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俊义反诗前后不同乃作者精心安排

《水浒传》中写吴用赚玉麒麟卢俊义上梁山,安排了一首藏头诗,以之作为陷害卢俊义造反从而逼迫他上梁山的证据。这首藏头在书中出现三次,但前后并不一致,对此读者一般认为是施耐庵先生疏忽所致。但若仔细分析,我们会领悟到,其实并非作者笔误,反而应该是作者经过慎重考虑,精心做的改动。

首先,比较一下这首藏头反诗前后有何不同。第一、二次相同,诗如下:

芦花丛里一扁舟,俊杰俄从此地游。

义士若能知此理,反躬逃难可无忧。

(另有版本作“卢花滩上有扁舟,俊杰黄昏独自游。义到尽头原是命,反躬逃难必无忧。”)

卢俊义反诗前后不同乃作者精心安排

后面第三次出现这首反诗时,则变化如下:

芦花荡里一扁舟,俊杰那能此地游。

义士手提三尺剑,反时须斩逆臣头。

(另有版本首二句同上)

卢俊义反诗前后不同乃作者精心安排

从整体来看,前后三次出现的诗皆是藏头诗,都藏“卢俊义反”四字。但若从整体诗意角度看,则有明显的不同。虽然改动前后都不算好诗,表意都嫌有些牵强附会,但大体上前诗表现一种少问人间闲杂事、悠闲自在山水游,于是便能远离灾祸的主题;而后诗则铮铮然有刀枪声,明确表现了对现实的不忿,决意此身不付山水闲情,而要奋起改变现实。所以,前后诗除了后两句完全不同外,第二句也略有改变,前诗的“俄从”,即“很快就会来到”之意,后诗则是“那能”,是“怎么可能”之意。前者表示对纵情山水的向往,后者则是明确的否定。若是笔误,又怎么会连这点遣词小节都注意到呢?

卢俊义反诗前后不同乃作者精心安排

再比较前后诗出现的具体情景。前一首诗出现吴用假扮算命先生赚卢俊义之时,其时,吴用故意危言耸听,说卢俊义“不出百日之内,必有血光之灾”,在一番擒纵收放将卢俊义弄得魂不守舍之后,吴用趁机念出这四句他声称日后会应验的卦歌,并让卢俊义写于壁上。这时的卢俊义虽然已被吴用唬得乱了方寸,但他到底是有着良好修养的大员外,若这时的藏头诗太过露骨,自然也很容易就露了馅。所以,吴用怎么敢冒险,便用了一首诗意符合养尊处优的员外修身养性的诗,卢俊义看这诗时,主要心思也在如何参透“此理”,以保自己能够及时“逃难”“无忧”上面,自然不会有发现藏头之机的缜密心思。

第二次出现只是阮小二欲擒卢俊义时所唱,当然也应该与第一次完全相同,这样才能让卢俊义迅速联系到自己已经着了梁山泊的道,落入了陷阱,于是他也就会更加心慌意乱,自然便容易被梁山泊擒拿。若念一首卢俊义没有任何印象的诗,只会使卢俊义感到莫名其妙,又哪会收到心慌意乱之效呢?

卢俊义反诗前后不同乃作者精心安排

第三次出现时,诗便明显改动了。这次是在梁山泊强留卢俊义,吴用故意先发送李固下山时对李固所说。吴用不仅明确对李固说“你的主人,已和我们商议定了,今坐第二把交椅”,并对李固透露了这首藏头诗,以作为卢俊义造反的证据。吴用生怕李固不能理解这首诗表现出的卢俊义的反意,便故意把诗改得非常露骨,并一句一句地为李固解说,可谓用心良苦。须知李固不比卢俊义,诗若太含蓄,他未必便能懂得,也不易记住。何况,一首表现纵情山水、消除灾祸的诗恰恰表现卢俊义的远离尘世、悠游自在,又怎么做得了他有反心的证据呢?所以,这时吴用将这首藏头诗做了明显的改动,自然是刻意为之,有其明确的用意。而且,若说当初吴用不过随口念了一首诗,后来忘记了便再胡诌一首的话,又怎么解释连阮小二都一字不差地念出了那首诗呢?显然,阮小二这样的粗人,必然是吴用用了心思教他,才让他一字不差地记住的。那么,吴用又怎么会在说与李固时相差那么离谱呢?只能说这次的改动是有意而为之。

所以,这首藏头反诗前后有差异,既不是作者施耐庵的疏忽,也非小说中人物吴用过时忘记从而信口胡诌的,恰恰是作者的精心安排。这样改动后,更加符合不同的情景需要,也使情节发展显得更顺理成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