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友不求榮,對林沖是不是誤讀?

賣友不求榮,對林沖是不是誤讀?

豹子頭林沖是《水滸傳》著力塑造的一個人物,也是逼上梁山的典型形象,這個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形象不知曾感動過多少讀者,令人為之一掬同情之淚,並油然而生讚佩之心。不過,對這個人物,也有讀者頗有微詞,其中最突出的便是認為林沖不顧兄弟之情,出賣了花和尚魯智深。這是典型的對作品誤讀,本文試就此略作分析。

首先,林沖是一個重情重義的人。林沖曾自我評價“仗義是林沖,為人最朴忠”,這自我評價是有其真實性的。對妻子的關心愛護可見一斑,高衙內幾次調戲他的妻子,第一次雖然因為怕“本官高太尉”而手軟,但不妨礙他的重情義。在生活中,有多少人會因為僅僅是攔著妻子說些風言風語便毫不猶豫地開罪頂頭上司呢?而這也正是那時林沖逆來順受性情的真實體現。而當高衙內第二次調戲他妻子時,林沖便怒不可遏,不僅把陸虞候家打得粉碎,還拿了一把解腕尖刀去尋陸虞候,並揚言“只怕不撞見高衙內,也照管著他頭面”,可知他的忍耐也是有限度的,當一再相逼時,若退無可退,其英雄本色便會展現出來,為了保護妻子,即便是頂頭上司也不惜抗爭。更令人感動的是,當他受陷害被髮配滄州時,臨行前還堅持要寫休書休妻,為的是不因自己的獲罪之身而耽誤了妻子的青春年少,還妻子以自由,以免為自己而誤了前程。愛到深處,不是佔有,而是放手。這一紙絕情的休書,卻正是林沖深愛妻子的明證;這看似無情之舉,又包含多麼濃重的情意呢?林沖的重情重義不僅只表現在對待家人上,即使是毫不相干且微不足道的社會下層人李小二,要吃官司時,也是林沖“主張陪話,救了他,免送官司;又與他陪了些錢財,方得脫免。京中安不得身,又虧林沖齎發他盤纏”。這種無利可圖的救助,不正詮釋了仗義二字嗎?

賣友不求榮,對林沖是不是誤讀?

其次,林沖根本沒有出賣魯智深的動機。林沖和魯智深一見如故,初見面便結義為兄弟,而且也在煩惱時將其當作可以傾訴衷腸的朋友,更不要說魯智深多次仗義出手救助了,他們之間的情感是真實的。而林沖在兩個解差面前的確不經意地暴露了魯智深,但這絕不能解讀為是對朋友的出賣。大凡要出賣一個人,總會有其動機的,何況是死生與共的兄弟呢?當時林沖已安全,他完全不會因自身安危而出賣魯智深;更談不上要以出賣兄弟來換取名利,隨意賣友求榮的帽子也給他扣不上;而前文已說林沖是個重情重義之人,也不會是以出賣兄弟為樂的薄情者。那麼他為什麼要出賣魯智深呢?沒有任何動機,也就無所謂出賣了。

賣友不求榮,對林沖是不是誤讀?

當然,也許有人會說,事實上林沖暴露了魯智深的行藏,這不就是出賣嗎?我們客觀地看,林沖何以會這樣呢?其實,這正好表現出那時的林沖還是一個缺少心機的謙謙君子。他曾對懷著謀害之心的解差毫無提防,即使已經有明顯要害他跡象的解差要在野豬林捆住他時,他居然也說“上下要縛便縛,小人敢道怎的?”如此任人宰割,其實不是窩囊,而是沒有心機,看不到即將到來的危機。不然,英雄如他,又怎麼可能和同樣英雄卻沒有城府的盧俊義一樣,面對兩個武功平平的解差的相害就束手無策了呢?即使解差的猙獰面目完全暴露時,林沖依然堅決制止魯智深殺他們,還說:“非幹他兩個事,盡是高太尉使陸虞候分付他兩個公人,要害我性命,他兩個怎不依他?你若打殺他兩個,也是冤屈。”沒有一顆仁慈之心,又怎麼說得出這一番寬容的話呢?當然,這也讓我們看到,還沒混跡江湖的林沖,其城府就是一張白紙,白得可氣,也白得可愛。而就算這樣一個人,最終卻被逼得落草為寇,這不正是作品塑造這個形象的意義所在嗎?至於他暴露魯智深的那句話“這個直得甚麼?相國寺一株柳樹,連根也拔將出來”,根本就是在解差吃驚於魯智深打折松樹時的脫口而出,他只是為魯智深而感到無比驕傲,生怕別人不瞭解自己這位兄弟的本領,哪裡曾想那麼多呢?而且,事實上沒有林沖這話,解差也早就推知了魯智深的身份,因而,客觀上也不是因林沖這句話給魯智深造成了傷害。


再看林沖和魯智深之間的情誼是不是真摯而深厚的呢?初見面,兩人便惺惺相惜,結義為兄弟,煩悶時,林沖也每日與魯智深上街吃酒,把魯智深當做傾吐心聲的真心朋友,更不說魯智深多次救助林沖了,林沖本是重情重義之人,又怎不感動至深呢?後來魯智深上梁山時,林沖也主動說起相謝魯智深相救一事,顯然並未忘記兄弟情誼。而魯智深這時也動問道:“灑家自與教頭滄州別後,曾知阿嫂信息否?”顯然是關心林沖及其家人的,並稱林妻為阿嫂,不正表明他依然是珍惜和認可這份兄弟情誼嗎?後來征討方臘結束,林沖感染風癱不能痊癒時,若要安置,有太多方式,恰恰留在六和寺中是不太妥當的,為什麼偏偏要留於寺中教已經殘廢的武松看視呢?不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林沖與二龍山的頭領們有著不同一般的關係嗎?

林沖是《水滸傳》裡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也是正確理解這部書的關鍵人物之一,若我們誤讀了這個人物形象,便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對全書的誤解。所以,讀書者絕不可只讀表面,更不能以一己之好惡進行隨便臆測。

賣友不求榮,對林沖是不是誤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