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區延安概況

延安市,簡稱“延”,古稱膚施、延州,隸屬於陝西省,是天下第一陵——中華民族始祖黃帝陵寢黃帝陵所在地,是民族聖地、中國革命聖地,國務院首批公佈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延安位於陝西省北部,地處黃河中游,黃土高原的中南地區,省會西安以北371千米。北連榆林,南接關中咸陽、銅川、渭南三市,東隔黃河與山西臨汾、呂梁相望,西鄰甘肅慶陽。

革命老區延安概況

介於北緯35°21′-37°31′,東經107°41′-110°31′之間,東西寬256千米,南北長236千米,總面積37037平方千米。有“塞上咽喉”、“軍事重鎮”之稱,被譽為“三秦鎖鑰,五路襟喉”。 延安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發祥地,人文始祖黃帝曾居住在這一帶。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勝利到達吳起鎮,延安成為中國革命的落腳點和出發點,是全國革命根據地城市中舊址保存規模最大、數量最多、佈局最為完整的城市。 2018年上半年,延安市完成生產總值644.56億元,在全省地級市中排第6名;增速達到8.7%。

中文名稱

延安市

外文名稱

Yan’an

別 名

膚施、高奴、延州

行政區類別

地級市

所屬地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 西北地區 陝西省

更多

2512所高校火熱PK中...

歷史沿革

地名由來

延安

延州和延安之名始見於《隋書》。《地理志》雲:“延安郡,後魏置東夏州,西魏改為延州,置總管府。開皇中,府廢統縣十一,戶五萬三千九百三十九。大業三年(607年),在膚施置延安郡。”[1]

建置沿革

先秦時期

天下第一陵——黃帝陵

考古發現,距今約3萬年左右,延安已有晚期智人“黃龍人”生息。

夏,今延安地區屬雍州。

商,屬鬼方。

西周,為犬戎與獫狁領土。

春秋時,延安是白狄部族所居住的地方。晉公子重耳曾流亡白狄12年,即居住於延安一帶。

戰國,延安大部屬魏國。秦惠文王八年(330年),魏納河西地予秦;十年(328年),魏納上郡15縣(今陝北宜川、延安一帶)予秦。延安屬秦。[2]

秦、漢時期

寶塔山

秦漢時,延安屬上郡(郡治膚施,今榆林市南)。秦昭王時期,秦在延安一帶置高奴縣,縣治在今延安城東尹家溝。這是延安築城之始,其城垣至今猶存。秦統一六國後,大將蒙恬統兵30萬北擊匈奴,後又監修長城和秦直道。漢武帝時曾大量移民和屯戍,使陝北等地農業經濟空前發展,被譽為“新秦中”(意為富庶如關中)。東漢虞詡《奏復三郡疏》有“水草豐美,上宜產牧,牛馬銜尾,群羊塞道”的描述。[2]

三國、魏、晉、南北朝

三國,延安為羌胡所據。

東晉義熙三年(407年),匈奴鐵弗部赫連勃勃建立大夏國。其在延安城東修築豐林城(今寶塔區李家渠鎮周家灣村)。宋代沈括曾考察該城,謂之堅密如石,城不甚厚,但馬面極長且密,利於戰守,讚歎“赫連之城,深為可法也”。

壺口瀑布

西魏,設東夏州,領遍城郡、朔方郡、定陽郡、上郡;設北華州,領中部郡、敷城郡。[2]

唐宋時期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延安郡為延州總管府,領膚施、豐林、延川三縣,管南平、北武、東夏三州;改上郡為富州,領洛交、洛川、三川、伏陸、中部、富城六縣。

宋代,屬永興軍路,設延州、富州、丹州、坊州。這一時期,宋與西夏戰事頻繁,宋代名臣龐籍、範雍、韓琦、范仲淹等在此禦敵。宋元祐四年(1089年),升延州為延安府。[2]

金、夏時期

金置彰武軍部管府。金、夏在保安軍(今志丹)置榷場互市。[2]

元、明、清時期

明末陝北農民爆發大起義,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領袖縱橫延安南北。

清仍設延安府,順治年間領三州(富州、綏德州、葭州)16縣(膚施、安塞、甘泉、安定、保安、宜川、延川、延長、清澗、洛川、中部、宜君、米脂、吳堡、神木、府谷)。雍正年間,三州歸省直隸,府領8縣(膚施、安塞、甘泉、安定、保安、宜川、延川、延長)。乾隆年間,又增領定邊、靖邊二縣。同治年間,陝甘回民起義軍和西捻軍張宗禹在延安境內反清,左宗棠率湘軍入境剿撫。最後一支捻軍武裝袁大魁部在永寧山被鎮壓,捻軍運動在中國最後失敗。

清末,清政府設延長石油官廠,在延長縣鑽成中國大陸上第一口油井。[2]

中華民國

民國二年(1913年),延安屬榆林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撤道,各縣由省直轄。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9月,延安南北各縣分屬國民政府陝西省第三、第二行政督察區。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陝西省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洛川,初領洛川、甘泉、宜川、富縣、中部、宜君6縣,後領洛川、黃陵(1944年由中部縣改稱)3縣及黃龍設治局。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3月至4月,人民解放軍相繼解放第三行政督察區所轄各縣。

延安革命紀念館

民國十五年(1926年)初,李象九、謝子長等創建中共宜川軍隊第一、第二特別支部;春夏,陝西省立第四中學(延安)建立中共延安特別支部,是為延安最早的中共地方組織。20世紀30年代,劉志丹、謝子長等在延安境內開展武裝鬥爭,創建陝甘邊和陝北兩個革命根據地。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1月,稱陝甘省和陝北省。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征到達吳起鎮。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9月,陝甘寧邊區成立,10月,成立延安市政府,直隸於邊區政府。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始置吳旗縣,屬三邊分區。同年11月,設延屬分區,1月成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延安市及延安、富縣、甘泉、志丹、安塞、子長、延川、延長、固臨10縣(市)。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月,陝甘寧邊區設黃龍分區,轄洛川、黃陵、宜君、宜川、黃龍等10縣。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2月,增轄富縣。5月,撤延屬分區,設陝北行政區,衛北行政公署駐延安,轄榆林、三邊、綏德、黃龍4個分區及延安、延長、延川、子長、安塞、志丹、甘泉7個直屬縣。[2][3]

新中國成立後

延安歷史地標——寶塔山

1950年5月,撤銷陝北行政公署,成立陝西省延安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延安、延長、安塞、志丹、吳旗、甘泉、富縣、洛川、宜川、黃陵、宜君、黃龍12縣。同年10月,改稱陝西省人民政府延安專員公署。

1955年5月,又改稱陝西省延安專員公署。1956年10月,延川、子長劃歸延安專區。1964年,鄜(fu富)縣改稱富縣。

1968年8月18日,成立延安專區革命委員會。次年9月,延安專區改稱延安地區。

1970年延安縣析置延安城區(縣級),1972年,延安城區改稱延安市。全區轄1市14縣。1975年8月,延安縣併入延安市。

1978年延安地區革命委員會撤銷,延安地區行政公署成立。

1983年9月9日,國務院批覆宜君縣劃歸銅川市。

1996年11月5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延安地區,設立地級延安市。[2]

2005年10月17日民政部民函278號批覆:延安市吳旗縣更名為吳起縣。

2016年6月,《國務院關於同意陝西省調整延安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國函〔2016〕104號):同意撤銷安塞縣,設立延安市安塞區。

安塞腰鼓

行政區劃

截至2016年,延安市下轄2個區、11個縣。延安市政府駐寶塔區寶塔山街道。[4]

寶塔區寶塔區位於陝西省北部,素有“秦地要區”、“塞上咽喉”之稱。總土地面積3556平方千米,轄9鎮4鄉,5個街道。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裡生活戰鬥了十三個春秋,領導全國人民奪取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是全國愛國主義、革命傳統、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5]

安塞區安塞區位於延安市北部,轄8鎮、3個街道,土地總面積2950平方千米。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有20多箇中央直屬機關設在安塞,毛澤東在王家灣指揮了青化砭、蟠龍、羊馬河三大戰役。安塞也是”為人民服務“的發祥地,張思德在安塞區樓坪鄉石峽峪燒木炭時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1944年9月8日,在張思德同志追悼會上,毛澤東做了《為人民服務》的演講。[6][7]

黃陵縣黃陵縣是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炎黃子孫朝聖地,位於陝西省中部、革命聖地延安市南端,轄5鎮1個街道,總面積2292平方千米。黃陵縣境內既有秦直道、紫娥寺、萬安禪院等歷史文化遺址,又有子午嶺、侯莊湫等自然風光,特別是號稱“天下第一陵”的黃帝陵享譽海內外,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8]

黃龍縣黃龍縣地處陝北黃土高原與關中平原的結合部,位於陝西省中北部、延安市東南緣,區域面積2752平方千米,轄5鎮2鄉。黃龍歷史文化悠久,發掘出土了距今約5萬年的“黃龍人”頭蓋骨化石和發現了中國最大的舊石器時期的巨型石鉞。著名的西北大捷——瓦子街戰役就在這裡打響。[9]

宜川縣宜川縣地處陝西省北部、延安市東南部,國土總面積2931平方千米,轄4鎮2鄉1個街道。是中國牡丹源生地,北宋名儒張載、理學先驅胡瑗曾在此傳道授業,教化民眾,被後世譽為“橫渠遺風”和“安定流韻”;宜川蒲劇、宜川胸鼓、壺口鬥鼓、剪紙、刺繡、根雕等民間藝術獨具風格,陝北文化發展史上一直流傳著“文出兩川”之說,其中之一指的就是宜川。[10]

洛川縣洛川縣位於延安市南部,由境內有洛河穿過而得名。轄7鎮5鄉1個街道,總面積1804平方千米。洛川是黃土高原面積最大,土層最厚的塬區,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高原地貌之一,素有“蘋果之鄉”和“陝北糧倉”的譽稱[11]。2004年,世界唯一的洛川黃土國家地質公園建成開放,是“認識全球氣候環境變化的三大支柱之一的標準地點。”[12][13]

更多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延安市位於陝西省北部,地處黃河中游,黃土高原的中南地區,西安以北371千米。北連榆林,南接關中咸陽、銅川、渭南三市,東隔黃河與山西臨汾、呂梁相望,西鄰甘肅慶陽。市境介於北緯35°21′-37°31′,東經107°41′-110°31′之間,總面積37037平方千米[21]。城區處於寶塔山、清涼山、鳳凰山三山鼎峙,延河、汾川河二水交匯之處。[22][23][24][25]

地形地貌

延安市位於黃河中游,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延安地貌以黃土高原、丘陵為主。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北部的白于山海拔1600-1800米,最高點在吳旗縣五穀城鄉的白于山頂,海拔1809.8米;最低點在宜川縣集義鄉猴兒川,海拔388.8米,相對高差1421米。北部以黃土梁峁、溝壑為主,佔全區總面積72%;南部以黃土塬溝壑為主,佔總面積19%;全區石質山地佔總面積9%。西部子午嶺,南北走向,構成洛河與涇河的分水嶺,是高出黃土高原的基岩山地之一,海拔1500-1600米,主峰1687米;東部黃龍山,大致呈南北方向延伸,海拔1500米,主峰(大嶺)海拔1788.7米;中部勞山,呈西北——東南走向,平均海拔1400米,主峰(大墩梁)海拔1464米。黃龍山和勞山統稱為梁山山脈,形成延安地區地形的骨架。[26][27]

黃河蛇曲國家地質公園

氣候特徵

延安市屬於暖溫帶半溼潤易旱氣候區,全年氣候變化受制於季風環流。[28]

四季

延安市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12月-次年2月為冬季。

春季乾燥少雨,氣溫回升迅速,氣候多變,有大風、揚沙天氣。季內降水佔年總量的17%,3月平均氣溫4.5℃,5月平均氣溫16.9℃,最高可達36.5℃,遇較強冷空氣侵襲時,最低氣溫可降到0℃左右,出現霜凍。

夏季炎熱多雨,季降水量312.3毫米,佔年總量的57%,多為陣性天氣,有時伴有冰雹,季內月平均氣溫21.1-22.9℃,7月最熱為22.9℃,季內最高氣溫39.7℃,無酷熱期。

秋季降溫迅速,溼潤,多陰雨大霧天氣,9月降水日數11-12天,9-10月霧日佔全年一半,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出現初霜,11月上旬土壤冰結。

冬季雨雪稀少,明朗乾冷,多西北風,季內降水僅13毫米,佔年總量4%,1月最冷,平均氣溫-6.4℃,極端最低氣溫-25.4℃,相對溼度平均為54%-60%。[28]

日照

延安市年日照2418小時,日照百分率55%,≥0℃的活動積溫3878.1℃,無霜期年平均162天,一年一熟有餘,兩熟不足。[28]

降水

延安市降水多集中夏季,且多暴雨,強度大,10月至次年5月僅佔年總量的29%。[28]

水文概況

黃河

黃河在延安市延川縣眼岔寺鄉馬家騫村入區境,自北而南沿東界流經延長縣安河、羅子山、南河溝,在宜川縣猴兒川口出境,長183千米。在宜川縣城東48千米處,黃河由200-300米寬收縮到50米,突然跌入34米深的壺形峽谷,形似巨壺沸騰,十分壯觀,稱之為宜川壺口瀑布。

北洛河

北洛河又稱洛河,發源於陝西省定邊縣白于山南麓,流向由西北而東南,自吳旗縣頭道川入境,經志丹、甘泉、富縣、洛川、黃陵等縣出境,進入陝西省渭南市,匯入渭河。區內河長385千米,流域總面積17948平方千米,其中流域面積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支流62條。

延河

延河發源於陝西省靖邊縣天賜灣鄉周山,流向由西北而東南,經安塞、延安,在延長縣南河溝鄉涼水岸匯入黃河。全長286.9千米,境內河長248.5千米,總流域面積7725平方千米。

清澗河

清澗河發源於子長縣李家岔鄉周家嶮村,向東流經子長縣馬家砭進入陝西省清澗縣折家坪鎮,由清澗賀家灣流入延川縣境內,經馬家河流向東南,在土崗鄉大程注入黃河。全長169.9千米,流域面積4078平方千米;境內河長96千米,流域面積3577平方千米。

雲巖河

雲巖河又稱汾川河,發源於勞山東麓九龍泉,向東流經宜川縣,在西溝村東南注入黃河。全長112.5千米,流域面積1781平方千米。

仕望河

仕望河又稱縣川河,發源於黃龍山北麓,自河源至宜川為南北流向,到秋林折向東流入黃河。全長99千米,流域面積2354平方千米。[29]

自然災害

延安市乾旱年平均4.61次,最多達6次,旱期年平均209天,中等強度乾旱居多,佔55%;83%年份有冰雹,並伴有暴雨,陣性大風。[28]

壺口瀑布全景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延安市境內木本植物有6綱19目,83科,202屬,540種,其中喬木214種。

延安市境內天然草類有370多種。

延安市境內野生藥材植物:有300多種。[30]

動物資源

延安市境內鳥類有14目28科77種。

延安市境內獸類有5目11科29種。

有紅脖遊蛇、黑脊蛇、黃脊遊蛇、白條錦蛇、菜花烙鐵蛇、烏梢蛇、黃鏈蛇、蝮蛇,麻晰、大蟾蜍、花背蟾蜍、無蹼壁虎、黑斑蛙、中國林蛙等。

有蝴蝶、蜻蜓、蟋蟀、七星瓢蟲、麥蛾、菜蛾、螟蛾、牛虻、斑虻、飛蝗、蟈蟈、蜜蜂、胡蜂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