命不凡,偏执一隅。人之为众,自有上下前后之分;出群离众,其心也孤其情也苦。

群经之首,载覆之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哲宗万有,痴言四训。浩淼烟波,涛走云飞莫出其中;阴阳运转,神魔仙佛尽在其里。

舟行于水上,当慎之莫覆。人凌于绝顶,难胜其寒。大隐于市,不著于形,攻守有道;小隐山林,自标奇异,欲退无由。

卓而不凡非自命

圣哲之道了于胸



狼主1970


了凡四训讲了一个开始不接触佛法的袁了凡先生,通过念佛咒发善心行善果,最后也算是一个成功人士的总结。

如果说比易经高一个等级,那就是你对易经真的不大懂了。它们讲的不是一个概念的问题,

易经讲的上至无限,下至幽隐人世间大道,包括人事吉凶悔吝。了凡四训中也有关于有一隐士,给袁了凡算命一节。但它的目的是借算命不准,来证明信佛改运的故事。

当时说了凡能活到五十三岁,其中少年时期经历说的特准,但认识佛法后,命运发生变化,就不准了。总结的一句话是:一切福田,不离方寸。意思应当是只要心善,行善,命运会发生变化,不好的运都是贪著引起,改变贪著的习惯,应当先从发愿念咒开始。然后落实到行动,日行几善,命运就会好起来了。求寿得寿,求官得官,求财得财。

它说的道理的确也是这么回事,心里清静了,不被外物牵系,一心努力专求自己的目标,肯定会事半功倍。平常我们学习效率不高,就是贪念的事情过多造成的。

有机缘能够学习一下了凡四训,真的不错,最起码会让你少犯错误。


手机用户14006618528x


你觉得是这样吗?那我告诉你我的答案,了凡四训无法和易经相提并论,你好好了解下,了凡四训是道德引导的书籍,而易经则是技术含量更高的书籍,他们没有可比性,不在一个档次上,易经高出了凡四训太多了!


扶正祛邪纯中医


易经讲阴阳五行,教你理清命和运的运行规律。了凡四训虽然没教你易理,但是告诉你命运多舛的根源在哪里,只要找到源头才能从本质上破迷开悟,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易经和了凡四训其实就是一个因果的关系!


约翰中医馆


禅师对了凡的开示,让了凡摆脱了命中的定数,让其不被命运所拘,是无上佛法的改命大法。多数人没有看到了凡四训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那就是准提法,禅师让了凡除了填功过格外重点让他坚持长年持准提法,最后才摆脱了少年时被术算大家算定的命数。


秦岭龙王


没听说过《了凡四训》看书名应该是部跟家训有关的书 而《易经》讲的是阴阳二极理论 包含太多 也包含家训 你这个看法我不赞同 不过这种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只代表我的观点 我不赞同 但我也没资格说你的观点不对 我只是发表一下我的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