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金融消失了?主动求变或无奈之举

京东金融消失了?主动求变或无奈之举

继2018年7月融资130亿后,京东金融又发生了一件大事!9月17日晚间,京东金融在新浪微博、今日头条、抖音的官方账号名称更改为“京东数科”,其微博认证仍为“北京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

京东金融对此回应称:“我们认为数字科技更能体现公司的定位,所以在新媒体端,尝试用‘京东数科’这个名字跟行业和用户进行交流。”

但从企查查显示的信息来看,目前,京东金融的运营主体名还是京东金融科技控股有限公司,其经营范围也没有发生变化。

事实上,京东金融近两年一直在不断改变,无论是运营模式、盈利模式还是对于科技的投入。京东金融还在今年5月成立个人服务和企业服务事业群组。

2018年7月,京东金融正式对外宣布近期已与中金资本、中银投资、中信建投和中信资本等投资人签署了具有约束力增资协议计划,融资金额约为130亿元人民币,投后估值约1330亿人民币,本轮融资主要用于并购金融牌照、技术研发和市场投入等。

京东金融CEO陈生强也曾表示:“未来三年,京东金融将继续加大技术领域的资金、资源投入,每年增长幅度不低于100%,而且上不封顶。”

盈利模式之变

陈生强认为,市场上能够为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公司多数为产品导向,为经营过程负责,却不能给金融机构带去新的用户以及商业模式的升级。因此,京东金融已经变为从自营金融转为金融机构服务的公司,即带着用户和场景以及自营业务积累的经验服务金融机构。

对此,陈生强表示,京东现在搭建金融板块,并不是为金融而做金融,这个模式先用数据和技术去解决金融的问题,然后带着场景和客户,把这些创新金融业务再还给金融机构。

值得一提的是,京东金融未来将不再持有金融资产,会把一系列金融业务往金融机构转移,由金融机构直接去做资产端、资金端业务,并共同联合操作客户运营。

值得注意的是,因以上的战略变化,京东金融的收入模式也发生改变。京东金融之后的资金池也将转移至金融机构,也就是说京东金融整个运营链上业务开始到终结业务,盈利来自于金融机构而非消费者。陈生强表示,收益来源从资产所获得的收益转换为运营所产生的服务的收入,这是最根本的一点。

据国王金融了解,“去金融化”并不是京东金融独有的态度。在博鳌亚洲论坛上,百度金融负责人朱光向也表示,百度金融已进入分拆的最后阶段。在分拆之后,百度金融不再注重控股权与金融牌照,而是通过试验来对金融科技的能力加以验证。在更早的2017年4月,蚂蚁金服也曾对外宣称,申领牌照从事金融业务目的不在金融本身,而是“想通过这些试验田,去沉淀底层的技术”。在这些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表述中,都能看到“去金融化”的意图以及对科技的偏重。

国王金融分析师表示,其实,监管趋严是促使互联网金融巨头努力去掉金融这一标签的重要因素。在互联网金融行业经历了10年的野蛮生长阶段之后,监管开始介入这一行业并采取相对严厉的模式。去年,针对ICO、P2P、互联网贷款等方面的一系列专项整治文件下发,给互联网金融划定了“红线”。

尽管没有哪家公司会承认在定位上对科技的强化与去金融化是受金融监管变化的影响所致,但这确实是客观事实。国王金融分析师表示,在强监管背景之下,想要取得金融牌照,定位于科技有利于迅速开拓市场,相较于金融企业而言能够获得更高的市场估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