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与蛇”的故事何时休,法律维权是关键

近日,浙江金华滕先生因扶骑电动车摔倒的曹先生,结果被对方碰瓷。在由警方调取监控录像证明了滕先生清白后,滕先生提出反诉,要求对方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抚慰金1元。滕先生此举的本意是“震慑那些讹诈好人的人”,这个要求并不过分。

让违法的成本高于讹诈的成本,道德规范加之法律约束,才能让“扶不得”变成“讹不得”。

“农夫与蛇”的故事何时休,法律维权是关键

在2006年彭宇扶老人被讹诈后,“扶不扶”就成为一个热门话题频频进入人们的视线,甚至作为小品登上春晚的舞台。因为 “扶老人”成为了需要承担风险的事情。乐于助人和尊老爱幼本是中华民族承袭了五千年的传统美德,但是经由恶意碰瓷团队的再三“助力”,“扶不扶”成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可即使“扶不起”“不敢扶”的声音从未停止,也依然有好心人坚守内心的底线和善良,将见义勇为进行到底,滕先生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农夫与蛇”的故事何时休,法律维权是关键

相较于讹人者的安然无事,零违法风险,行善者往往要承担精神和经济的双重重压。在此案中,因为被指认为肇事者,滕先生“损失的打车费,误工费和拖车费,共计2000多元”,还包括个人名誉等无形的损失。善举背后增加的诚惶诚恐的“利益考量”,也使得社会风气进一步恶化,不利于社会诚信正义的匡扶。“扶老人”善意之举不应该被辜负,更不应该被污蔑。若是“扶老人反被讹”这种道德的滑坡无法在短期内靠“软性手段”来纠正,那么我们不得不考虑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

之前“好人法”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不敢扶”的担忧,但对于法律细则的欠缺还是为“讹人”的心理上留下了缝隙。西方一些国家在如何减轻善者责任方面出台了相关的法律规定。在英美法系国家有一种“好撒马利亚人法则”,即在紧急状态下行善,即使造成了一定的后果,也可以减轻或免除行善者的民事责任。若能从法律上给行善者一定的支持与帮助,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人愿意伸出善良与正义之手,社会的善良之举也会越来越多,而更多的老人、弱者也因此会受到社会更大程度,更大范围的帮助。

“农夫与蛇”的故事何时休,法律维权是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用法律来保护行善者的权益无法体现社会的文明程度,如果一个社会到了在救助别人之前要先找到证明自己清白的证据,这样的善行还有多大的意义?当一个社会缺乏最起码的信任,当我们要时时刻刻提防他人的诋毁,甚至做好事是也必须穿戴好盔甲,这个社会就不仅仅让人感到悲哀了,而是深深的恐惧。


分享到:


相關文章: