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情節,絕非簡單重複:簡析押解林沖和盧俊義情節之異同

在《水滸傳》中,有許多相似的情節,但我們若認真閱讀分析,便會發現作者在敘述這些情節時,絕非是簡單的重複,而是同中有異,變化微妙。作品中,便出現了董超薛霸押解林沖和盧俊義的情節,從頭至尾,大體相似,但若仔細分析,便能發現亦有許多不同,而這些不同皆有其原因,也令人看到施耐庵寫作的細緻之處。

相似情節,絕非簡單重複:簡析押解林沖和盧俊義情節之異同

董超薛霸本是東京開封府的防送公人,因押解林沖去滄州未能害得林沖,回來被高太尉尋事刺配北京大名府,梁中書見他兩個能幹,就留在留守司勾當。所以,他們倆便又有機會押解盧俊義。在押解同是被陷害的好漢林沖和盧俊義的整個過程,作者除了還用董超薛霸這兩人外,諸多情節也都大致相仿,在同一部作品中這樣相犯,應是寫作的大忌,是非常危險的,很容易便會成為敗筆。然而,施耐庵畢竟有如椽巨筆,不僅寫來並無簡單重複之感,更令人可於相似中體悟不同,從而為之嘆服。

出發前被收買情節相同。在領受押解林沖和盧俊義差事後,出發前都有一段收買解差的情節,一是陸謙受高太尉之使收買解差欲害林沖,一是盧府總管李固收買解差欲害盧俊義。但這一情節也並非完全相同,前次董超薛霸先是“喏喏連聲”,後又說了很多表達他們難處和盡忠的話;而後一次他們則是“兩兩相覷,沉吟了半晌”。所以有這樣的差別,一則前次面對的是高太尉的心腹之人,而後一次面對的只是不相干的盧府總管,收買者身份不同,他們的表現也自然有所不同;二是董超薛霸的心態不同,前次他們應是在做過許多同類害人之事卻沒有受到相應懲罰的情況下,而後一次則不同,他們先是被魯智深教訓差點丟了性命,再被高太尉尋事懲罰,不說是驚弓之鳥,至少也教訓深刻。然而,他們最終也都接下了這害人的勾當,如果說前次除了貪心,多少還有些畏懼高太尉權勢的話,那麼後一次則純粹是“見了兩個大銀,如何不起貪心”,何況,李固許諾事成之後“每人再送五十兩蒜條金”,比陸謙承諾的再送十兩金子多了許多。所以,董超薛霸經歷了一次害人不成差點害己後依然不思悔改,由此深刻地刻畫出了他的貪婪和狠毒。此外,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看到董超和薛霸兩人言行的諸多不同,除了他們的性格各異外,也見識了兩人一個唱紅臉一個唱黑臉的默契配合,這也正是這類混跡公門的小人物的油滑和存身之道。

相似情節,絕非簡單重複:簡析押解林沖和盧俊義情節之異同

監押途中諸多情節相同。在監押林沖和盧俊義的途中,董超薛霸都曾對林沖盧俊義百般辱罵,住店時都曾有一段解差和犯人吃飯的情節,並都曾用滾燙的開水燙傷犯人。但這些相似情節同樣有著一些細微的區別。在客店時,董超薛霸不僅和林沖一同吃飯喝酒,甚至還主動添酒把林沖灌醉;而盧俊義則沒有這般待遇,他雖是養尊處優的員外,但依然需要自己親自帶著枷來到廚下燒火做飯,而且,做得飯熟還不敢討吃,等兩個解差吃過後,才吃一些剩下的殘湯冷飯。所以有這樣的不同,主要是因為在押解林沖時,林沖的丈人張教頭不僅安排案酒果子管待董超薛霸,而且還用銀兩齎發他兩個,再加上住店時也是林沖用自己的銀兩買了酒肉請兩個解差吃;而盧俊義被害時,幾乎是眾叛親離囊空如洗,李固對兩個解差就曾說“如今配去沙門島,路途遙遠,他又沒一文,教你兩個空費了盤纏”。有這樣的不同,那麼兩個貪婪且狗眼看人的解差若兩次態度差不多,反倒是奇怪了。也就難怪同樣棒瘡發作行走不便,薛霸只是埋怨林沖,而董超也會假惺惺地勸解,甚至在腳被燙傷時還會攙扶著林沖走;而對盧俊義,則是董超薛霸兩人一起辱罵,在同樣是腳燙傷不能行走時,薛霸則不只是辱罵,而是“拿起水火棍,攔腰便打”,董超雖然也“假意去勸”,但終不見攙扶盧俊義一把。林沖盧俊義皆是一時豪傑,要想害他們性命,董超薛霸也還是多個心眼兒,所以,便都有了先用開水將他們雙腳燙傷,以使其行動不便更易下手的情節,足見兩個解差的經驗豐富,且小心謹慎。但此情節也並非完全雷同,對於林沖,董超薛霸剛受了許多的好處,到底還不好意思太過直接,所以,便添酒將林沖灌醉後再動手,其間也還有許多假惺惺的話語來掩飾;而對於盧俊義,則是直接“扯兩條腿納在滾湯裡”,前後也並無多少裝模作樣的語言,連那一層遮掩的面紗也不要了。


相似情節,絕非簡單重複:簡析押解林沖和盧俊義情節之異同

欲害犯人而終獲救的情節相同。由於出發前便受了賄賂,董超薛霸兩次都做出了要害其押解者的舉動,但這兩次也絕不完全相同。想害林沖時,董超薛霸先是“倒在樹邊,略略閉得眼”,然後才裝模作樣似乎想起不妥,賺林沖被綁在樹上;而在害盧俊義時,他們雖然依然以睏倦要睡為藉口,卻不假裝睡覺,很直白地說“莫要著你道兒,且等老爺縛一縛”,自稱老爺也見出他們的毫不留一點情面。當然,兩次加害的結果都是沒能成功,林沖被結義兄弟魯智深所救,而盧俊義則被其家僕燕青所救。所不同的是,當魯智深要殺董超薛霸時,心懷仁慈的林沖為他們講情,才留得兩人性命;而燕青則是一箭一個直接取了兩人性命。


從以上幾個方面看,雖然這兩個情節有許多類似之處,但並非簡單的重複,作者根據不同的情景,進行了一些微小但傳神的變化,不僅各合其情理,更惟妙惟肖地刻畫了不同時期的人物形象,使人能從細微處品味到名家的絕妙筆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